分享

又到清明

 东营微文化_ 2023-03-31 发布于山东

摄影丨刘文明

当黄河的冰凌慢慢融化,岸边的杨柳长出绿枝,当小燕子跋涉了万水千山飞回了我们的家园,美丽的黄河滩迎来了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对于儿时的我们,在春天里翘首期盼的节日就是清明节。
儿时懵懂,但也知道清明节是祭奠先人的日子,因为学校里每年清明都会组织去给烈士扫墓。却又觉得那是大人的事情,对于我们小孩子而言,这个清明节却成了一个“快乐”的节日。
我们从过完年就开始盼着清明节到来,并不是为了去扫墓,而是我们几个小伙伴早就商量好一块做“巧巧饭”。这样有组织性的“活动”,对少年时期的我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和新鲜感。
清明节前一天晚饭后,我们各自带着挂面和鸡蛋,去约好的一个小伙伴家里集合。那时家里的大人也非常宠着我们,不管去谁家,都把大炕腾出来让我们睡觉。我们几个人在炕上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一晚上,兴奋地睡不着觉。早上天不亮我们就起来,这时候大人已经把面条做好,盛到碗里。我们郑重其事地写几个小纸条,上面写上“顶针”“绣花针”“剪刀”“钢笔”“锄头”,还有“灵芝草”等字样,放到碗底,然后各自端碗,看看自己的运气是什么。
“灵芝草”是最高奖项,谁吃到说明心灵手巧,做什么事都能做得好学得快;吃到“剪刀”则说明她是一个好裁缝;吃到“钢笔”代表以后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所以端碗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好像端上什么就预示着今后的命运。那碗底下,藏着少女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那也是我们人生最初朦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我们那一代女孩子的游戏,不知道现在的女孩们还做不做呢。
吃过“巧巧饭”,我们去学校,阳光暖洋洋地照在身上,黄河边的垂柳长出了嫩绿的枝条,就像姑娘的秀发随风飘扬……
清明节前几天,老师们会忙着制作扫墓用的花圈。他们用高粱杆和柳树枝绑成一个大大的圆圈,手巧的老师用漂亮的彩纸,做成各种大小不一的花朵,还有彩带。将它们均匀对称地绑到扎好的圆圈上,然后两根竹竿绑在两边,一个好看的花圈就做成了。那时,只是感觉花圈特别漂亮并不懂它的特殊意义,还希望也拥有上面的一朵花。
村里有一位烈士,听老师说是因为救人而牺牲的英雄。清明节那天早晨,我们戴上红领巾,在老师带领下抬着漂亮的花圈、迎着春天的朝阳向墓地走去。老师们表情严肃又虔诚,先用铁锨给烈士墓添土,再敬献花圈,少先队代表读祭文。扫墓仪式庄严肃穆,然而我们此时的心早就飞到春天的田野里。
扫墓仪式完成,我们几个小伙伴像放飞的小鸟,迫不及待地奔向田野。来到黄河边,我们脱掉鞋袜,赤脚踩在刚长出的青草上,软软的凉凉的,舒服极了,我们给这个活动美其名曰“踏青”。灿烂的阳光下,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新鲜泥土的气息与青草的芳香。此时,远处的乡亲们正在给长势旺盛的麦苗浇水,黄河水汩汩地流进麦田里。
清明节这天,我们都会得到两个红鸡蛋,一时半会都不舍得吃,就拿着自己的鸡蛋和小伙伴们的去碰一碰,看看谁的鸡蛋结实。
同桌的鸡蛋格外“结实”,她拿着鸡蛋挨个和我们的鸡蛋碰,百战百胜,把我们的鸡蛋都碰碎了,她的还完好无损。看着我们一脸惋惜又不舍的样子,她幸灾乐祸地哈哈大笑。这时候,小梅趁她不注意一把抢过她的鸡蛋用力拍在桌子上,听见小梅“哎吆”一声疼地直甩手,只见那个“鸡蛋”骨碌碌地滚出好远。
我们奇怪,一起跑过去拾起来一看,原来“鸡蛋”是一个和鸡蛋般大小的光滑石头,她涂上红颜色以假乱真。我们看着手里稀烂的鸡蛋心想,嘿嘿!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拿鸡蛋碰石头嘛。
孩提时代,天真单纯,幸福也变得很简单。清明节带给我们快乐的还有荡秋千,院子当中有几棵枣树,父亲用结实的绳子系在两棵树之间,绳子上面串上一块木板,一个秋千就做成了。我们争先恐后坐在上面,其他人就抢着摇秋千,秋千越飞越高。院子上空几只燕子欢快地翩翩飞舞,我们感觉就像燕子一样的在飞翔。欢声笑语弥漫了小小的农家院,回荡在黄河滩的春天里。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黄河滩的清明时节,每年一样的春暖花开,一样的杨柳摇曳,一样的麦苗青青。然而,岁月的磨砺击碎了童年的单纯,生活的艰辛掩盖了幼年时的欣喜与激动。父亲的去世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清明对人到中年的我们来说,则由节日变成了一个节气。
今年又到清明,我站在记忆的街头与时光对望,那童年的快乐渐行渐远,犹如向东流逝的黄河水已经淡出了我的人生长河……
作者简介:高玉荣70后,利津人,山东省作协会员,用平凡的文字记录平凡的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