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郃:曹魏五子良将之一,他战死的背后,包藏着司马懿的歹毒用心

 历来现实 2023-03-31 发布于北京

曹魏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发起了自己人生中的第四次北伐,再一次剑指关中,按照惯例,曹魏方面也需要马上派出大将,进行应对。

以往抗击诸葛亮北伐的将领主要有两人,分别是曹真与张郃,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开始,这二人便负责直接对蜀作战,经验丰富,堪称曹魏的国之屏障。而现如今,曹真病重,行将去世,唯一能担任主将的便只剩下张郃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舆论下,张郃可以称得上是蜀军的天敌。

例如陈寿就曾经说过:“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意思是张郃带兵有方,善于用计,就连诸葛亮本人也要怕他。

张郃是五子良将中的老人,也是曹魏军中数一号的大将,声望极高,有他带队,魏军单从士气上就要高蜀军一头。

魏明帝曹叡最初的想法也的确如此,任命了张郃为主将,率领众将行进至略阳,迎击诸葛亮。

然而,就在大军出发前的时候,曹叡却临时改变决定,转头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张郃作为从将跟随。

说起来这临阵换将,向来是兵家大忌,就这样,在一片军士的茫然中,曹魏大军浩浩荡荡地踏上了征途,开始了新一轮的阻击北伐。

魏明帝曹叡的算盘

司马懿当然也是参加过抗击北伐的,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中,曹叡就曾经任命他为大将军,领兵出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司马懿出征,却并没有露脸。

当时曹魏兵分三路,由曹真、司马懿、张郃各自带队,在张郃出发时,曹叡曾经问过他:“等大将军(司马懿)到了前线,诸葛亮会不会已经占领了陈仓?”

张郃的回答十分高明:“臣屈指计算,诸葛亮的粮草支撑不了十天,这场仗注定打不起来。”

果不其然,后来诸葛亮果然因为缺粮退兵,司马懿则因为大雨延误,而没有赶到战场,第三次北伐就这样在双方的默契撤兵下,草草结束。

对比累得气喘吁吁却没讨好的司马懿,张郃的运筹帷幄不可谓不出彩,世人皆知张郃为武将,单就这一点来看,他的智谋并不比司马懿差多少。

但为何曹叡仍然要执意临阵换将呢?这主要源自于司马懿的背景。

在曹丕去世前,曾经立下过遗诏,命曹真、司马懿等人辅政,可以说,相较于张郃这么个前朝老臣,司马懿的地位在曹叡的心中,是要高一个层级的。现在张郃的老搭档曹真病重,曹叡的第一反应,不是为张郃找一位新的搭档,或者直接让张郃单独带队,而是派自己的心腹司马懿去空降成张郃的上级。

在曹叡的眼中,换司马懿为统帅,大概不过是一场无伤大雅的“小计谋”。既算是给自己人一点进步机会,也算是扩张一下自己的势力,何乐而不为?

然而,此时的曹叡想不到,自己的这点小聪明,将给整个魏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换下张郃,第一个出现的问题,便是军中人心不稳。

史料中,最早明确提出反对的便是军中将领郭淮,在当时,郭淮也是位于司马懿统领下的一位随军将领,地位和张郃齐平。

他就曾经说过:“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由此可见,哪怕是在军队内部,人们也是为张郃感到不平的。

要是曹叡最开始就启用司马懿,估计大家也不会有太大意见,毕竟魏国这么大,偶尔换换将领也是正常,但是你先任命张郃,再免除他的职务,空降一个上级,这不是拿这位老将寻开心吗?

曹叡的本意其实也并不坏,他对于张郃的爱护是从来不加掩饰的。

张郃取得街亭大捷时,曹叡曾经盛赞其为“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

太和三年,张郃出征时,曹叡单单派给张郃的卫兵就高达三万人,外加武卫、虎贲两营。

张郃是武将,喜好读书却没有文职,曹叡便提拔他为“博士”,圆了他“文武双全”的美名。

从这些角度来看,曹叡对张郃是有好感的,要说非得打压对方,倒也谈不上,只是为了稳固一下地位,仅此而已。

军中的潜在矛盾

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不随着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曹叡的这一举动,造成的最大危害不是伤了张郃的面子,而是将张郃推到了司马懿的对立面。

司马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政治生物”,他可不像曹叡那样对张郃心存爱慕,司马懿和张郃没有私仇,张郃本人对于军中的言论也未在意。

作为将领,张郃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司马懿的统军地位,作为臣子,张郃也分走了一部分曹叡的宠信。现如今,张郃就这样挡在司马懿的面前,司马懿是断然容不下他的。

张郃与司马懿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刚刚抵达前线的时候,这时的司马懿下令,先派费曜、戴陵与四千精兵前往上邽进行驻防,自己则率大军随后前进。

但是,对于这一条命令,张郃并不认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蜀军无孔不入,应当首要派大军防守战略价值更高的雍、郿二城。

对于这一建议,司马懿断然予以拒绝了,他以“分军不及合军有利”为理由,率领大军,继续前进。

司马懿驻防上邽的消息被诸葛亮得知后,诸葛亮很快便确定了司马懿大军的行进方向,随后,他带领主力大军直接迎上上邽,抢在司马懿到来之前,将城外的麦子全部收获,并对麦田进行了芟除破坏。

古代运粮及其不便,按照司马懿的计划,上邽周围的麦地,原本就是大军之后几月的军粮,现如今,仗还没有开始打,司马懿的粮草就先泡汤了。

当得知诸葛亮割麦子,司马懿大惊失色,立马下令全速前进,只为保护麦田,随后几日,魏军日夜兼程抵达上邽,但到了这个时候,上邽的麦田已然破坏大半。这也使得在之后的日子里,一向财大气粗的魏军,陷入了粮草紧张的状态,只能花费大力气从关中运粮,甚至还要向西北,征取羌胡人的粮谷,费了老鼻子力气。

