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虫冬繁

 顺其自然md9yrp 2023-03-31 发布于甘肃

喜欢养蝈蝈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种蝈蝈叫“冬蝈蝈”就是在每年冬天上市销售的蝈蝈。

在我国北方银装素裹,万籁俱寂的冬天里。要是能养上一只善于鸣叫的蝈蝈,无疑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因此这冬蝈蝈的价格也比起夏秋季的蝈蝈要贵上许多。

但是这在自然环境下,只有夏秋季才生长鸣叫的蝈蝈,又是怎么能在冬天里出现呢?

蝈蝈是我们常说的“百日鸣虫”的一种,所谓百日指的是蝈蝈的成虫生存阶段。

在自然环境下,每年5月份,随着使万物复苏的春风的到来,小蝈蝈从埋在土里的卵壳中艰难地爬出来,第一次呼吸到了田野里清新的空气。

炎炎夏日来到了,小蝈蝈也经过了6次蜕皮,从幼虫成长为成虫。它们便开始按照祖辈们一贯的生活方式,开始了百日的生命历程。

公蝈蝈们用清脆的鸣叫声寻找着配偶,而母蝈蝈也在欣赏着追求者歌唱的同时,订下了终身大事。

整个夏天,母蝈蝈都在完成生命的孕育,她要做妈妈了,遗憾的是,她看不到她的宝贝的样子,她所能做到的就是,用尾部的产卵针一点点钻入土内,在土层以下3~4cm处产卵,  随后将产后入洞的卵用泥土仔细盖好。期待着她的宝贝将来能破土而出。

当秋风把树叶染黄的时候,母蝈蝈产下了最后一批卵以后,便结束了她百日的生命。她无法看到即将到来的寒冬,但她却在土里 留下了一个个的小生命。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因为在自然界的话,冬天温度很低,地区温度低,第二的话没有食物,所以它要度过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的话,那么昆虫有各种方式,有的是以卵,有的是以小幼虫,有的是以蛹,有的以成虫。那么这个是不同的虫里面,情况是不太一样,那么蝈蝈的话,它是以卵越冬。”

卵在土里要经历整个漫长而难熬的冬季。一直等到来年的春天小蝈蝈才会破土而出。所以在自然界里,冬天是听不到蝈蝈的叫声的。

但是,由于我国有着历史悠长的鸣虫文化。早在清代的皇宫里就已经有人开始尝试着在冬天里仍旧能赏玩蝈蝈。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以前那个清朝皇宫里的时候,养蝈蝈也是一种风气,养几百年了,有这样一个风气。”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那么,他们专门有一拨人,就是说在那里繁育蝈蝈,他都是用7冻7培,把事情搞得很复杂。那么这样子就可以使蝈蝈在冬天里生长发育。”

清代,在冬季繁育出蝈蝈的具体方法,是王公贝勒们的专属。秘藏于深宫禁地,外人 无从得知。清代以后,这个方法虽然也流传到了民间,但是都被做为祖传绝技而万金不传。

这也就给 在冬天里繁殖蝈蝈 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冬季繁殖蝈蝈看来的确有这门手艺,但是谁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您还别说,就有这么个人跟这件事 较开了劲儿。

王桂军河北内丘县农民,几年前开始了规模化养蝈蝈,卖蝈蝈,从小小的蝈蝈上发了财。但是当他看到有人在冬季里卖的蝈蝈比他在夏秋两季卖的蝈蝈的价格贵上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候,他开始动了心。

但是他知道这蝈蝈都是在秋季死亡,春天才能孵化出来,那在冬天里怎么才能养出蝈蝈呢?

王桂军说:“想拜师学这个技术。但是人家万两黄金不传,咱也没办法,只能自己琢磨。”

他们能孵成咱也能孵成。。

光是靠自己琢磨就能琢磨出人家的不传绝活!!,恐怕也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王桂军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行动了。他买来大量的饲养昆虫的技术书籍,试图从中能找到反季节繁殖蝈蝈的技术,但是结果让他失望。

不过,虽然王桂军没有看到反季节繁殖蝈蝈的技术,但是却从这些书籍里了解到了大量昆虫的生理习性的知识。

而从中他了解到了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有的昆虫在冬天里,在卵内进行的是一种休眠过程。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就是说温度比较低的时候,它停止了这个生产发育,但是这样温度,恢复到正常的温度的话,适宜的温度的话,它还是会开始发育的。。。。叫做休眠,就像我们常见的狗熊一样的,黑熊,温度一定的话的它就趴在那里不活动,但是假如温度一高的话,它又出来活动,所以这种叫休眠。”

