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山东?历史上的山东和地理上的山东。

 激扬文字 2023-03-31 发布于四川

山东卫星图

什么是山东?

唐代诗人章碣有咏史诗《焚书坑》道:“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的愚民政策并不能保佑他的秦帝国万代相传,焚书坑的灰烬尚未冷却,山东的群雄就已经揭竿而起了。此处的山东,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崤山以东为山东,这个地域概念起自春秋战国时期。

崤山是河南西北部与陕西交界处的一座山,为东北西南走向,分东西两崤,西起陕西华山东端,延伸于黄河与洛河间,往东南方向逐渐平缓。崤山绵延一百六十多公里,海拔躲在一千五百米以上,高峰一千九百多米。崤山尝与函谷关并称崤函,是古代中国军事战略要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著名的崤山之战就发生在这里,乃公元前六百二十七年晋人及姜戎败秦军的地方。

崤山与函谷关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定都咸阳,其东是华山和崤山,因此秦人称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方为山东。崤山又是秦国与韩国的交界,因此秦国也经常把崤山以东的韩魏赵楚燕齐称为山东六国。如《史记》里就经常提到山东豪杰,这里的山东就指山东六国。又如《战国策·赵策》云:“六国从亲以摈秦 , 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关以害山东矣。”其时的山东又称“山外”。如潘岳《西征赋》云:“有噤门而莫启,不窥兵于山外。”此处的山外,即是指“山东”。

五胡十六国时期,国内主要战争主要发生在南北两方,因此史籍上没有出现“山东”的称谓。直至南北朝、隋唐时期,才出现了“山东”的名词。但这时的“山东,”已经较前之“山东”大大缩水,主要指太行山以东地区了。如北魏将太行山以东的定州、冀州、殷州、相州等称为东州,意为山东之州,乃是北魏经济命脉所在。隋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出身关陇豪族,却向来被山东士族所轻视。李世民命大臣高士廉编著《氏族志》,为各士族排名次。《旧唐书·崔敦礼传》说崔敦礼“其先本居博陵,世为山东著姓,魏末徙关中。”博陵为今河北中南部,属唐朝之山东地区。

直至金代,山东一词才专指齐鲁之地。齐鲁之地在北宋属于京东西路、京东东路。这个“京”,指的是北宋国都开封。金朝灭辽与北宋后,采用路、州、县三级行政管理,全国设五京十九路。齐鲁地方为山东路,还包括河北省东北部分地区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分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东路治东平府,西路治益都府。自此之后,“山东”主要就是指现在的山东省了。也就是说,山东专用来指山东省,始自金代。

金代山东行政区划

元代时,行政区划为行省制,山东、山西、河北及河南、内蒙之一部划归中书行省管辖,为金代的“腹里”。这时山西作为特指的行政区划名称也首次出现,这里的山西并不是指当年的秦国。山东、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

明代时,朱元璋废中书行省制,设置承宣布政司,全国除直隶外设十四布政司,山东布政司即为其一,治济南府。自此,济南为山东首府一直未变。不过,这时的山东布政司还包括辽东都司。满清入关后,在明代两京十三布政司基础上划为十八行省,省下设道、府、县。山东省治所仍在济南府。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调整,山东省形成了目前的行政区划,辖17个市,139个县、县级市和市辖区。

齐鲁两国作为周公、姜太公的封地,具有相同的文化属性,在政治、经济上互通,春秋末期就形成了齐鲁文化圈,并且因孔子、孟子等贤人倍出,讲究教化,承袭传统,所以自古就有“齐鲁大地,礼义之邦”之称。又因省内有黄河贯东西,泰山镇治中,又称一山一水一圣人。

历史上的山东

大禹九州

史前文明时期,山东有多处文化遗址,如荏平、龙山、安丘、诸城、两城、梁山、大汶口、滕、临城、新安等。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分汉地为九州,山东属青州,而兖州、徐州也有一部分属于现在的山东。

商的始祖契都于蕃,即现在的滕州。商首领昭明死后,其子相土继立,东迁泰山下,后迁商丘。其时,山东西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动中心。山东东部的东夷人,商部落则通过盟国奄(河南郾城)、蒲姑(今博兴附近)等进行统治。

周灭商,天下共始,武王封姜太公于齐,封文王子曹叔振铎于曹(菏泽定陶),武王之弟周公于鲁,齐、曹、鲁都在山东范围,齐国都于临淄,鲁国都于曲阜,曹国都于陶丘。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人民多归,又融合东夷文化,国力鼎盛。鲁国秉承周代利乐典仪,尊尚仁义传统伦理与人和,为礼仪之邦。而曹国为中原地区水陆交通中心,享天下之中美名。

春秋时期山东境内小诸侯国见于《左传》的就有五十多个,其中疆域较大的如莱、莒、邹、滕等,后来都被齐鲁两国兼并。齐鲁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乃为后世诸多朝代所尊崇,成为社会伦理与价值观的基础。

