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远峰 | 雪藏十年写李渔——记老科协文体广旅分会张奎高

 锦绣文萃 2023-04-01 发布于江苏

刊头题字:聆百

雪藏十年写李渔

——记老科协文体广旅分会张奎高

文/徐远峰

为而不争,谦卑做人;

任何成功,都在于坚持。 

——张奎高自勉箴言    

张奎高,男,1950 年 6 月出生,中共党员,如皋市文联原常务副主席,如皋市文化馆原馆长,如皋市老科协文广新分会原会长。“南通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01

圆梦就从李渔始

一部八十万字的长篇巨著《李渔大传》,上下两卷,耗墨十年。

全部自费,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退休的你,图什么?”张奎高常遇到同窗、同事、战友、亲朋们这样的关切。

“我什么也不图,就图退休后,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体会一下自己做主人的快乐。”张奎高的回答简单明了、干净利落, 展露出一个老军人的性格。

张奎高入伍时,连初中毕业证也没拿到,在部队干了十九年文化工作。转业回地方,编撰过三年史志,后在文化部门工作至退休。

因为没有文凭,在《李渔大传》写成之前,他未敢轻易对外说过。他怕人嗤笑,怕人说他痴人说梦。

现在,有记者称他是“一身戎装的文人”,也有网友称他是“军旅作家”。他笑着说:“这两个称号,我都喜欢。”

问他:“为何放着那么多热门好销的题材不写,偏偏要写争议颇多的古人李渔。”他总是敞开话题,畅谈写作《李渔大传》的心路历程。

“如皋对李渔不公!”他开口即有不平之气。“李渔与冒辟疆同为如皋人,都是同年生人,又同为文化名人。而李渔更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上已有 40 多个国家在研究李渔。可一直以来,如皋总是在不遗余力地宣传、打造冒辟疆。我不反对宣传冒辟疆。可对李渔无人问津,我觉得邑人狭隘。前几年,好不容易弄出一个敷衍了事的李渔纪念馆,可几年不到,便无可奈何花落去,最后干脆关门大吉了。”

他常讲一个故事,某《商报》记者写了一篇游记,题为《如皋城里寻访李渔足迹》。文中说:“从辉煌壮丽的水绘园出来,在一条老街上,我向路人打听李渔纪念馆在哪里,有一位大妈说,如皋人只吃鲫鱼,不吃鲤鱼,哪有什么鲤鱼馆呀!弄得我哭笑不得。看看家喻户晓的冒辟疆,再看看在外大名鼎鼎的李渔,在他的故乡遭如此冷遇,叫人不知说什好。”

张奎高每讲这则故事时,总要自责,作为一个文人,没有很早尽到宣传李渔的职责。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许上苍有意为之,也许李渔暗中使劲,接下来的事情,频频考验着张奎高的意志、胸襟和决心。

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李渔祖籍的一位官员说:“如皋比兰溪大,如皋比兰溪富,如皋对李渔的研究却搞不起来。”那种傲慢与不屑的口吻,身在现场的张奎高犹如被人当众抽了一记耳光。

就在那位官员讲话的第二天,香港《大公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兰溪日报》等各大媒体连篇累牍地刊发着同一标题的的文章:“唯有兰溪生李渔!”

面对势如潮涌的强大與情,如皋人熟视无睹、茫然无感。孤军作战的张奎高心痛、激愤、无奈。

然而,军人出身的他,清醒地知道:面对强势,心痛无效、激愤无用、无奈只能证明自己无能!在强势面前,军人的回答只有一条:为而不争,用行动证明你更加优秀!

他暗自发誓:作文,只为探究历史真相,只为让李渔早点回家,只为平息李渔出身地 300 多年的纷争!




02
十年雪藏孤诣苦

然而,写李渔很难,写好李渔更难!他愁了,愁什么?愁李渔。愁其出生考证难;愁其身份定论难;愁其人格定位难;愁其游踪追忆难;愁其交友千人、考辨浩繁;愁其乱世大隐,难解其心;愁其六百余万字著作,近千友人、数亿文字查证难……

为解千千结,雪藏十年整。他远离住在南通的家人,独居如皋斗室,苦心孤诣地研究李渔,书写李渔的苦行僧生活。

他瞒着家人,独自沿着李渔当年的足迹,一路探访和寻觅李渔。海陵白马寺、扬州小东门、南京老虎头、镇江金山寺、苏州百花巷、杭州郭璞井、莲花峰巅、金华李渔故居、兰溪夏李村、伊山头、李渔坝、且停亭、图书馆故纸堆、芥子园大戏台、兰荫山头、兰江岸畔等地,都留下了他竹杖芒鞋、一簑烟雨、躬身觅行的身影。

三千里孤旅,九十天探寻。日走坊间细寻访,夜宿陋巷理资料。饥餐大排档,渴饮一壶水。面对电话里亲人的询问,他只是说“在家呢!我都好。”

他无数次“苦思夜继日,未得泪潸潸”。度过了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每天相伴李渔,忘记冬夏春秋。窗户被烟薰黄,水杯沾满了茶垢。笔者(与奎高既是同学,又是郎舅关系,奎高是妹夫)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可证明奎高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物我两忘的。

2014 年,一个冬日的傍晚,在南通的妹妹,带着哭腔给我打来电话:“打了一下午的电话,奎高都没接,你快去我家看看吧!我和儿子马上回如皋。”我一听,立即驾车向他家赶去。一路上心想:奎高有冠心病,已经六十五岁了,千万别出事呀!到了他家时,我的女儿、女婿和我的表弟,都接到了我妹妹的电话,纷纷赶来了。奎高的好友老刘,叫来的开锁师傅正在开锁,大家焦急地等待着。

门,终于被打开了,大家拥进室内。这时,书房门开了,他走出来,莫名其妙地望着我们,茫然问道:“你们?都来了?怎么啦?”

