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髻”

 zqbxi 2023-04-01 发布于江西

髻,緫髮也。从髟吉声。古通用结。古诣切。数千年来,中国女性一直以梳髻为美,也衍变出了花样繁多的髻式。具有相同特点的舟溪苗族发髻和唐代仕女俑的发髻有着跨越千年、遥遥相望的默契,冥冥之中透着一种历久弥新的传承感。这次,我们与影像艺术家易托带领着春瑾在这千年之中找寻那微妙的似曾相识,开启这场跨越千古的对话。

01.jpg

历久弥新的传承

历代发型的轮廓和形态各有千秋,不同样式的鬓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倾向。先秦女子绾高髻或偏髻,两汉女子的发髻多为垂于颅后的垂髻和盘于头顶的高髻。垂髻以堕马髻为代表,《后汉书·五行志》中载:“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发髻中分分发,挽髻垂至背部,松散飘逸,更显身姿纤长绰约。至魏晋南北朝,云鬓峨峨的高髻进一步发展出了诸如“灵蛇髻”、“螺髻”、“缬子髻”等多种形态。唐代女子的发髻除了“两鬓抱面”的鬓发和高圆挺阔的髻式之外,更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演变出了诸如“乌蛮髻”、“回鹘髻”等髻式。《苗俗纪闻》中描述乌蛮髻:“妇人髻高一尺,婀娜及额,类叠而锐,倘所谓乌套耶。”宋代髻式朝天,喜簪花戴冠,额发诸如“大髻方额”、“云尖巧额”花样繁多。明代以簪钗固定用假发和金银丝缕制成的鬏髻,饰以珠翠。晚明流行将鬓发梳高,作蓬松光润的牡丹头,亦可以将发际高卷,作松鬓扁发,呈清朗雅丽之姿。

不论是秦汉的垂髻、南北朝的环髻、唐代的高髻还是晚明的三绺梳头,结发(即束发)是发髻的基础,也是已知的中国传统梳妆技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唤醒当代人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溯和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连接,开始尝试解构古代发型,从中复原传统梳妆技法。要想真正剖析古代发型的结构,束发的位置是切入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髻的位置和形态。《宋书·五行志一》载:“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由此可见各种髻式是在束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头发拧转盘绾出更多形态。垂髻是在低马尾的基础上绾髻,三绺梳头则是将分绺梳好的头发统一扎在脑后拧绳盘发。

02.jpg

陕西省博物馆馆藏唐代仕女俑

步入现代后,各式各样的发型层出不穷。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马尾辫依旧保持着活力,传统发髻却不再能满足日常生活对便捷性和功能性的需求。然而这些承载着数千年美丽记忆的发髻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在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村落里盛放着。唐代发髻多为高髻,鬓发向面部梳理,呈“两鬓抱面”的特点。具有相同特点的舟溪苗族发髻和唐代仕女俑的发髻有着跨越千年、遥遥相望的默契,冥冥之中透着一种历久弥新的传承感。通过分析现存的苗族发型的结构层次和梳妆技法、与传世文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对于古典发型和现代梳妆技法的影响。

03.jpg

力与美的结合

苗族女性的发髻外形饱满圆润,线条流畅细致,形似雕塑。为何说苗族发髻“颇有唐风”,其一是因为在形态上和唐代仕女俑的发髻之间有一个神奇的共同点:重心前倾。重心前倾不单单象征着发髻的方向和形态,更能从中推测出发髻的梳妆技法和结构层次。多种技法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最终呈现出“重心前倾”的发型特点。

苗族妇女在盘发的时候会习惯性低头,这是她们基于生活经验所得出的梳妆方式。将所有头发集中梳向头顶,可以让发髻处于便于双手操作的范围内。梳头的时候向前弯腰,可以让头发尽量靠近自己的视线范围,这样扎出来的马尾辫自然呈重心前倾姿态。苗族女性在扎好头发之后,对于发髻的进一步处理也是保持发辫向前,就算中途为了让鬓发更整洁会将发尾向后梳理整齐,后续的操作包括拧绳和绕环都是保持向前。前倾的束发位置和统一向前的操作方向,共同造就了部分苗族女性发髻重心前倾的形态。

