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简
![]()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祖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从甲骨金文发展而来的篆书、隶书、章草、今草、楷书、行书各体,虽造形各异,但都是由点画、线条构成,具有充分的可变性和表现力。各种书体的结构形态,都具有疏密、虚实、收展、故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造成了整篇结体互相依存、彼此呼应、相辅相成的局势,构成了章法布白的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从地下发掘出土的殷代甲骨和陶片上已发现毛笔书写的痕迹,殷周青铜器铭文和秦汉碑碣、战国、秦汉的竹简、木简上的文字皆留下了两三千年前人们的笔迹。 据历史记载我国晋代以前张芝、钟繇等书法家已著名于世,但他们的真迹早已失传。历史上较早的著名书家的墨迹还是晋人的作品。 ![]() ![]() 晋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兴旺时期,代表者要数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 南北朝到隋代,书法作品不少,但著名的书法家还不太多。 唐代的书法艺术又经发展,出现了新的高峰,名家辈出。先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后有颜真卿和柳公权,他们取法魏晋,但各有创新。李邕的行书,张旭、怀素的大草,孙过庭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更给书坛增添了异彩。 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以行书见长,风格互不相同。 元代最有影响的当推赵孟頫。 明代的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等虽受赵孟頫影响,仍有创新,自成一格。 清代,因受「馆阁体」束缚,书法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尽管如此,刘墉、何绍基等人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可以借鉴的作品。而书法家兼金石家邓石如等突破「馆阁体」,提倡北碑和篆隶,曾使被窒息的清代书坛为之一振。 ![]() 解放以后在毛主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书法艺术获得新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老一代的书法家,用书法艺术努力为社会主义服务,年青的书法爱好者也刻苦地把这份历史遗产继承下来,使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