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菜花征文21|菜花香里说枞阳

 文乡枞阳 2023-04-01 发布于安徽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是当年吴越王钱镠写给夫人的信笺,令他自己不曾想到的是,这封信和原野上的春花一样,一年年传颂下去,永不衰败。
“熏风卷絮逐征鞍,油菜花齐过雨残”“寄语江乡休远虑,中州此日正平安。”七百年后,从吴头楚尾的枞川大地,又走出一位号称“诗史”的钱氏后裔钱澄之。骑驴入汴的春天里,钱澄之想起他的故乡麦园,正是油菜花盛开时节,与先贤相反,他是春天里的逆行者。1651年,出行十年的钱澄之短暂返乡时,曾写下《还家杂感》11首,末诗云:“茅屋经时暂聚欢,梦回未许客心安。长贪鱼蟹濒江贱,却恨围庐遍处残。远别林花宜饱看,久忘乡味勉加餐。开春又策江南杖,敢诉频年行路难。”饱览了故乡的油菜花,年逾四十岁的钱澄之,又拿起奔波四方的手杖,他的心不仅仅在家乡,更在故国。陌上花开,是情爱的春天,也是逐梦的季节。
钱澄之不会想到,在他晚年蛰居的射蛟台畔,若干年后,大师会集,桐城派揭竿而起,独领风骚二百余年。“嘉树结成帷,平田错如绣。异卉各敷芳,良苗争启秀。”(刘大櫆)“阳泽降时雨,卉木初萋萋。黄陨岂其时,片叶飞吾阶。”(姚鼐)桐城派文风倡导“雅洁”二字,就像春天里的油菜花,如此青绿,如此金黄,如此幽香。它是平实素朴,又是简洁高雅,桐城派的美学,有香油之润、菜花之香。

2023年3月,我漫步五一村的郊野,菜花高挑,麦苗颀秀,青山在望,大桥若虹,江北丘陵大地风和日暖,彩旗招展,西游新唱,黄梅悠扬,第二届枞阳油菜花节正在隆重举行,令人不能不油然喟叹白驹过隙般的韶华春光。


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是桐城派发源地流传数百年的古训。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一盏油灯前寒窗苦读,那时我尚不懂得时光的珍贵,但我懂得惜油。母亲舍不得多吃一勺油,却舍得灌满一小瓶香油供我读书。一星灯火如豆,却打开了一个光明的未来。母亲是童养媳,1954年长江大堤破圩后,年仅十岁的母亲从圩区徒步走到一个名叫何家窊的村庄,和父亲一起共同支撑起失去双亲的五口之家。一年年,母亲收获最早的是少许油料。儿时的一个傍晚,母亲擦黑回家,她想起荒坟头晾晒的油菜籽还没有收,就急匆匆去收油菜。她抱起油菜,觉得胸口一阵冰凉凉的,连忙放下菜籽秆。在手电筒微弱的光芒里,我瞥见一条火蛇,悠然游出簸箕,钻进麦地深处。那是一条被春风唤醒的赤链,让我牢牢记住了一个油菜花谢的春天。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与玉兰、海棠和国色天香相比,油菜花在中国浩瀚的古典诗词园林里,更像一位默默无闻的村妇。她们在大地上奔波劳碌。操持着一代又一代永不褪色的家园。如果用一朵花来形容我的母亲,那自然是一株看似柔弱又无比坚韧的油菜。从隆冬开始,一粒粒细如微尘的油菜籽撒播原野,生长出青青叶片,它们经历九九磨砺后,在早春率先披挂上阵,在冷雨中孕育、结籽,回馈人间最早的芬芳。油菜花的精神就是大地的精神,是母爱和慈恩,是不求索取、唯有付出。


