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溪山琴况 | 用琴声感受宇宙万物

 为什么73 2023-03-3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溪 / 山 / 琴 / 况 

图片

溪 山 琴 况

图片
图片

线装书房系列——《溪山琴况》

“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

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

从万籁俱寂中泠然音生。”

图片

图片

线装书房系列——《溪山琴况》

论琴,实则论人

图片

开篇第一况即“和”——“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合”。

首先胸中要饱含“意”,继而再通过手指与琴弦的拨动碰触,琴弦与琴身的鸣响,将心中意旨传达给听众。而借由抚琴所表达出的意趣,就需要看个人的品格心性、琴术和对琴曲的理解了。同时,心境的狂躁与沉稳、心胸的狭窄与阔达,也会在琴声中表露无遗。

图片

胸怀济世,琴随人生

徐上瀛年轻时满怀从政热情,胸怀"济世"之志,他曾两次参加武举考试,但都未得主考官的赏识,只得作罢。明崇祯十七年甲申之变,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举国上下仁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抗清大军之中。徐上瀛弃琴仗剑,亲自到军中,请求北上抗清,因"使者不能与俱,留以佐守长江"。这不是徐上瀛的初衷,于是便辞谢而去。

不久,清军大举南下,占据江南。明清易代残酷的社会现实逼迫他发出愤懑不平的呐喊,他曾称赞屈原《离骚》一曲说:"深有得于忠愤之志,直与三闾大夫在天之灵千古映合。"这正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徐上瀛不愿与清廷合作,隐居穹窿山,决意不仕。布衣蔬食,甘于贫贱,收徒授琴,著书立说。

读罢《溪山琴况》,若见徐青山先生飒飒风姿,不禁对其琴声尤为向往,以其为效,对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审美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也更加明白了琴道的意义与寄托于其上的意趣——“中正自然,琴人合天”。

图片

线装书房系列——《溪山琴况》

图片

相遇抚弦,结交挚友

《大还阁琴谱》卷首有伊桓序徐愈《学琴说》夏溥序等七篇序文。伊桓序谈及夏溥学琴经历,“(徐上瀛)所著《琴况》二十四论,及秘谱若干篇,悉倾囊而授”,夏溥与徐上瀛“相见恨晚”,又互为知音的往事。徐上瀛盛赞夏溥,云“得溥而道不孤”。

此外,徐愈也曾与徐上瀛相见而抚弦,其《学琴说》载,“二十年前,余于虎溪犹得遇青山于僧舍,焚鼎抚弦,油然而兴,铿然而止,绝不近于悦耳也!”

对“亲得其传”的夏溥,徐愈也“慕而访之”,得以见到“青山之谱”,及“与其论断学琴之法”。徐愈指出徐氏琴谱兼收并蓄、考证详实的特点,“徐先生以好琴而折节于四方之学者,考详正声,搜罗逸音。五十五年中,使天下犹知有琴之声而其学之不坠于地者,是谁之力欤?”

徐上瀛

徐上瀛(约1582年-1662年),别名青山,号石泛山人,汉族,江苏娄东(太仓)人。明末著名琴家,虞山琴派代表人物。精于琴理,指法详明,谱法有得,与严澂并为虞山琴坛的著名琴家。著有《溪山琴况》《大还阁琴谱》《万峰阁指法閟笺》等。

徐上瀛学风严谨,纠正了严澂弹琴只求简缓而无繁急的缺点,自成一体,达到了较高的弹奏水平。他总结多年的弹奏实践,辑成了《大还阁琴谱》一书,是我国古代琴艺界的瑰宝。

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古琴巨作,成书于崇祯十四年。“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

徐上瀛认为琴曲节奏要张弛有度,并在严澂所倡“清、微、淡、远”理论之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他根据北宋崔遵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效法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提出“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 细、溜、健、轻、重、迟、速”的二十四字要旨,于崇祯十四年(1641)阐释成书,冠以《琴况》之名。

图片

可将这二十四况划分为四大类:

本体论:和、静、清、远

风格论:古、淡、恬、逸、雅

音色论:丽、亮、洁、采、润

技术论: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书中所总结的古琴演奏指法、手型、节奏、力度、取音等关键技巧与美学原则,发展了虞山琴派的演奏风格,对后世琴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深远。

图片

线装书房系列——《溪山琴况》

图片

作者对于审美体验的描述多处采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自然作比,如“远”况中“若游峨嵋之雪”“若在洞庭之波”,这表明我们在习琴时,要通过抚琴与自然沟通。道家认为,宇宙的最高原则是“道”,在《溪山琴况》中同样表达出要通过琴声感受宇宙万物,体会专注于琴声时人心悠游于自然万物的自在与欢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