04.jpg

苗族发髻的鬓发非常有特点,不禁让人猜想她们是如何做到不依靠华丽繁复的技巧就能将头发做出如此精致的线条和棱脊。以舟溪苗族的发髻为例,从发型构成的角度分析,苗族发髻所呈现的鬓发效果是所有头发向同一方向的受力产生的效果。梳妆过程中,利用头发上下层次的落差塑造鬓发的整体形态,再用手掌前后轻抚进一步调整弧度。鬓发发根所处的垂直向上的面视作阴面,发丝所处的平行向前的面视作阳面。在空间中,阴阳由发丝的转折产生,转折的结构线呈现出一条棱的效果,这就是鬓发会呈现出一条立体的“棱”的原理。唐代仕女俑和舟溪苗族的发髻看起来浑然一体,实际操作过程一气呵成。发髻盘好后,她们会用梳子将鬓发向上梳理拢掠,进一步调整出立体蓬松却薄如蝉翼的鬓发。

苗族发髻形态大而圆,呈现了充满力量感的美。这种美同样落实到诸如发丝、发尾和发尾等细节处,这种力量感渗透在梳妆过程的每一次梳理,每一次抓握,每一次捆扎,每一次推抚,最终呈现出一个充满仪式感和雕塑感的发髻。

07.jpg

生活化的梳妆理念

部分苗族女性的发型虽然看起来很复杂,甚至用我们熟悉的梳妆手法都琢磨不透的地方,其实可以用非常“生活化”的思路去解释。这种生活化的梳妆理念体现在她们的梳妆工具中,更隐藏在她们回归本真却又充满智慧的梳妆方法里。根据现有的图片影像资料,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种苗族女性常用的盘发手法“结绳盘发”。这种方法在多种苗族发髻上都能找到她们的踪影。“结绳”顾名思义就是先将头发向一个方向拧成绳,再用拧好的绳在头上盘绕成结作为发髻。向同一个方向拧转可以给头发上劲,盘出来的头发会更紧密,纹理也更好看。绕好之后可以将剩余的发尾缠在发髻根部固定。

《周礼·天官》记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郑玄注:“副之言副,所以覆首为饰,其遗象若今步摇矣,服之以从王祭祀。编,编列发为之,其遗象若今假紒矣,服之以告桑。次,次第发长短为之,所谓髲髢,服之以见王。”其中出现了早期对假发的记载。

《诗经·庸风·君子偕老》中形容“鬓发如云,不屑髢也。”髢,指假发。古人虽以鬓发如云为美,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足够发量。古人的“假发”有不同材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两顶不同质地的假发,和辛追夫人的头发相连的是由真人头发编成的假发,另一顶丝质的假发置于九子漆奁之中。新疆阿斯塔纳张雄夫妇墓则出土了木质义髻(假发髻),形如单刀半翻髻,饰以黑漆,绘以白色忍冬纹,可以直接用簪钗固定佩戴。虽然苗族女性的头发乌黑油亮,但也不是每个人的头发都足够多足够长,她们也会收集自己掉落的头发或者用亲朋好友剪下的头发制成假发。为了让真假发融合得更紧密,盘出来的发髻更整齐,苗族女性借助了一种很常见的工具:稻草。她们用准备好的稻草将真假发扎成一根辫子,再用稻草将整根辫子分段扎成节。不仅可以让长短不一的头发层次更加统一,扎好的辫子也具有一定硬度更好操作,盘出来的发髻也会更紧实。等发髻盘好了,再将稻草抽掉,发髻的表面会更加美观。虽然没有诸如发胶发蜡之类的造型产品,苗族女性利用茶油这样的天然油类制品和自身丰富的发量同样摸索出了给头发定型的方法。

05.jpg06.jpg

左图:北宋王居正《纺车图》局部 , 右图:横插发梳的苗族女子

《说文》:“梳,理发也。”在苗族女性盘发的过程中,梳子不仅是梳妆工具,更可以起到固定、支撑和装饰发髻的作用。我们经常在舟溪苗族女子发髻的背面看到一把横插着的大梳子。无独有偶,在《唐人宫乐图》和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的中也能找到同样的插法。陆游《入蜀记》中载:“(妇人)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六只,后插大象牙梳。”现在想来,会不会古人也是用这样的方法固定发型呢?这把大梳子正是固定的关键。通过向上横插的大梳子给发根一个整体向上的推力,支撑容易向后倒的发髻。再将梳子紧紧地卡在发髻根部,可以增加一定摩擦力同时固定发髻的位置。

八寨苗族将梳子作为发髻的支撑。她们会在盘发的过程中将梳齿朝上放在头发下方,再将发片交叉缠绕在梳齿上。利用梳子挺直的特点,可以有效填充发型体积、拉长发型比例。安顺市岩腊乡蒙正支系和安顺市平坝县蒙飒支系同称为“歪梳苗”,蒙正支系苗族女子的发髻呈斜角状,她们会在长长的竹片两端绑上尖角木梳,再将头发分片缠绕其上形成别具特色、打破对称关系的独特发型。蒙飒支系的苗族女子则会在头发中插入弯月型木梳以固定梳往一侧的头发,再将头发拧转、盘绕在发梳上做偏髻。发梳在这里同时起到了固定和装饰发髻的作用。梳子在显母寨苗族已经演变成独特的牛角长梳,从固定好的发髻两侧向上延伸,充满仪式感。

