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印度时众将意见不一,刘帅出面镇场子,告诫手下一句话影响至今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3-03-31 发布于日本

原创2023-03-30 19:06·历史揭密档案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解放战争胜利后,我军著名将领,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就从一线指挥的位置上退了下去。

在整个50年代,除了1955年刘伯承被授予元帅之衔外,国内都鲜少再有关于刘伯承元帅的消息,仿佛他从解放军系统中“隐身”了一般。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还是刘伯承元帅淡泊名利的性格所致。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曾有意提名刘伯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但刘伯承却婉言谢绝,而是回到南京开办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从此,刘伯承便潜心投入到培养解放军高级指挥人才的事业中,并为我党我军过去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总结经验。

在整个50年代,刘伯承元帅应该是十大元帅里最低调的一个了,无论从各个渠道都很少能够听到刘伯承元帅的相关消息。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62年,一场边境争端的爆发,终于让刘伯承不得不从学院里抽身出来,来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坐镇。

究竟是哪场争端,让刘伯承元帅重新回到了一线指挥的位置上?

又是何种原因,让刘帅不得不“出山”,前来镇场?

隐退

在我国开国的十大元帅中,除了朱德朱老总外,就要属刘伯承元帅的年纪最大。

新中国成立时,刘伯承刚满57岁,到了1955年授衔时,他已经是63岁的年纪了。

在党内,刘伯承是出了名的脾气好,甚至一度被人称作“儒将”。当然,这个“儒”字,不仅是称赞刘帅的脾气好,也是形容他知识多。

刘伯承元帅毕业于重庆将校学堂,不仅熟悉中国古代兵法,对现代军事理论亦是成竹于胸。

刘帅的生死至交、多年搭档邓小平曾经这样形容他:“伯承是我党内的大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理论造诣都非常之强,不仅国内屈指可数,就是放眼世界也难寻几人可与之并肩。”

拥有深厚军事理论知识的刘伯承,不仅在战场上缔造无数胜利,还在课堂上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我军指战员。

在土地革命时期,刘伯承就曾经担任过红军大学的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还亲自参与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在我国1600多位开国将领中,就有许多将军曾是刘伯承元帅的学生。

有关刘帅开办军事学院这件事,说起来还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1950年,我国大西南地区全部解放,残余的国民党军队不是被我军消灭,就是选择了投降,只有极少数国民党军队逃到了东南亚地区,再也不敢回来。

西南地区局势稳定后,刘伯承回到北京,向军委中央请辞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这个时间,刘伯承已经58岁,早年间艰苦的革命环境让他身上落下了伤病。

毛主席也不忍再让他去主持西南地区繁忙的军政工作,于是便提议由刘伯承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就此留在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这既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职务,也是一个充满荣誉的勋章。

一般都是由一个资历深厚,威望崇高且能力突出的人来担任,刘伯承正是总参一职的不二人选。

可不料想,对于毛主席的这个提议,一向对中央的命令别无二话的刘伯承,却罕见的表达了不同的意见。

刘伯承提议,当前我国虽然内忧已除,但外患仍存。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解放军年轻指战员们,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指挥能力,但军事理论基础却受限于历史条件而比较薄弱。

因此,应该对这一批在战场上身经百战,实践经验丰富却相对缺乏理论的指战员们进行专业的军事理论培养。

客观来说,虽然中国军民经过艰苦的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赶跑了侵略者,打赢了抗日战争。

但在二战中,亚洲战场的激烈程度远不如欧洲战场,在东欧广袤的平原上,苏德双方的军队充分的利用一切外在条件,其兵种间的配合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解放战争后期,四野的战士们才拥有了自己的坦克分队,才能简单的做一些步坦配合的战术。

但在更早时期的欧洲战场,苏德已经是上百万的装甲军队在库尔斯克硬碰硬了。

刘伯承是知道苏联红军的实力和战术特点的,1927年底,刘伯承被组织送到了苏联进修。

他先是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了一段时间,后来又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继续深造。

对于苏军的军队组织和战术特点,刘伯承是非常清楚的。

同时,他也知道,苏联红军中几乎所有的军官都是在军事学院毕业的,再经过二战的洗礼,他们的素质堪称世界第一。

苏联红军是这个情况,美军同样不遑多让。

因此,虽然解放军打跑了国民党反动派,但和平并不会就这样平稳到来。

在这个落后就要挨打的世界上,解放军必须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丰富的一线指战员们,才能确保国防无恙。

经过刘伯承元帅的仔细陈述,毛主席思考良久,最终同意了刘伯承的意见。

之后,毛主席以军委中央的名义,要求刘伯承组建一座现代化的军事学院,旨在为未来战争中培养解放军所需要的多兵种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治学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刘伯承元帅担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为了将这座培养解放军高级指挥人员和高级参谋的学院办好,刘伯承顾不上自己的身体健康,呕心沥血,亲自参与各个系的导师的选拔和培训,亲自撰写和翻译学院的通用教材。

