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在渴望阳光的地方

 冬歌文苑 2023-04-01 发表于北京

在渴望阳光的地方

这里峡谷高耸入云,这里黄河浪涛翻滚,这里寸草不生。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成年寒风呼啸,四周山体裸露,峡谷幽深阴暗,怪石嶙峋。抬头只能看到天空不大的一隅,一天时间里,只有中午时分太阳才从头顶一晃而过,让你还没有感受到它的温暖,它就匆匆消失在山峰的背后,这就是藏语称之为——拉西瓦,意思是渴望阳光的地方。

七十年代末期,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而来,背着背包,抬着钻机,在黄河岸边搭起帐篷,支起炉灶,燃起篝火,唱着“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的《地质队员之歌》,在峡谷边安营扎寨。黄河聆听着他们的歌唱,沙尘飞扬着他们的梦想,寒风伴着他们夜夜进入梦乡。他们在山坡上种下树苗,自已也在这峡谷里深深扎下根。古老的峡谷在酣睡中被惊醒,惊诧地注视着这个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的人群,四周的山峰俯瞰着这群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的人,记下了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和刚毅的脸庞。

一年后这些人在背后叫做泥鳅山的脊梁上挖了一条∨型口子,修了一条简易公路,机械物资源源不断地被送进来,他们依着山脚盖起了一排排土坯房,门前栽下了小树,建起了食堂、小卖部、医务室,一群人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开始在这里工作、生活。

我就在这支队伍中间,那时正处青葱岁月,弱冠之年。和我一同到来的还有许多和我年龄相仿,甚至比我还要小的少男少女。说起地质队员,人们大都想到的是翻身越岭,风餐露宿,转战南北,到处寻找矿藏的地质勘探队伍。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我们这样一支专门以高峡为伍、江河为伴,从事水电资源开发的勘探队伍。我们所到之处大都是江河峡谷,交通不便,荒僻落后,而且在这样的地方一工作就是十几年。没有寻找矿产资源地质队伍转战南北的浪漫色彩,有的只是艰苦、寂寞、长期与外面世界的隔绝。

从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驻地到理想中的拉西瓦坝址,大约还有两千米左右的距离,两岸都是陡峭的绝壁。于是我们用几年时间,沿着河岸打了一条弯弯曲曲高约两米,宽约一米七、八的交通洞,洞内勉强可容一辆北京212吉普车通过,我第一次开着吉普车进洞,感觉稍不小心就会刮蹭到两旁到处突兀的岩石,约一公里左右的山洞,开得我胆颤心惊,冷汗淋漓。后来熟悉了,胆子也大了起来,在狭小的洞子里,常把吉普车开得如蛇在洞中穿行一样游刃有余。通过这条交通洞,我们用一辆小型拖拉机把钻机及各种配套设备运往坝址,从此隆隆的机械声和人声把沉睡了几千万年的峡谷从睡梦中唤醒。

钻机开机后执行三班倒工作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上零点班的人在峡谷里也得穿上皮大衣。这样的工作一般从每年的3月初开始到12月底结束,冬季最寒冷的时节除留个别人值班外,其他人这时才能回到远在天南地北的各自老家与亲人团聚,等到来年的2月底,又都告别家乡、告别亲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没有阳光的峡谷默默地从事各自承担的艰苦工作。

老一代地质队员大都是单身职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过着这种苦行僧的生活,无论多么艰难、痛苦、疲惫、寂寞,都从未轻言放弃,毕其一生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和事业。他们当中有五、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地质、测量、物探、试验等专业的知识分子,也有深谙钻探、架设、打洞、机械修理等专业的技术工人。我们这些刚加入这支队伍的年轻人,则从学徒工做起,学习老一辈的吃苦精神,学习他们对地质事业的热爱,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栉风沐雨,相互协作,艰苦探索古老峡谷的地质构造,用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共同设计出比我们青春年华更加美丽壮观的大坝蓝图。