战国时代,齐桓公任用管仲,国家大治,为七雄之一。山东大部分地区都为齐鲁拥有。秦始皇兼并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山东地方设置了齐郡、东郡、薛郡、琅琊郡、胶东郡、济北郡。秦末,项羽分封诸将,将齐地分为胶东、齐、济北三国。刘邦建立汉朝后,山东大部分地区成了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汉武帝时,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在山东地区设置了青州和徐州、兖州,一如夏之青、徐、兖。此区划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

五胡乱华后,大量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山东大部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淝水之战后,山东曾一度回归东晋势力范围。但不久就为南燕慕容德攻占。其后,刘裕平定南燕,复置青州和兖州。后又置冀州,治历城。北魏时改冀州为齐州。北齐时齐州属北齐,后为北周兼并。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两级制,山东分属十五个郡,共一百六十六县。唐取代隋,全国设十个道,以黄河为界,山东分属河南道与河北道。宋代时,山东属于京东路和河北路,后增置京东西路,曹州、郓州属之。女真族南侵,建立金国,山东在其势力范围。这是山东这一名词专指山东地区之始。

历史上山东出现过大批历史文化名人,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如被称为“文圣”的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春秋时期诞生在山东省西南部的曲阜市,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至今在世界上产生着重大影响,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称为“兵圣”的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也诞生在黄河三角洲一带,他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至今仍然是中外军界和商界推崇的经典。山东历史上还出现过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墨派学说创始人墨子,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齐国名相、著名经济学家管子,以《齐民要术》闻名的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古代科学家汜胜之,以《孙膑兵法》著名的古代军事家孙膑,被中国人尊为智慧化身的三国名相诸葛亮,以《文心雕龙》闻明后世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辛弃疾和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名著《金瓶梅》续书作者丁耀亢,被称为“书圣”的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宋代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等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

至圣先师孔子像

山东之地理文化

山东卫星图

泰山

台儿庄大运河

山东境域包含半岛与内陆两部分。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海峡对峙,扼守进出渤海之咽喉,为北京重要门户;内陆自北而南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在华北平原接壤,是东部各省南北联系通道,北通京津,南通沪宁,具重要的战略位置。

关于山东的战略位置,古人多有论述。战国时韩非说:“济青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齐五战之地也!”汉代谋士隶食其说:“齐负海岱,阻河济,南近楚,虽数十万师,未可岁月破也。”田肯则说:“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北有渤海之利,地方两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盖三齐形胜,拟于关中矣。”顾祖禹则在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山东之地势:“山东界两都之中,北走景沧,东出辽海,西驰梁宋,为辐辏之道。春秋战国大抵皆齐地也。管仲对楚曰: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棱,北至于无棣。季札以为泱泱大国。苏秦以为四塞之国也……明洪武初,命徐达北讨,既下沂州,遣使谕之曰闻将军已下沂州,若向益都,当遣精锐扼黄河要冲,断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宜即进取济南、济宁。二城鸡下,益都以东,势力穷蹙,如囊中物矣。噫,此庙算也!”

山东省地形,中部山地突出,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理大势。泰山雄踞其中,主峰一千五百多米,为全省海拔最高处。黄河三角洲为山东陆地最低处。

山东西部的平原,主要以黄河冲积形成。以黄河为界,东北部呈以南北地势高亢中间地势凹下的槽型。在这片槽型地块中,又纵横交错着马颊河、徒骇河、鲁运河等多道河渠。西南部则地表坦阔,河道略少,多风沙。由黄河故道形成的古道沙岗,呈条带状延伸,为山东平原唯一可凭借的天然屏障。黄河自东明县入山东境内,经六百多公里流程,于垦利县入渤海。历史上黄河下游决口、改道频繁,在鲁西北至冀南平原上摆动。建炎二年,南宋为阻止金兵南下,决黄河堤,黄河夺泗入淮七百余年,直到清咸丰五年,于铜瓦厢决口改道复入山东注入渤海。黄河在山东境内有许多要津渡口,均为军事重地。德州有龙凑渡,东汉袁绍在此挫败公孙瓒。荏平西南有碻磝渡,河上有浮桥,地处要冲,东晋南北朝时期为军事要地,谢玄、刘裕北伐均有重兵驻守此地。东阿县被有杨刘渡,五代后唐李存勖坚守此渡,挫败梁军攻势。

山东境内的大运河由济州河和会通河组成,自元朝始皆建都北京,而支撑首都的粮食、税赋大部取之于江南。漕粮北运,千里迢迢,京杭大运河为其主要通道。之前南粮北上,要经洛阳与黄河,耗费巨大。乃于山东境内开凿两条人工运河,济州河与会通河。山东段的运河水源包括济宁以北运河沿线的安山、南旺、马踏、蜀山和马场等北五湖,济宁以南运河沿线的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等南四湖。这北五湖与南四湖拦蓄河水积成水柜,确保运河通畅,因此山东段实为运河之心脏。所以顾祖禹说:“济州、会通二河近千里,岁漕四百多万石,皆取道焉,诚咽喉重地矣!”