在初创的解放军军事学院里,其他的同志经常会看到刘帅在办公室里日夜办公,无论秘书怎样劝说,他都不肯去休息,生怕多耽误一秒的时间。

在导师和教材都准备好后,刘伯承亲自出面,协同林彪、陈赓、粟裕等人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了一批解放军将领入院学习。

粟裕

在来南京之前,这些解放军将领们多是军长、师长、军政委和兵团参谋。

来到学院后,他们便从指挥千军万马的将才变成了一名普通的学员。

也幸亏院长是刘伯承,才能够“镇住”这些身经百战的指战员们。

随着一批批学员的入院,刘伯承先后创立了海军、空军、炮兵、防化、情报等系,为我军丰富兵种指挥体系建立了突出的贡献。

从这之后,刘伯承元帅就一头扎进了教育工作当中去。

他不仅要操心学院里每一个系的教学情况,还一直在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军队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从其中总结出可供建设我军的经验。

在整个50年代中,因为潜心治学,刘伯承元帅深居简出,极少能在其他的地方看到他的身影或是听到他的消息。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62年。

而这一年,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幻,刘伯承不得不从学院里走出来,重新回到了一线指挥的位置上。

让我们先把时间拨回到1959年,这一年,印度支持我国西藏部分农奴主发动了叛乱,企图破坏解放西藏的成果。

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快速反应下,西藏叛乱并没有取得大的成果,很快就被解放军扑灭了。

西藏叛乱失败之后,印度政府贼心不死,他们又以英国殖民时期划定的分界线为由,要求中国政府将中印边境的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

面对这一无理要求,我国政府断然拒绝,随后,印度便开始在边境地区进行“蚕食政策”,想要一步步侵占我国领土,并达成既定状态。

印度的这一举动,不仅有他们对于别国领土的扩张需求,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背后为其撑腰。

1958年,我国同时与美苏交恶,国际环境一时间变得无比恶劣。此时印度趁机想侵占我国领土,既有趁火打劫的意思在,也有受到美苏两国教唆的原因。

对于印度的这种行径,毛主席并没有马上诉诸武力,而是企图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

但印度方面得意忘形,认为中国此举是因为害怕印度,于是他们不仅没有回到谈判桌上,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在边境地区袭击我边防哨兵。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公开宣称,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并下令把中国军队给“清除掉”。

10月份,印军开始向我军边防驻地进行大规模炮击,并且集结了数千人的军队进行武装越境。

面对如此蛮横无理的态度,党中央决定不再忍让。

10月4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来到北京,毛主席将他召进中南海,并当面询问他:

“听说印度军队的战斗力还不错,我们的西藏军区能不能打赢他们?国华同志?”

张国华说:“请主席放心,我们打得赢,我们有信心守卫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之后,毛主席又让张国华详细的介绍了他们准备的方案,并和周总理还有中央的其他同志讨论了多次。

一天后,就同样的问题,周总理又特意接通了刘伯承的电话,并询问他的看法。

对此,刘伯承则回答说:“西藏那边地势复杂,我没有实地看过,不好妄下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军队的这轮挑衅是蓄谋已久,背后还有美苏两国试探的影子,我们不能贸然就打回去,得考虑周全。当然,我相信我们解放军的实力,完全可以让主席和总理以及全国人民放心”。

相同的问题,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和刘伯承的回答却大不相同。

张国华比刘伯承小了二十多岁,47岁的他此时正值壮年,人也比较血性,直白。

而刘帅今年已经70岁了,相比起张国华,刘伯承显然要更稳重,看问题的视野也更宽阔一些。

当然,无论两人的看法如何不同,印军已经大规模武装越境了,解放军总归是要还击的,否则印军将更加有恃无恐。

于是毛主席下令,对越境的印军予以还击,他还对张国华说:

“我们不轻易出手,但一出手就必须雷霆万钧,要打出我们的威名来。”

不过,毕竟是和印军第一次交手,所有人都不敢说有百分百的把握。

为了预防有意外发生,毛主席又让刘伯承去西藏军区坐镇,有他在,即使前线发生什么变故,军委中央也可放心。

而且张国华是二野出身,本就是刘伯承的下属,由他去指挥调度也最为合适。

军神风采

老领导时隔十多年再度出山,张国华和西藏军区的一些老二野的将领们都很开心,纷纷要求刘帅再带着他们打一回。

不过刘伯承却对张国华说:“我这回来,就是当个编外参谋,具体怎么打还是你们来布置,我就提供些意见。”