此时,他的身影被浓浓的烟雾弥漫着,一股浓烈的烟味充斥全屋。他像没睡醒,有些昏疲,有些朦胧。看他那似醒未醒、沉浸不清的样子,众人无奈地“嘿”了一声。

一场令人心惊肉跳、兴师动众的虚惊,都因他未接那些电话!事后他说:“看了一下手机,那天有 120 多个未接电话,不过,我真的没有听到。”他那憨实天真的乞白,我有些心酸、怜惜。

他说,他是在党五十多年的共产党员,从不信鬼神。但他信梦,信“心诚则灵”。他在写作中,遇到过几次瓶颈,都是李渔托梦帮助突破的。书中对《闲情偶寄》的那段描写,就是李渔托梦为他破解的。

《闲情偶寄》是李渔最得意的著作,是其一生心血的结晶。李渔的人品、节操、情感、才气都彰显其中。如何评价《闲情偶寄》,关系到李渔形象塑造的成败,关系到《李渔大传》的成败。为此,他憋了十五天没动笔,没写一个字。十五天里,他忽而静坐思考,忽而踱步自语,忽而窗前仰空欲吼,忽而伏案意欲敲字又摇头停下。他自言,那十五天里,自己像一头困兽,坐立不安、心烦意躁。

第十五天的夜里,灵异出现了。他精疲力竭地躺在床上,精神恍惚地渐渐睡去。朦胧中,听到地板发出“笃、笃、笃”的声响,接着像有人走到面前,轻轻叹道:“未得心中苦,同是文章人。”“谁?”“乡党笠翁。”“笠翁?李渔?”他使劲睁开朦胧的双眼。黑暗中,他恍惚看到一位长髯青衫老者,头戴斗笠、手持竹杖站在床边。

“您真是笠翁李渔吗?”他边问边下意识地挪了挪身子,咕哝了一句:“请坐!”“写闲情当以众论显力,以雅集为体是为创新也……”

声音渐渐远去。

“众论,雅集!”他从梦中惊醒:对呀!让众才子纵论闲情,以羲之兰亭为体,如此写来,既古又新,既活又深!“笠翁梦中助我矣!”他兴奋地喊道。一跃而起、挥毫舞笔,两天两夜,整整憋了十五天的“瓶颈”, 终被突破、羽化成蝶!

“滴血花笺著文章,一字书成几泪流”。十个春秋,十四次易稿,八十万字的《李渔大传》终于杀青。捧着一千多页的打印书稿,像是花甲老翁抱着刚出生的儿子,他热泪盈眶。




03
祈假十年增著述

2018 年 12 月 15 日,如皋市委、市政府为《李渔大传》举办了隆重的新书发行暨研讨会。来自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的十四位大学教授、学者、专家与会。人称这是如皋空前盛会!

《李渔大传》一经问世,便引来众多赞叹和好评。树帜当代李渔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沈新林教授在长篇评文中写道:“《李渔大传》是一部填补了李渔在如皋出生、成长了二十四年研究空白的书;是李渔文化研究的里程碑。”

浙江兰溪政协副主席,被誉为兰溪当代李渔的陈兴兵先生称:“我收集的十三本李渔传记中,这本《李渔大传》写得最全面、最感人,也是最好的一本!”

2019 年,《李渔大传》荣获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9 年,如皋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建“如皋市李渔小学”。2020 年,李渔小学开校上课。

“渔虽浙籍,生于雉皋!”李渔自言终得承认!李渔,终于回家了!

张奎高笑了!十年雪藏,十年苦辛,值了!

问他今后有何打算,他爽朗地说:“余生就是感恩,像李渔那样,多留点文章给后人!”

↑ 张奎高已出版的部分作品







作者简介

徐远峰,江苏如皋人,部队新闻记者。曾赴老山前线战地采访。五卷 200 万字的大型现代战争历史资料书《赴滇轮战经验选编》六人编辑组成员之一,荣立二等功。转业后,任如皋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如皋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

END










特邀顾问 | 张奎高

顾      问 | 曹桂明

策      划 | 汤红波

总      编 | 王   慧

温馨提示:

4、所有作品稿费由赞赏产生,发文七日为限,限期内赞赏金额70%归作者,平台留30%,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赞赏皆留于平台。朗诵作品赞赏金额70%归作者、朗诵者均分,平台留30%。合辑作品赞赏稿费留作平台所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