王桂军就想了,这蝈蝈卵之所以在冬天里不孵出小蝈蝈,一定是因为怕出来以后又冷又没有食物,所以才休眠了。那么 就给它们加温,让它们感到温度适宜了,它就可以继续发育,小蝈蝈不就能破土而出了。

于是王桂军开始了他的试验工作。

王桂军说:“当时的话,就是说孵化小蝈蝈我做试验,就是把那些卵挖出来,直接在浴缸里边做试验,有个灯泡,连续高温,一直在25到38度之间高温。”

王桂军眼巴巴地看着这些高温环境下的蝈蝈卵,盼着有一天,能从里面忽然有小蝈蝈破壳而出。但是日复一日,这些卵就是没有变化。

王桂军有些犹豫了,这不出蝈蝈是怎么回事呢?是 温度加得不够?还是加温设备的问题?

王桂军说:“用电暖气加温,还有专门买的那个做豆芽那个烤箱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出不来。都失败了,不但没有出蝈蝈,而且那个蝈蝈卵都烂了,都臭了。没有出来。”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对昆虫来说,好多实际上是怕高温,而不是低温。就温度低一点,可能不一定有关系,对它那些越冬的卵来说,你比如说零下十度,十几度可能都没有关系。但是高温的话,你比如说三十几度,灯在那里烤的话。。。。这个小生命肯定是马上夭折,就死了。”

这年的冬天对王桂来说,无疑是灰色的。他不得不承认失败。

他安慰自己,也许是他挖出来这些卵  就是根本孵不出小蝈蝈的。他把做试验用的卵都给倒掉了,也死了心,看来 这个 在冬天里繁殖出蝈蝈的方法 的确是个秘密,是个他琢磨不透的秘密。

但是,来年的春季,希望却又那么悄然地到来了。

王桂军说:“第二年,就是我没有挖出来这些卵,就是在棚里剩下的卵,五一左右的时候,无意之中我发现草上爬满了蝈蝈,出来了。”

小蝈蝈的到来让王桂军知道了他挖出来的卵并不是不能孵化的卵。所以肯定是他操作中存在问题才使得第一年的试验以失败告终。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儿呢?

王桂军说:“当时我就考虑,就是说我精心给它加温,它还不出,而且在棚里的这些卵,又没有管它,到第二年五一,它突然出来,出来小蝈蝈了。”

心存疑惑的王桂军犯上倔脾气,他一定要揭开心中的这个谜团。

在五一棚里出蝈蝈的时候,他动手重新挖出了一些埋在地里还未完全孵化的蝈蝈卵。他想看看这些卵,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结果这一看,让他大吃一惊。

王桂军说:“我一看那些卵,。。。。即将出的那些蝈蝈卵,那个卵它一个体积比较大,另外颜色比较绿,然后用水洗干净,能看见里边的眼睛在转在动。”

这些卵明显和他在冬天里挖出来做试验的卵不一样。王桂军意识到 原来蝈蝈卵只有发育到这种变粗变绿的状态 才可以孵化出小蝈蝈。

王桂军 管这些卵 叫“萌动卵”。对这些卵 王桂军用原来的加温环境 进行了加温,七八天时间 就孵出了小蝈蝈。

经过这次的试验,王桂军明白了,不是卵孵化不出,也不是他加温有问题,而是这蝈蝈的原始卵在加温情况下并不能孵化,只有卵 到了这种萌动的状态,才可以利用高温使其孵化出小蝈蝈。

但这样一来,王桂军又糊涂了,那么如何使原始卵变成萌动卵呢?