刘伯承心里明白,中央让自己来只是来坐镇,自己可不能“抢风头”。

张国华他们这一批将领才40多岁,是未来二十年解放军的中坚力量,自己一个70岁的老领导,只要打些配合就好了。

刘帅的心思张国华也明白,感动之余,他也坚持要让刘伯承坐在主指挥的位置上。

自己这些人当年都是跟着刘帅后面学打仗的,无论年龄如何增长,他们对刘伯承的尊重始终不减。

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

由于事前刘帅特意叮嘱,印军是打过二战的,切不可掉以轻心。

于是前线的解放军都将印军当成在朝的联合国军的强度来打,可刚一接触,解放军战士们就发现不对劲。

论阵仗,印军可能不会输给世界上的任何一支军队,他们丝毫不懂得隐藏兵力,大摇大摆的把所有的部队都布置在可见视野内。

还以为解放军早就被他们吓破了胆,不敢还手。

因此当解放军突然发起进攻时,这些印军立刻慌作一团,本来负责侧翼防卫的不打招呼就往后方跑,前头的部队稍一接触解放军,立刻就不顾阵型被冲散,四散逃开。

战争的进展异常顺利,甚至让张国华都有些傻眼。

由于身在青藏高原,后勤运输不便,他甚至都做好了苦战一场的准备。

可不料前线部队才第一次向敌发起突击,敌人的阵型瞬间就被冲散,由于步兵逃跑的过快,他们的火炮和辎重部队一下子就被解放军消灭掉了。

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有位亲自负责追击的解放军团长感叹说:

“打之前师长反复告诫我,不要轻敌,要把印度佬当成美国佬来打。可今天打完,我看这印军还不如当年的国民党杂牌军”。

刚开始,解放军还以为印军的不正常溃退是诱敌之计,因此他们小心追击,不敢放快脚步。

可当印军连自己的后勤和火炮部队都暴露在解放军视野中时,他们才意识到,印军确实就是不经打。

捷报从前线传到军区司令部,再传到中央,所有人都很开心。被印度以这般姿态恶心了整整三年,如今终于可以出口恶气了。

但此时,刘伯承却没有任何的情绪波动,他紧盯着地图,然后在图上某个地区画了一个圈,说:

“印军还没有输,这里地形险要,而且背靠下面的平原,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往这个地方增兵,然后以此为截点攻击我们侧翼。”

刘帅发话,本来欢声笑语的指挥部顿时安静了下来,随后,刘伯承拨通了前线的电话,说道:

“你们要加紧抢修公路,赶紧把物资运过去,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

挂掉电话后,刘伯承又对张国华说:

“这是高原作战,后勤补给比一线战斗更重要,必须要考虑到前线战士们的吃穿用度和医疗条件。现在是十月下旬,根据往年的气候资料,再有一个月就要大雪封山了,我们不能拖,必须要在十二月之前将敌人的威胁全部扫清。”

前线战事顺利,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

刘伯承还能保持清醒,并且站在全局上考虑问题,这便是将才和帅才的区别。而之后发生的情况,证明了刘伯承的判断一点也没有错。

自第一阶段的战事结束之后,印度政府并没有接受中国政府的谈判要求,而是不断的往前线增兵。我方这边也在加紧抢修公路,储备物资,只待印军再次动手。

11月,印军集结了三万多人,沿着东段开始进攻。这一次,印军摆了个“一字长蛇阵”,所有部队都排成纵向,向我军阵地推进。

察觉到敌军动向后,刘伯承看了看战报和地图,对张国华说:

“印军这是背紧肚松,铜头锡尾。”

张国华心领神会,瞬间就有了思路。他命令前线部队,以少量兵力牵制住敌军,主力部队迂回穿插,直击敌人的腹部。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的解放军部队也放开了手脚,大胆穿插,大胆进攻。

自16日战斗正式打响之后,仅仅两天不到的功夫,印军阵线就被我穿插的部队彻底搅乱,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将被分割的七零八落的印军集团依次吃掉。

至11月21日,第二阶段战役开始的五天后,战斗就以印军的全军覆没而结束。

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我军共歼灭印军9000余人,俘虏4300多人。

当毛主席收到消息后,他高兴地说道:“好,这下印军被打疼了,至少十年他们都不敢再挑衅了。”

在这次的对印自卫作战中,张国华因为指挥得当,战果斐然,在不久之后就进了军委中央。

而刘伯承元帅,这是他军事生涯中参与指挥的最后一次战斗,可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在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时,他对西藏军区的同志们都大加赞赏,唯独对自己,他提都没提。

从西藏军区下来之后,刘伯承又继续回到了学院,为我国未来国防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刘帅的这种沉着冷静,又往往能抓住战场上关键要害的指挥风格,影响了我军一大批的中坚干部。

而他的低调淡泊,也为我军中的一些新生代干部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条件,如此能力和胸襟,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敬佩和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