可以说,这一次司马懿再度在张郃的面前丢了个大脸。

司马懿与张郃的第二个争端,发生在作战僵持期间,当时的司马懿搞到粮食以后,并没有选择主动出战,始终命令大军蜗居在营寨里,一连数月。

无论蜀军如何挑衅,司马懿都巍然不动。

司马懿的按兵不动,是十分令人费解的,要知道,司马懿本人素来以用兵“侵掠如火”、“兵贵神速”著称,此时魏军占据人数和本土作战的优势,按照常理来讲,司马懿应当轰轰烈烈地和诸葛亮大战一场。

但是司马懿却非但不进军,反而开始了登山掘营,势有要与蜀军对峙到天荒地老的架势。

不光是诸葛亮看不下去,就连手下的魏军将领也等不及了,当时的张郃曾经再度向司马懿建议,张郃认为蜀军毕竟是长途来攻,我们的粮食不够,他们的也不会够,势必会想要速战速决,既然大将军您已经下定决心要屯兵于此,倒也无妨,只是希望能够派出一支奇兵包抄蜀军的后路,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对蜀汉造成杀伤。

张郃的这一建议没有伤及司马懿颜面分毫,反而一开始就给足了对方的面子,只是做了一定补充。

但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老将如此诚恳的建议,司马懿仍旧不采纳,这一次,甚至连个理由都没有。

后来事情闹的人尽皆知,魏军众多将领纷纷请战,但是,所有的请战全部被司马懿驳回。

当时的魏平等将领还嘲笑司马懿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意思是,大将军你如此害怕蜀国,难道不怕天下嗤笑吗?

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司马懿本人并不得军心,更得军心的反而是处处被压制的张郃,而这也更加坚定了司马懿除掉张郃的决心。

张郃的最后结局:身死木门谷

蜀魏两军在卤城对峙一段时间后,诸葛亮为了调度方便,将全部军队集中于此,准备和司马懿打持久战。

但在蜀军大军刚刚集结之后,一向保守的司马懿,却突然出击了,这一次,他命令张郃率军进攻卤城以南的蜀军将领王平,自己则率主力迎击城北的诸葛亮主力。

司马懿的这一对策,可以说是摆明了针对张郃,早不打晚不打,偏偏等到人家主力集结以后再打,打就打了,还要出城主动进攻,那当初挖的那些工事,难道全都白扔掉吗?

可想而知,司马懿的这道命令出现以后,得罪的不光光是张郃一人,还包括全军将士。但对方毕竟是大将军,军命难违,尽管带着满腔的不服气,张郃还是同意出击了。

这场战争的结果没有什么悬念,看到魏军主动出击,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进行包夹,大败司马懿所率领的魏军主力,斩首三千级,缴获玄铠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张。

而在张郃这一条战线上,蜀将王平选择了坚守不出,“郃不能克”,这使得张郃始终无法踏进对方阵地一步,最终只能草草退兵。

两方受挫之下,最终,司马懿大军还是回到了城内,继续闭门不出。

可以说,这是魏国多年来最为窝囊的一仗,整场战争,完全可以看做是司马懿一次拙劣的表演。

魏军经此一败,全军的士气已经极度低迷,虽然眼下他们还有不少存粮,还有固若金汤的堡垒,但是,想要出战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然而,就在此时,诸葛亮居然撤退了,原来,诸葛亮这边的确如张郃所言,粮草不多,眼下蜀国已经捉襟见肘,为了不至于赔掉老底,最终,诸葛亮无奈地决定班师回朝。

更令人感到离谱的是,就在诸葛亮撤退的同一时间,司马懿便突然下令,要张郃急速追击,不得有误。

听到这一命令,张郃最开始是拒绝的,说了一句:“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

然而,司马懿却不给他退缩的机会,利用自己的权势,强行命令他出军追击,无奈之下,张郃只得带兵出战。

随后,张郃便在木门谷中了诸葛亮的埋伏,凭借着狭窄的地形,蜀军弓弩乱发,在乱战之中,张郃的右膝中了一箭,最终被赶上来的蜀军杀死。

最终,这位曾经为曹魏打下半壁江山的老将,就这样死在了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埋伏之中。

张郃的去世,使得这场原本以魏军惨胜的战争,彻底变成了魏军大败,诸葛亮固然没有实质性的取得好处,但是,击毙张郃这一件事,就足以令蜀汉满堂文武弹冠相庆。

有了百官的支持,下一次北伐自然也能够顺利推进,而相比之下,在曹魏这边,虽然打退了蜀汉的进攻,但整个曹魏朝廷都是死一般的宁静,对于张郃的死,魏明帝曹叡是极度悲痛的,他下令赐给张郃的谥号为壮侯,虽然此战无功,但是张郃留下的四个儿子,还是得到了爵位和土地的赏赐,以此作为悼念。

司马懿杀死张郃究竟有心还是无意?

这一点不好说,以张郃的威信和功绩,哪怕司马懿位极人臣,想扳倒他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好的办法便是借助诸葛亮之手,除掉这枚心患,而最好的时机,便是张郃位居其下的这段时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难道司马懿不怕被清算吗?

不怕不怕啦。

因为,在张郃、曹真死后,曹魏朝廷上上下下都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现在能抗住诸葛亮北伐的,只剩下此战的“罪魁祸首”——大将军司马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