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长平之战的真相丨一次伟大的胜利还是一次血腥的大屠杀

 茂林之家 2023-03-31 发布于湖南

每当谈到战国时期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场战争,想必很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会想到那场秦国与赵国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规模与影响力在那个时代都是前所未有的,两国参战的军队数量打破了之前所有的记录,秦将白起在战后坑杀四十余万赵军之事更是骇人听闻。

文章图片1

有关长平之战的记载是战国发生的历次战争中最详细的一次,尤以《史记·白起列传》中记载的最为详尽。但历史就是这样,对于一件历史事件的记载越是详细,其中产生的问题也就会随之而变多。长平之战给后人留下来了太多的谜团:秦赵两国为何突然就毫无征兆的大打出手?秦军真的坑杀了四十余万赵军了吗?本文接下来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来谈谈这场长平大战。

接收上党

有关长平之战的起因十分的扑朔迷离,一般观点认为:长平之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赵国接受了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投降,把韩国上党这块秦国到嘴的肥肉给抢走了,秦国为报复赵国转而去攻打赵国,由此引发了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但我结合当时的各种史料发现,发现这个这个说法充满了戏剧色彩,也根本解释不了为什么之后长平之战规模会这么大,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根据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说法,当时的韩国上党拥有十七座城市邑(有城墙的大型市镇),为了避免韩国上党白白落到秦国的手里,冯亭决定要把上党所有的城邑全部献给赵国。如果真的能有这么多城邑白白被赵国拿下,那确实是相当不错的。但以当时秦韩两国的战场局势来看,韩国在上党地区的地盘恐怕已经没剩多少了,在此前几年的秦韩战争中,韩军是屡战屡败,韩国的大量国土被秦军占领,而且冯亭献上党的这个决定也是迫不得已的。

文章图片2

赵国高层在决策是否接收韩国上党的过程中,只有赵孝成王的叔父平阳君赵豹是坚决反对的,认为赵国接收韩国上党实际上是有名无实的,根本得不到太多的利益,反而还可能会引来秦军对于赵国的攻击,到时候秦赵一旦开战,以两国国力上存在的差距来看,赵国必然是凶多吉少。但赵孝成王在平原君赵胜的支持下,最终拍板决定赵国接收韩国上党,并派遣廉颇带领军队驻扎在赵国控制的长平地区,赵军主力并没有全部进入到韩国上党境内。

事实上也确如赵豹预料的那样,在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韩国上党就迅速被秦军所占领,出现了“上党民走赵”的情况。赵军除了安抚韩国上党难民外,并没有主动与秦军交战,没有获得一丁点的实际利益。

文章图片3

另外在长平附近有一座原本属于赵国的光狼城,早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30年)就已经被秦军所攻占。此时赵军驻扎在如此敏感的地区,很大程度上是在防备秦军的攻击,而并不只是来接受韩国上党的。从之后秦军的凌厉攻势看,秦军是完全做好了与赵军全面开战的准备,这次战争两国都已经蓄谋已久,所谓上党的问题只是一个导火索。

鏖战长平

从公元前260年的四月到七月,秦军连战连胜,赵军则是损兵折将节节败退,接连丢失了两条防线。这些情况证明出来了两个问题,一、赵国对于战争的准备并不充分,在战场上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处境。二、秦军的战斗力和军队数量远在赵军之上,这也表明秦国对于赵国的战争只有充分准备的,长平之战不是一场突发战争。在这四个月的战争中,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秦赵两国投入了多少军队参加这场战争,这导致后面冒出来赵军四十余万参战的说法显得十分的突兀。

文章图片4

紧接着赵国方面进行了换帅的动作,“大名鼎鼎”的赵括登上了历史舞台,有关赵括替换廉颇为赵军主将之事,本文不详细叙述。赵括一来到长平前线就开始筹划进攻作战,但是从守势转为攻势不是仅仅换一个将领就能够完成的,因此赵国肯定给长平前线的赵军进行了增兵。而秦国方面凭借其强大的情报系统,早已经完全掌握了赵国的一举一动,也换上了秦国的大杀器——武安君白起,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的秦国援军,只不过秦军的增援是秘密进行的,赵国对此则是一无所知。

