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建医共体?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双木大爷 2023-04-01 发布于四川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利益机制。双方越合作功能定位越清晰,各自的能力越强,实现共赢。

从分级诊疗制度到医联体建设,从医联体再聚焦到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我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实施路线越发明晰。县域医共体的核心机制是什么?将如何建?如何评?

文章图片1

什么是医共体?

医共体全称为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是指由党委统揽、政府主导,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共体。

通过创新县域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推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施人事薪酬制度,完善乡村卫生管理一体化,推动“两下沉、双提升”(人才下沉、资源下沉和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群众就医满意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形成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管理共同体。从而促进县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共体内人员正常流动、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就医秩序合理规范,逐步实现“制度强、服务强”“人民健康水平高、对医改满意度高”的“两强两高”目标。更有效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让更多群众首诊到基层,到2020年底,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率达到65%、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的目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为什么要建医共体?

当今所有的基层卫生健康改革都是从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为从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来看,非建医共体不可,理由有三个。

首先,以上一次工作方针为参照,新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目前转到向基层为重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建立整合型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形成分级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

其次,开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替换了上一次工作方针里面的靠科技与教育,这次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家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重大调整,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病患病率快速增加导致的重大需求挑战。基层医疗能力不足,未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这三个基本原则,要求基层卫生工作方向必须转变。”所以分级诊疗和体系的重构,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核心在于实现分级诊疗。目前医联体里面模式最清楚就是县域医共体。”

怎么建医共体?

紧密型医共体正式大范围试点是在2017年以后,经过两年时间,各地在医共体建设中做出各种尝试,也取得了不错成绩,涌现出了一批典范和排头兵。但别人家的“医共体”模式适合直接拿过来复制吗?

作为长期专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的专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医共体的模式不可能一刀切,全国不可能一个模式,各地的情况和改革的目的不一样,模式就会不一样。”

各地在试点中,原则上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县级党委、政府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医共体建设,具有改革创新精神;二是相关部门协调有力,能够为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试点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以上医疗机构可作为医共体牵头机构。

根据各地经济情况、医保运营情况、居民需求等差异,总结出了针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相对适用的三种医共体模式:

东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改革目标是满足居民快速增长的个性化健康需求,应探索以乡镇卫生院为核心的医共体模式,做实全科医生签约服务。

中部:中部地区改革目标是防控医保基金风险,应采取以县医院为核心的医共体模式,提升县域内住院率,提升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能力。

西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的目标是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县域医共体要强化与地市级医院业务合作,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基本医疗服务的均质化水平。

如何评价“医共体”?

“紧密型医共体的衡量指标是要求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首先是政府主导;其次是医共体要有起码的决策权;接着,要开展针对医共体的有效考核。”

围绕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四个维度,可以从政府主导、医共体决策权、医保管理改革等13个方面考察医共体建设工作。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益共同体这个指标,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优化医保支付方式、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考核、改革基层人事薪酬制度等。针对医共体改革试点的效果评价,国家卫健委基层司从形成有序就医格局、提升服务能力、强化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设计了20个客观监测指标,今年年底前可能以文件的形式由多个部委局联合公布。地方政府可以在这20个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关指标,形成符合各自改革目标的医共体监测指标体系。

“为什么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很重要,因为医院的收入主要来自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财政占比都相对偏低,调整的空间不大,所以利益机制要靠医保去做调节。”采取“按人头总额预算,强化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改革思路,有利于医保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有利于优化医疗行为,医保与卫生达成一致意见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业内比较关心的“结余如何留用”的问题,给出了中肯的建议:“最让医院管理者放心的做法就是结余计入医院收入,只有院长相信结余留用,才能形成结余并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比如,结余给到乡镇卫生院可以用于提高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费,也可以用于次均门诊费;比如给到县级医院,提高疑难杂症的医疗服务费。通过几轮医院收支结构的调整,来理顺价格和成本的关系。”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就是改革的核心,也是腾笼换鸟的升级版本。第一轮的升级版是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然后提升医疗服务价格;下一步是整体调整医院的行为,通过价格改革给予医疗服务合理的支付。

“医共体改革没有国际经验、没有成熟理论,因不同区域的改革基础和目标差异大,只能依靠试点总结经验,探索中国特色的改革路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