加温,给了 适宜蝈蝈生长的温度,为什么也不能促使卵发育而进入这个萌动状态呢?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昆虫发育过程中和休眠截然不同的一个阶段——滞育。

我这里先按下王桂军不说。。先听听昆虫学专家是怎么说的。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我们就是说假如说我现在条件还很好,假如说我温度也比较适宜,吃的食物也有,但是这个幼虫或者昆虫的话,就是不发育,或者不繁殖,那么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称为滞育。”

在大自然中,昆虫是数量庞大,但力量却弱小的群体。天敌的存在和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低温和食物的匮乏使得这些小虫子们不得不利用延缓发育的办法来应对冬季。其中休眠和滞育都是昆虫渡过漫长冬季的对策。但是这两种方法却又有差异。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有差异,而且差异比较大。休眠的话,就是根据当时的温度或者条件的感受,假如说条件不好,当时的条件不好,那么它就不生长不发育。滞育是对历史上来的,一个长期的这个温度,或者外界环境条件的这个感受,并不是说今天我温度不够了,它就滞育了,它不是的。”

也就是说,这些小虫子如果在卵里进行的是休眠的话,倘若外界的环境适宜它的生长了,那么它就会告诉自己,该长大了,该出去见世面了。(休眠的图片 照片)

而如果进行的是滞育的话,即使外面的温度适宜它的生长了,它仍然会告诉自己,不要受骗啊,这只不过是个秋老虎,这会儿的高温是假象,不能出去。出去以后还是会面临冬天的寒冷的。

可见,这些小虫子都是非常聪明的,要想骗过它们,估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滞育的昆虫的虫态的话,给它一定的条件,我们昆虫学上面叫做打破滞育,把这个打破了以后,它开始发育。”

打破滞育。听了专家这么一讲,我们应该明白了 为什么王桂军给蝈蝈卵加温 并不能使原始卵发育进入萌动的状态。这个原因就是王桂军处理的蝈蝈卵正是处于滞育阶段的卵。  加温能使休眠的昆虫活跃,或开始发育,  加温能打破休眠  却并不能打破滞育。而 只有打破了滞育,卵才有可能萌动。

但是这打破滞育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王桂军,他能实现打破蝈蝈卵滞育的条件,完成蝈蝈的反季节繁殖吗??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广告之后分解。

王桂军看着这些萌动的卵,心里盘算开了。

搞人工反季节繁殖不就是人工模拟一个蝈蝈的野外繁殖环境吗?那么蝈蝈的野外繁殖环境又是怎么样的呢?

王桂军说:“它夏天的卵经过高温,然后对冬天又冷,冬天又冷,第二年春天温度高了以后,它能出蝈蝈。”

王桂军说:“后来我感觉,可能是它在野外的时候,它需要冬天的低温嘛,它需要那个非常冷的那种天气,后来我才考虑到,这个蝈蝈卵,一个是高温,再一个它需要低温。要是直接高温的话,也孵不出蝈蝈来。因为它在野生状态下,就是说夏天的温度非常高,而冬天的温度非常低。”

想到这儿,王桂军恍然大悟,一直高温不成,那 就模拟一个秋季到冬季再到春季的高温到低温,再到高温的过程,不就创造了蝈蝈野外的孵化环境了吗?

想到了就做,到了这一年的冬季,王桂军又挖出了埋在土里的蝈蝈卵。

他先让蝈蝈的原始卵经过一个加温的高温暖子过程,模拟秋天的温度。然后再把这些经历过一次高温的卵 放入冰箱的冷藏室中,让它们再接受一个低温的过程,模拟冬天的温度。。原始卵放进冰箱后,王桂军也就开始了他焦急的等待过程。这些卵会萌动吗?

30多天后,惊喜出现了,这些原始卵被打破了滞育,萌动了。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说:“它有要两个信号来把它打破,我现在理解是这样子,可能要两个信号,前面来一个温度比较高的信号,后面一个温度比较低的信号,那么这样子,两个信号就能打破它的这个滞育。”

王桂军把这些萌动的卵 再经过一个高温孵化模拟春季的过程。小蝈蝈终于在冬天里艰难地爬出土层。

王桂军就这么依靠对自然环境的模拟,用高温暖子,低温萌动和高温孵化的操作来创造一个从秋到冬,再从冬到春的长期气温变化过程来打破了蝈蝈卵的滞育。成功地试验出了蝈蝈的反季节繁育。

看到这儿,这蝈蝈能在冬天出现的谜算是解开了,但是,王桂军的目的可不是在冬天养出一两只蝈蝈听叫唤,他要的是 反季节大规模繁殖蝈蝈。

那接下来,他的麻烦就又来了。

王桂军说:“我发现这个规律以后,我就开始冬天搞孵化,搞孵化的话,虽然成功了,但是它这个孵化率比较低成活率也不是太高。”

王桂军说:“另外一个,即便出来蝈蝈,它也是不太健壮。”

