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美西安之初遇(四)​——西安古城墙 || 作者 党小娟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3-31 发布于上海


大美西安之初遇(四)
——西安古城墙

作者  ‖  党小娟

有句话叫“来到西安吹过的风都是文化,踩过的地都是历史”,确实,你如果有幸来到西安,会被这里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给浸染,尤其是这有名的西安古城墙。

在短视频爱好者的镜头中,西安古城墙像是帝王眼中的大好江山,随着帝王那豪迈的步伐迈开的第一步,城墙像一副巨大的画卷徐徐展开,登临其境,长袖一挥,配着雄厚大气的音乐,便开始俯瞰祖国的美丽江河,广袤山川。

西安古城墙景区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雉堞(又叫墙垛)、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而如今的城墙经过修建,有18个城门,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我们明显能看到的城墙外侧的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建造,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进入西安古城墙,是有着五位一体的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护城河,古代行军打仗会用火攻,城门是木头做的,当木头失火之后,就会取护城河的水来救火,所以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之说。第二道防线,是吊桥后面的闸楼,闸楼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和夜间放哨使用的。第三道防线是进入城门之后的月城,穿过厚厚的城门通道,那么就是第四道防线叫瓮城,所谓的“瓮中捉鳖”,大概就是敌军攻入城内之后就到达了瓮城,难以攻破,就自然成了瓮中之鳖了吧!最后第五道防线就是永宁门,永宁就是永保安宁之意。在这个永宁门上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建筑规格非常高的重檐顶式的楼就是将军的作战指挥中心。从宽度超过20米的永宁门走进去,顺着台阶就登上了宽阔无比的西安城墙,一踏上那种古色质地的砖墙,我就有种兴奋和心旷神怡的感觉,感觉历史的时空在这里得到了交汇,古人登过的城墙此刻在我的脚下延伸,犹如走在宽阔的大街上那样舒坦,可能各式各样的花花绿绿的灯笼影响了整个城墙的视觉效果,也降低了我登临城墙一览无余“检阅”人群的那种氛围感了。再说说这过节的城墙灯展,如“盛唐乐宴”的琵琶、缀满梅花的圆灯、美丽的孔雀、源自西域的羯鼓、融入西方文化的唐三彩双龙柄执壶、富态贵气的贵妃、彩色的拱形龙门等等,我觉得最有特色的莫过于融入了许多音乐符号,一看盛唐就是流行音乐“霓裳羽衣曲”的天下,流行而前卫。

这说着主题从城墙让过年灯展给引了去,又回转回来,城墙再一次进入了我的双眼,这青色的砖块,一块块都诉说着几百年的历史,从明代到清朝,中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21世纪的今天,每块砖都有着它本身的印迹和故事,抚摸着城墙上的垛口,那是当年射击敌人的地方,观望垛口外的西安市区,一派繁华的现代城市景象,紧挨着城墙还可以看到护城河的河水清洌洌的。左侧的老城铺面是灰色瓦片的屋顶,所以在城墙上你可以把西安的古代和现代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每隔120米的“马面”是用来射箭的防御系统,因为古代弓弩的射程是60米,所以每隔120米的设置就可以在双向无死角的进行军事防御了。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