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往】精彩光影 见证历史||刘标

 一犁_书馆 2023-04-01 发布于江苏

【编者的话

2023年3月18日,《人民邮电》报社张松延老师来淮安,次日我的兄长刘标递上松延9年前赠予的《邮电社会人生——论摄影的技巧与创新》一书,并请补上签名。松延手握签字笔迟迟没有落笔,说:“怎么签呀?写今天的日期吧,书我9年前就给你了,不对;写9年前的日期吧,又涉嫌弄虚作假了,也不对。你让我怎么写?”在场的人一听。最终,经两人商量一番,出现了一个奇特而又别致的签名:“刘标仁兄惠存 ——张松延 2014年11月2日赠于北京 2023年3月19日题于淮安”。如此赠书签名之举,恐怕将成为一段文坛佳话。幸遇此,我一并将刘兄《精彩光影,见证历史》一文呈于本平台,以寄此次知遇及友谊之情。(陈军编辑)

著作者简介:张松延,男,1953年生,北京人。《人民邮电》报原主任记者、总编室副主任等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信摄影协会副秘书长、邮电新闻摄影研究会理事等。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还积累了大量邮电通信行业建设发展的珍贵图片资料,成为用镜头记录改革开放后中国通信业发展的第一人。

张松延送我的这本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11年11月出版的《邮电社会人生——论摄影的技巧与创新》(以下简称《论摄影》),置于案头一年多了,闲了,我就会翻翻。之所以迟迟没敢动笔写书评,盖因我于摄影完全外行,惟恐说出外行话而贻笑大方。可反复翻阅、观赏下来,总算渐渐看出了点门道,便有了些不吐不快的体会和想法,遂成此文,以求教于同仁吧。
以记者的责任与担当,用光影记录邮电通信发展历程,是《论摄影》的最大亮点。作为《人民邮电》的老读者、老作者,说张松延的摄影作品伴随着邮电通信的发展和我们这一代邮电人的成长,实非恭维夸张之语。从邮电改革发展初期到1998年邮电部撤销、国家邮政局成立;从信息产业部挂牌10年又摘牌,到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邮电通信发展的每个关键时间节点的精彩瞬间,都悉数被他摄入镜头,见诸于《人民邮电》以及中央、地方的各大媒体。这些图片在《论摄影》中的《邮电与改革》专辑中都有所展现。专辑所选作品虽仅33幅,但既展示了部领导、各大运营商高层在改革发展中的许多精彩瞬间,也有基层边疆通信员工的工作剪影。尤其是那组“三个大门”的组图,展示了从邮电部、信产部到工信部大门三次更名,但不变的是“人民邮电”(毛泽东主席的题字)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这组图,给人们尤其是通信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正如松延在文集中所言“摄影就是记录历史,今天的照片就是明天的历史。”我想,这就是身为通信摄影记者的他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以独特的编排与组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摄影种种,是《论摄影》的主要特色。这本《论摄影》与其它书籍相比,有点“不伦不类”,难以界定它是影集还是文集。这样独特的图文并茂的编排与组合,没有相当的文字文学功底和实力,是难以做到的,这恰恰是他由文字编辑改行为专业摄影记者的优势所在。《论摄影》共六个专辑,分别是《邮电与改革》、《发现与表现》、《摆拍与抓拍》、《会议与拍摄》、《风光与构图》、《摄影与感受》等等。尤其是最后部分《摄影与感受》,收录的6篇或长或短的论文或拍摄体会,其含金量之高不言而喻。可以说,这是松延几十年拍摄经验体会之集大成,涵盖了摄影知识技术的方方面面,内容充实而丰富,既可以把它作为邮电通信改革与发展的史料珍藏,更可以作为邮电通信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必读书与教科书。事实上,他历年来已在通信业内讲授摄影课50余次,广受好评。因此,我以为这样评价他的摄影成就丝毫也不为过。
以专一的技巧与创新,用穷其一生的努力钟情于摄影,是张松延的不懈追求。松延于摄影是早年军旅生涯打下的基础,到《人民邮电》报社后,先是做了两年文字编辑,才专业从事摄影。这么说,他既无专业背景,也非科班出身,在通信摄影领域能取得如此成就,完全出于对摄影事业的执着、热爱和专注。这些年,他足迹遍布国际国内,这些或精彩或唯美的瞬间在《论摄影》中随处可见,一个敬业专业的摄影记者形象跃然纸上。我不敢说松延是国内顶级摄影高手,但在通信领域和题材方面的摄影成就,至少目前国内尚无人能出其右,这有他30多年来在国内各级各类媒体上发表的一万余幅作品为证,更有一百余幅各级各类的获奖作品为证,而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却鲜为人知。有一年,他去海拔5000米的西藏安多县采访,这里是世界上最高的县邮电局,只有10名员工。松延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儿拍照片,因严重缺氧,端起相机瞄一会儿就会喘不过气来……”《巧遇邮车押运员》就是那次拍的作品。除了邮电新闻摄影之外,松延的作品也有风花雪月,山川风光、各色人物,包括多次采访全国“两会”期间抓拍到的众多明星照片等,往往给人耳目一新、清新脱俗之感。
以松延在首都、在国内摄影界的名气,请业内名人、大咖为本书作个序什么的,可以说是分分钟的事儿,可是他不,他自序,既说明了他的低调,也体现了他的性格。他还写了一个我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简短的后记,仅三句话,分别是感谢父母;感谢妻子、儿子和儿媳的鼎力帮助和支持。好在不长,不妨全文抄录于后:“人和一切都可以选择,却不可以选择父母。我能有今天的成绩要感谢我的父母。
另外,此书得到了妻子卢京(北京华天饮食集团公司),儿子张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后升任教授),儿媳陈吴越(中国电信天翼终端有限公司)鼎力帮助。
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得到了许许多多人的关爱培养和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拿什么回报呢?就以此书作为回报吧。”
后记全文连同标点符号共163个字节,足够简短吧?
掩卷沉思,我仿佛看到那个背着摄影器材的张松延,在全国各地的通信企业和山山水水间奔波、忙碌,他最好的摄影作品,也许就是下一幅,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简介

刘标,男,生于1951年,江苏响水县人。笔名闻石、文示。退休前供职于通信企业。江苏省作协会员。

多年来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新华日报》《北京日报》《扬子晚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邮政报》《江苏邮电报》等110余家报刊发表文章2270余篇,其中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另有通讯、论文、消息等50余万字。以散文、随笔、杂文见长,亦涉足新闻评论、文学及戏剧评论,曾有多篇作品获省以上各类奖项。

期荐读

▼▼▼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