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张亚勤:31岁成为“最年轻的IEEE Fellow”

 细雨青衫 2023-03-31 发布于重庆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用来形容清华大学智能科学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张亚勤或许最合适不过。

张亚勤的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其出身于中科大少年班,31 岁时就被授予 IEEE Fellow 称号,是历史上获得这一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

1998 年底回国与李开复共同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成功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加入百度后,全面负责人工智能和技术体系所有业务,包括 Apollo 自动驾驶、智能云、推动成立量子计算研究所、发布百度首款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昆仑”等。


图片图丨张亚勤发表《数字经济新趋势》主题演讲(来源:星耀南湖·长三角精英峰会)

正如其所说,“读书二十年、工作三十年”,张亚勤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旁人难以企及之目标。但是在人生的下一阶段,张亚勤却最终选择了梦想启航的地方,回归学术研究,“去做一些相对长期的事儿”

在人生的 3.0 时代,
张亚勤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一是在学校培养人才,二是多做慈善和公益,三是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家人。兜兜转转,不变的是那份“赤子”心性。

人生3.0时代开启,创建清华智能产业研究院

图片


说到人才,其重要性对于辗转于学界和产业的张亚勤来说,可谓深有感触。

回顾过往,我们可以发现,“人才”两个字大概是张亚勤最常提起的词组之一,他曾一再强调:“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科研、中美澳学术交流”,最终目的其实依旧着落在培养人才上。

而且在数字、数据空前活跃的当今时代,数字内容、数字智能、数字产业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但将这三要素发挥作用的前置条件却仍然是“人才”二字。


图片图 |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张亚勤院士为研究院揭牌(来源:张亚勤)

基于此,张亚勤在个人的 3.0 时代,一手创办了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其计划在下一个 20 年的人生旅途中,大力培养人才,不断促进核心技术研发,使其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从而赋能产业,推动社会进步。

据了解,该智能产业研究院结合了当前几大主流研究院的优点,定位清晰,同时还不会受到企业自身战略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而且挂靠清华大学,人才储备充足。

提及缘定清华的原因,张亚勤表示,首先是清华很有诚意,愿意提供一个好的资源和平台;另外一点就是清华各个院系都很强,人工智能是个交叉学科,可以很好地和各院系达成一个良好合作。

张亚勤希望通过 AIR 能实现以下三个愿望:第一是培养顶尖的架构师和 CTO。在他看来,与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国际大公司相比,中国在创新人才供给方面确实存在差距,严重缺乏具有全球化的有系统思维的顶尖人才。第二是推动平台型关键技术的创新。这与第三个目标相互承接,即希望这些创新能被企业所使用并发扬光大

“我们希望技术能够走出去,在研究院之外进一步渗透到行业中,解决更多实际的问题并创造社会价值。”张亚勤表示。而这也是其从创立 AIR 之初便制定好的战略规划。

此外,针对高校科研人员自主创业的问题,张亚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将产学研结合结合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高校创业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科研是一个维度的事情,创业其实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单独成功几率都是小于 10%  的,而现在你却想要兼顾,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图片(来源:张亚勤)

而且对于高校的教授或者学生来说,即便技术再有价值,事实上自身也很难将其转换成为产品或者进入市场。在张亚勤看来,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科研人员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专注于科研,可以兼职,可以与企业合作,如果要亲自入场创业,那就去学校体系外面做。

张亚勤表示,“AIR 本身是一个科研机构,我们需要有自己核心的技术。其次我们要学会利用社会和市场的力量,将技术交由市场运作,从而做大做强,而不是想着自己来做产品。”

关注未来而不是当下,做有颠覆性的技术研究

图片

做国家需要的应用研究,做有颠覆性的技术研究,实现 AI 技术与产业应用深度结合。这不仅表达了张亚勤作为科学家的责任担当与对未来的规划,更体现着其对 AIR 平台的充足信心与热切期望。

“从技术演变的大趋势,算力驱动计算体系的突破,到人工智能赋能生命科学、绿色计算,以及自动驾驶技术,阐述了智能科学和技术对产业、社会,乃至人类发展带来的无限可能。”张亚勤表示。


图片(来源:张亚勤)

以自动驾驶为例,据英国著名投资和技术专家泰耶·哥利(Tej Kohli)预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产业机遇将达到 150 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自动驾驶驱动的智慧交通产业占比近十分之一。这意味着自动驾驶将会在未来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

基于此,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判断和非凡的决策能力,张亚勤推动着 AIR 与百度携手发布 Apollo Air 计划。Apollo Air 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抛弃了常见的车载传感器,仅仅利用 5G 等无线通信技术和路侧的轻量感知,就可以实现自动驾驶,车、路、云达到完美协同。这也是是车路协同领域的最高技术能力体现。

“Apollo Air 计划,是行业发展到无人化、规模商业运营新阶段的必然需求。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有新思想,对下一代技术发展有自己的判断,研究面向的更多是未来而不是当下。”张亚勤说道。

谈到和百度再度携手,张亚勤表示,当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仍然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场景,因此我们需要选择有场景的企业合作,以此来验证技术的真正价值和可行性。这是我在自动驾驶研究上选择百度合作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之间工作过的密切关系。

此外,对于 5G 方兴未艾,6G 的潜在研究又已开始,如此抢先布局有无必要的问题,张亚勤认为,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是无穷无尽的,科学就是无尽的前沿,每一代的无线通信都发展出了新的能力,因此 6G 也许是未来一个新的方向。

从1G、2G 一直到 5G,基本每个十年都会进行一次更新换代,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即每次升级都是提前很多年就已做好了部署。所以,我们研究 6G 可以说是未雨绸缪,而并不是无意义的超前。

而且对于 5G 来说,其目前并不完善,更大的应用场景尚未出现,比如无人驾驶里面,包括边缘计算、低延时、低能耗的应用等等。这些或许都需要未来的 6G 技术来进行相应的弥补和改善。

“要将道德和价值置于技术之上”

图片

伦理道德是科学研究中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带来的伦理冲击愈发强烈,关于“机器的情感是否会与人的情感相混淆”、“机器情感研究是否违背人伦”等话题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

对此,张亚勤表示,我们研究人工智能需要秉持 3R 原则,即 Responsive(积极响应)、Resilient(适应发展)、Responsible(坚守价值)。

首先,人工智能不应该有新的价值体系。因为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工具,并不独立于人类体系之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其次,人工智能需要可控,即它是帮助人类而不是伤害人类的。只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发展成为负责任的技术。

有些人想做有自我意识的 AI,在张亚勤看来,这其实已经超越了伦理的尺度,也是他一直不提倡的事情。不难发现,在回归学界后,张亚勤看待人工智能的视角正变得更加纯粹和全面。


图片


图片(来源:张亚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