隋代运河图

泰山全景图

黄河入海口:东营

山东丘陵以胶莱河为界成东西两部,西部为鲁中南山地,由泰山、鲁山、沂山、蒙山组成,构成山东地形主体。泰山西向俯瞰运河,北望黄河,鸟瞰济南,被、西、南三面皆为平原,退可守,进可攻,是重要的战略要地。顾祖禹论泰山之地势,说:“山东形胜,莫若泰山;泰山之形胜,萃于泰安。”泰安北阻泰山,南临汶水,介齐鲁之间,为中枢之地,自此纵横出击,可扫定三齐。”论济南之地位,顾祖禹则说:“齐州当四达之冲。南不得齐州,则无以问河济;北不得齐州,则不敢窥淮泗;西不得齐州,则无从得志于临淄;东不得齐州,则无争衡于阿鄄。是故山东有难,齐州常为战守之冲。”鲁中山地山地为断块山,受构造影响,呈山河相间分布的特征,有利于防御。丘陵部分地势起伏缓和,以低山宽谷为主。许多河流冲击成小块的山间平原,如沂蒙河谷平原,是山东腹地与江淮间往来通道。春秋时吴国自此侵齐、伐鲁。越国灭吴之后,称雄中原,也自此出琅琊以觊觎山东。又有穆陵关,在临朐东南之沂山主峰,山势高峻,路经险恶,为齐南天险。管仲伐楚时,即有穆陵关。刘裕伐南燕,南燕公孙五楼建议燕主慕容超:“宜居大岘,使不得入。”大岘即穆陵关。刘裕军过大岘,见燕兵不出,大喜,说:“虏已入吾掌中矣。”唐末藩镇割据,李道古据淄川、青州,履历表引兵出穆陵关扰掠淮北。

胶莱河以东的胶东丘陵,呈东南西北走向,海拔较低,地势起伏不大,缓丘、宽谷随处可见。谷地交通方便,沿海岸线曲折迂回,港湾与岛屿罗列,是抵御海上来犯之敌的战略基地。古代的胶东半岛为海上运输的中转站。三国时期,孙吴连结辽东公孙瓒,胶东半岛为其联络通道。刘宋王朝时,被北魏俘虏的朱修之取道辽东,泛海经胶东半岛逃回江南。隋唐讨伐高丽,自海路发起的进攻都是以胶东半岛为基地。而元代经营海运,转输东南财赋以供京师,胶东之登州、莱州又是中转基地。明代朱元璋派马云、叶旺等安抚辽东,也由登莱入海过渤海海峡至辽东金州。登州人戚继光承袭父职负责山东沿海抗倭之事,主要活动在胶东一带。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自海上攻威海,因设防坚固未遂。一年后,日军集结军舰二十余艘、陆军两万余人攻威海,先封锁港门,有遣军佯攻莱西,掩护陆军迂回侧后,由荣成湾登陆,使北洋舰队覆没。

关于山东的地理大势,顾祖禹这样评价:“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山东地形有其局限之处,西有泰山却无重岗复岭之险,东有大海而无深险奥固之都,缺乏纵深,不易固守,其仅有的几处险要一旦被突破,即可击穿全境。历史上,齐桓公南征北讨而称霸于诸侯,王仙芝、黄巢弓战天下而建“大齐”;而齐孝公仅以自守,乃累累听命于晋。隋末徐园朗自守兖州,不旋踵而败。特别是战国时期乐毅率燕秦韩魏赵五国联军伐齐,齐国悉发国中之士以拒之,战于济西,齐军大败。其后,乐毅遣魏军南略宋地,遣赵军北收河间,自率燕军深入山东腹地。齐人大乱。燕君乘胜长驱,齐国城池望风披靡。乐毅克齐都临淄,分兵五路,攻取全齐:左军渡胶水攻略胶东,右军循黄河、济水进屯阳谷、鄄城与魏军配合作战;后军沿北海攻取高青,中军镇守临淄。如此,燕君势如破竹,连下齐城七十余,置为郡县。齐国仅剩下即墨、莒城,岌岌可危。

山东的地理优势若以华北平原的大环境,则表现出其优势:山东丘陵四周皆平原,不利于守,却利于四出攻人。以此为根据,纵横四出,足以有所作为。东汉时曹操便以兖州为根据,崛起于群雄之中,最终统一了北方。而山东在南北之间具枢纽性地位,河北南面门户须依托山东,东南淮泗上游要凭籍山东为屏障。因此历史上南北对峙时,山东每每成为南北势力争夺的焦点。

文章来自公众号“讀史隨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