新一代地质队员虽然也是男多女少,但毕章有了更多的异性,我们当中许多人在峡谷中相爱,结婚生子。也有许多人不甘忍受这种艰苦、寂寞的生活而选择调离。

更多的人则选择坚守自己的事业,坚持在这种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献出自己的青春,献出自己的才智,献岀自已毕生的精力,有的甚至献岀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从事地质和测量专业的技术人员,经常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峡谷两岸进行实地勘察,他们到过的许多地方,就连高原上最善于攀爬的岩羊也都望而却步。峡谷两岸的山峰就像脾气暴躁的老人,随时都会大发雷霆,狂风肆虐,飞石翻滚。有位老地质工作者在陡峭的山崖上工作时,不幸被滚落的飞石击中,跌落深谷。人们找到他时,他静静地躺在血泊中早已停止了呼吸。

他一生从事地质工作,辗转多个江河峡谷,再过几个月他就可以办理退休,回到江南老家与他的妻子儿女团聚。人们围着他伤心落泪,讲述着他转战江河的艰苦经历,蓝天为之无语,黄河为之呜咽,高峡为之垂泪。

我们从一九七八年走进峡谷到二00三年电站正式开工,这期间整整经历了二十五年。二十五年的风雨历程,有着太多的坎坷艰辛和感人故事。虽然工作单调、枯燥,甚至危险,但我们却从没有胆怯过、退缩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爱岗敬业,什么是奉献精神。用青春书写地质工作者在峡谷中的奋斗历程,用生命探索深邃峡谷的地质构造,用心血勾勒出大坝的雄伟蓝图。

二十五年啊!当初走进峡谷的老地质队员都已陆续退休,我们这些当时正处花季的少男少女,接过了他们手中的地质锤和钻机,接过了他们的梦想和事业。如今,当我们走出峡谷时自己也青春不再,冰雪寒霜、雨打风吹,黝黑粗燥的脸庞,成为岁月留给我们特有的痕迹。

二十五年啊!木星绕地球运行两周,人生经历了两个轮回。我们在营地栽下的杨树苗已长成碗口粗的大树,在峡谷最早呱呱坠地的婴儿也已长大成人,迈向了社会。

二十五年啊!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初到峡谷时,还是计划经济年代,享受事业单位待遇。走出峡谷时,我们已成了企业职工,面临市场经济大潮的巨大冲击。

站在岁月的路口,看着城市里高楼林立、灯红酒绿,望着飞驰大江南北的高速铁路列车,纵横阡陌的高速公路网,我们的目光除了惊愕,还显得有些呆滞和茫然。对镜抚摸两鬓渐起的白发,我们热泪盈眶,思绪万千。

回望峡谷,早已人声鼎沸,机械轰鸣,营地背后那座像墙一样的泥鳅山被建设大军夷为平地,没了这座山峰的阻隔,清晨第一缕阳光就照射进峡谷,把拉西瓦峡谷映照得通红,把波光粼粼的黄河水染得通红。

不,那通红的不是朝霞,那是我们的青春在燃烧,那是我们的血液在流淌。二十五年的日日夜夜,风霜雨雪,我们不负韶华、砥砺前行,终于完成肩上的使命,如今终于可以走岀峡谷,头也不回的走了。

身后的峡谷早已面目全非,找不到我们如火的青春,看不到我们的任何足迹。但是,拉西瓦不会忘,高峡不会忘,黄河不会忘,四周的山峰不会忘。二十五年的日夜相守,每一个地质工作者的容颜都早已深深记在它们的脑海里,刻在它们的心上。当拉西瓦电站建成之时,在月明星稀的夜晚,高峡和黄河依然会讲述着我们在峡谷中留下的动人故事,回忆我们走过的那些可歌可泣的艰苦岁月。你看那拉西瓦电站如今源源不断付出的强大电流,不正是我们的青春在闪光,你看那矗立在拉西瓦的巍峨大坝,不正是为我们立下的无字丰碑!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子非滋,陕西人,现居四川成都。年轻时在一家央企曾短暂从事过宣传工作,后沉于冗务,远离文学。晚年重提拙笔,用朴素文字记录过往,用素笔抒发真实情感,我以我笔写我心,我用我心观人生。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