要想真正让蝈蝈能在冬天里繁殖并达到出售的目的。必须得有着稳定的孵化率和成活率。王桂军想他是靠模拟自然环境孵出小蝈蝈来的。那解决孵化率和成活率低的问题一定还是要从模拟自然环境下手。

王桂军说:“我又联想到在野外状态下的那个蝈蝈,因为它那个,它秋天以后,不是夏天温度高吗,它高温暖子,到秋天以后,它那个温度是慢慢降低的。”

王桂军说:“到秋天以后它一天比一天的温度低,而且的话,第二年高温的时候,它是慢慢慢慢高,所以说我感觉这里边有一个温度的变化过程。它还不能持续高温,还得就是说慢慢的高温,然后再慢慢的低温,最后再慢慢高温。”

王桂军不仅在温度变化的过程中注意了 模拟自然环境中的逐渐升降。就是在同一个温度时期,也尽量与野外环境看齐。

王桂军说:“可以试想,在野生的情况下,它白天的温度,七八月份,白天的温度是非常高的。最少有35度左右吧,晚上温度就降下来了,咱们在室内养殖的话,冬天反季节养殖,也是这个条件。白天温度最好保持在30度以上,到晚上的温度,它可以低一点了。”

北京农林科学院 虞国跃 教授:“就是说这样子做的话,当然我们实验室的话,多数情况下是用恒定的温度来进行生长发育,再来培育。但是这个农户这样子做的话,实际上他是很聪明的。就是说跟大自然一样,那么这样的蝈蝈出来的话,它身体会比较强壮。叫的声音可能更响亮。”

遵循着严格模拟自然环境的原则,王桂军开始了他的反季节蝈蝈大规模繁殖与养殖的尝试。

由于要形成规模,他搭建了温室,采取地暖和炉火的方式来进行加温。

王桂军说:“在这个温室里头就是说,从高温暖子,还有孵化,养殖,都是在这个温室里边进行的。”

首先要进行的是高温暖子的过程,王桂军在受热均匀的容器中铺上5到10厘米的土,然后再把蝈蝈卵均匀放置在土上,最后再在卵上洒些细土盖严。

王桂军说:“在温室里边加温30到40天,在25到38度之间,这个温度的话,也是白天高晚上低,冷热刺激,必须经过30到40天。”

完了以后,就是这个高温过程完了,赶快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边,0到10度,也是30到40天,从10度往下降,就是3、4天降一个温度,降一度。这样的话,就是经过30、40天,它也能萌动。

低温打破滞育后,王桂军把萌动卵重新拿回了温室,在温室中进行高温孵化的过程。高温孵化的操作方法和温度掌控都与高温暖子基本相同。

不同的只是在容器上多了一层薄纱。

王桂军说:“把这个纱罩住以后,就防止小蝈蝈壳以后,就逃跑,它逃跑了以后,就没有经济效益了。”

经过7到20天的高温孵化过程,小蝈蝈们终于健康地出生了。

王桂军看着在薄纱上爬着小蝈蝈,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王桂军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揭开了反季节繁殖蝈蝈的秘密。

至于剩下的如何使小蝈蝈顺利在冬季里长成可以出售的“冬蝈蝈”,就是养殖上的问题了,对于他这养蝈蝈的老把士来说,自然是驾轻就熟。

王桂军说:“咱这个反季节养殖这种蝈蝈的话,它一直在这个温室里边要长大。”

王桂军说:“实际这种小笼子,它就给蝈蝈盖的房子。它从出壳以后,变成蝈蝈以后,一直到长大,它就一直在这个里边生活。它最起码要经过6次蜕皮,然后大概就是在40、50天一直在这里边生活,一直到出售。”

在冬天里母蝈蝈 是不能产卵的,所以王桂军的冬蝈蝈只养会叫的公蝈蝈,不养母蝈蝈。他采取的分笼饲养也是为了避免公蝈蝈之间的争斗而采取的方法。

王桂军就这么精心地伺候着他的冬蝈蝈们,终于他的第一批冬蝈蝈可以上市了。孜孜不倦地探求留给他的是丰收后满载的喜悦。。

劳动者用最朴实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破解了万金不传的秋虫冬繁之迷。王桂军说,这冬蝈蝈的繁殖和养殖其实并不神秘。就象层窗户纸,只要您真正是个有心人,一捅就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