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按照原本制定的计划向秦军发动了攻击,而秦军经过主将白起的周密部署,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把赵军给安排的明明白白。赵军一出击,秦军就立刻佯装败退,赵括根据赵军已经取得的战果判断,认为这次作战已经胜利在望了,于是下令加紧进军的速度。

文章图片5

当赵军在进攻到秦军最后一道壁垒的时候,秦军的防守突然变得极其顽强,与此同时赵括却得到了自己后路已经被秦军切断的消息。就在赵括不知所措之际,在壁垒里的秦军也趁机全线出击,赵军被打的措手不及,很快赵括的军队就被秦军围困。在长达六十四天的突围与阻击的激烈战斗后,赵军主帅赵括战死沙场,所有被包围的赵军最终选择放下武器投降。接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余万的事件,那么赵军真的有四十余万人吗?

据现代学者估算,战国时期的赵国总人口大概在350万人左右,如果长平之战赵军损失40多万士兵,那就意味着赵国要损失将近七分之一的人口,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口都是赵国精壮的成年男子,不是老弱妇孺。这种规模的人口损失即便在秦国不攻打赵国的情况下,赵国国内也会因缺乏劳动力而崩溃,然而事实却是一年之后的邯郸之战,赵国竟然还能够组织起来军队与秦军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鏖战,最终在诸侯联军的救援下反败为胜,这都足以证明秦军在长平之战消灭四十余万赵军的数据是假的。

有关长平之战过程的一些记载,也能够反应出赵括军队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四十余万人的规模。

一、白起派遣包抄赵括的后路两支秦军的数量是有记载的,一支是二万五千步兵,另一支是五千骑兵,区区的三万人竟然可以断了四十万赵军的退路,难道秦军都是了“高达“”吗?更可疑的是,赵括在得知秦军已经包抄了自己后路上情况下,不是在第一时间带领大军杀出去,反而在遭到秦军的攻击后,就地坚守了起来。赵括坐拥四十万大军竟然不能突围,简直是不可思议。

二、在《史记·白起列传》中出现了“秦出轻兵击赵,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的记载,如果赵括此时麾下真有四十万余大军,那么赵国就不可能再派的出援军。更诡异的是秦昭襄王本人亲自赶赴离长平战场不远的河内郡,下令赏赐当地的老百姓一级爵位,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都奔赴长平前线,进行“遮绝赵救及粮食”的作战任务,这反应出赵国派出救援赵括的援军实力是不弱的。

文章图片6

三、赵军四十余万人在被秦军围困后,竟然能够坚持长达四十六天的时间,四十万余大军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恐怕连七天都不可能坚持住。

虽然有诸多的证据显示长平之战赵军不可能有四十余万人,但在《史记》中所以关于长平之战赵军被杀的数字都是四十余万,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在最可靠的《史记·秦本纪》里面,并没有直接说明秦军杀死的四十余万人都是赵军,其说法如下,“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对于实行军功授爵的秦国军队来说,每一个敌军士兵的人头都是宝贝,在长平之战前历次战争中秦军杀敌均是以斩首计算的。如果这四十余万都是赵军,秦军会将其斩首,而不是随便的坑杀。

文章图片7

白起决定坑杀赵军降卒之前,还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意味着白起坑杀的对象还包括韩国上党的老百姓,不仅仅只是赵军降卒。这里又前文所说的“上党民走赵”和廉颇安抚韩国难民的行为对上了,在赵国平之战彻底失败的时候,秦军对于滞留在长平附近的韩国民众进行了报复性的大规模屠杀。

因此这四十余万被秦军所杀的人中,赵国士兵的数量应该并不是很多,大部分都不是职业军人,基本上都是普通的韩国百姓和赵国运粮的民夫。杀掉战败的士兵这无可厚非,而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则是丧尽天良的行为,白起因此也荣获了人屠的美名。长平之战的战果是由无数老百姓的性命构成的,秦人之残暴可见一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