正如乾隆所说,油菜花是一朵经世致用的花朵,在古老的枞川大地,一代又一代枞阳儿女让这种精神传承延绵,赓续不朽传奇的书写。
崇文重教是枞阳的光荣传统。浮山中学门前的花海里,有人精心制作出“金榜题名”“旗开得胜”字样。油菜花怒放之时,正是莘莘学子高考百日冲刺倒计时之日。教育家房秩五先生创办浮山中学,黄镇将军于此执教,王步文烈士曾在浮中开展过革命活动。将军题写的“浮山中学”四字苍劲如松石,质朴如菜花。百年来,浮山中学为祖国孕育的人才不计其数,其中,仅院士就有慈云桂、汪旭光、陆大道、王福生、曹建国。一所坐落田原的校园,堪称中国农村教育史上的奇葩,来自民间的喜悦像油菜花年年抽芽拔节。
岱鳌山下的朱家老屋前,推门可见油菜花在风中飘香。1938年,朱光潜在成都写下一篇《花卉》:“在三月里你可以同时见到冬春夏三季的花。自然,最普遍的花要算菜花。”余光中曾说过:“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在美学大师朱光潜眼里,油菜花既是童年伙伴,更是家国愁思。北大燕南院的矮围墙边,曾经总有一位老者,手拄拐杖,怀捧鲜花,他不时将鲜花递给路过的年轻人。“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在满地“六便士”的大街上,大师一心想让知美、懂美、爱美的心代代传承下去。
我曾经就读过小学、初中的母校,如今恢复名称为宏实中学,我在教育胜地南通市看见过关于母校创办者李光炯先生办学理念的介绍,“实业振而后声宏”。教书育人、兴国图强是先贤孜孜以求的梦想。在枞桐公路路口的老桥村,矗立着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纶纪念馆。三月的春分时令,游子远行,留守老人在乡野忙碌,小小的纪念馆默立于油菜花田一侧,安详而寂寞。

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枞川大地上,这样普通的民间纪念馆越来越多,随意叫出一个名字,都足以炫亮史册:左光斗、方以智、陈澹然、吴樾、施剑翘、章伯钧、何其巩……他们像春天的油菜花海,密密匝匝,绚烂于古老的枞川大地上。本世纪初,安徽省公布的100位历史文化名人中,枞阳独占11位,真可谓上苍垂青这块“天下奇山水也”。


三国吕蒙古城的旧址上,曾经兴起过名为下枞阳的码头小镇。古镇通江一隅,有一座双孔石桥,老桥被菜花和垂柳掩映,依然是取景的好去处。据说这里是当年《渡江侦察记》电影的取景点之一。我在烟花三月的春分漫步老桥,试图寻觅当年的旧影。公元1949年4月21日,20万解放军渡江中线大军一举飞渡长江,掀开统一全中国的崭新篇章。上枞阳正大街的陈氏宗祠,已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列着渡江图片和文物。74年前的谷雨次日正是油菜花谢、籽荚饱满之时,解放军的军鞋和农民乡亲的渔船正是从油菜地出发,抵达彼岸。宗祠和老桥不会忘记那个枪炮隆隆的春天。

1965年,《渡江侦察记》《红灯记》的原创作者沈默君来到枞阳,他居住在离渡江中线指挥部仅仅百米之遥的蒲江宾馆。山清水秀的枞川大地以宽广的怀抱接纳了他,这是沈氏之幸,也是枞阳之幸。2009年,沈默君终于圆了半个世纪的梦,他永远长眠于曾经定居14年之久的深情厚土。沈的戏剧中曾多次出现油灯和红灯意象,他一生追逐红灯的光芒,而他获恩深重的,却是枞川大地上菜油灯相伴的清贫时光。它是一只扑向红灯的飞蛾,被一束束朴素淡泊的油菜花拯救,他选择在菜花深处安眠,他的光芒被一抔花土收藏,年年吐放。


1992年,25岁的方洪波辞去铁饭碗,进入美的集团总裁办,当上一名内刊《美的报》的通讯员。2002年,他成为美的集团董事长。2020年,美的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第一股。50岁时,方洪波在年度分析会投放过这样一句话:“曾经我无比苍老,如今却风华正茂。”谁能想到一个口吐华章的文人,同时又是一个执掌数千亿的儒商,是什么让他实现了如此裂变?“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方洪波如此认为。他的书架上,除了经济学、管理学图书,还摆放着《散文》《随笔》《诗刊》,这些书“像湿润的空气,呼吸着他们,灵魂会变得格外清新。”在新一代枞商身上,我仿佛看见江畔原野上的油菜,呼吸着新鲜湿润的空气。一株油菜在冬季默默发芽,历经风霜雪雨,开花结籽,承受千斤重负后,压榨成油,又从油升温裂变成一团火。方洪波的裂变,是古老枞川大地文化的创新和胜利,他是一面从传统中孕育革新的旗帜。

在距离𠙶山万桥村庄不远的地方,一座现代化桥港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与世纪工程引江济淮齐头并进。江流汤汤,洪波涌荡,在油菜花的芳香里,大美枞阳像一轮晨风里的朝阳,蒸蒸日上。

来源:文乡枞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