苗族女性用她们“源于生活”的梳妆方法,将生活中最常见的工具用出了花样。她们可以从绳结上找到盘发的灵感,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手边的稻草让真发和假发融为一体,盘出更密实饱满的发髻。梳子在她们手里不仅可以用来固定梳好的发髻,还可以作为发髻的填充物和装饰物,处处都体现着女性细腻的巧思和生活化的梳妆理念。

美的历史和文化传承了数千年,一代代人以绘画、舞台和影视剧等各种方式向世界输出中国形象。我们不禁自省,在走向国际舞台的时候,除去对历史模棱两可的理解和对遥远王朝的浪漫幻想,什么才是真正具有中国风格、诠释中国元素的发型?什么才能成为我们民族独立表达的底气和坚定鲜明的姿态?悠久历史中的诸多发髻为每一个抽丝剥茧的人提供了回答问题的切入点。除了苗族发髻,闽南的鬃髻依旧保持着晚明三绺梳头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索这些现存的样本,剖析发型的结构和技法,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一个笼统的风格,一些简略概括的形容词,而是可以进一步具象到发丝和轮廓,从而影响现代梳妆技法和整体形象。这些曾经活跃在历史中的发髻在某个角落得以延续留存,却如星火一般唤醒了民族血脉中对于美的认同和追寻。

古代女子各种发髻

   反绾髻                           朝月髻  

天鸾簪                           双环髻  

如意高寰髻                       缕鹿髻  

同心髻                           参鸾髻  

如意高髻                         望仙九鬟髻  

凌云髻                           云鬓高髻  

垂髫                             圆翻髻  

如云高髻                         堕马髻  

云近香髻                         朝凰髻  

涵烟芙蓉髻                       朝阳五凤髻  

灵蛇髻                           飞天髻  

垂云髻                           惊鹄髻  

流苏髻                           祥云髻  

朝云近香髻                       百合髻  

芙蓉归云髻                       瑶台髻  

百花髻                            双髻  

祥云髻                           葫芦髻  

鸾凤凌云髻                       飞云斜髻

髻(ji四声)髻就是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个人感觉是发型的意思。丱(guàn)我们这里用到的是这个意思是:古代儿童束的上翘的两只角辫。另外一个音是kuàng跟矿是一样的好。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梳百合式的壮丽!

凌云髻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清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发明者是追求的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美因她而改变,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书·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这种发髻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这张就是飞仙髻。很像仙女的说。

堕马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挽结成大椎,在椎中处结丝绳,状如马肚,堕于头侧或脑后。据〈事物原始〉记载:“孙寿为堕马髻。”《古今中华注》也记有“堕马髻惟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一般显得很娇弱的感觉,哪本小说来着,我就忘记了,那女的就梳这种发型,假装自己很柔弱。

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和大拉翅差不多。只不过这个没有冠。

正面

侧面
双刀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往上拢结于顶,再反绾成双刀欲展之势。据《妆台记》记载:“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贞元中梳归真髻,贴五色花子。”皆类似反绾式的发型。

倾髻其梳编法是将发分股结椎、倾斜结束置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飞天髻”则是结三鬟于顶,耸立直上。据《宋五行志》记载:“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上,谓之飞天。”古之“百花”发式亦属这种类型。

化妆简史

夏商周时期
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夏商周时期便已经兴起。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沐”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沐,洗面也。在距今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香汤沐浴”“月粉妆梳”的描述。在殷纣时期,我国人民就开始用燕地红兰花捣汁凝成胭脂(当时叫燕支);周文王时期,妇女已经广泛使用锌粉擦脸。

魏晋南北朝时期
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融会,加上世俗习风也经历了一个由质朴洒脱到萎靡绮丽的变化,使我国妇女的化妆技巧在此时期逐渐成熟,呈现多样化的倾向,整体而言,妇女的面部装扮在色彩运用方面比以前更加大胆,妆态的形态变化也很大,而且女性以瘦弱为美。这时期妇女的发型以各种髻为主,如百花髻、富荣归云髻、富人家的妇女插戴金、玉、玳瑁、珍宝等制成的簪钗,而鲜花都受各阶层欢迎。这时期妆态没有太多变化,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这时期还有一种特殊妆式称为“紫妆”。《中华古今注》记载魏文帝所宠爱的宫女中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宫女,时常“锦衣系履,作紫粉拂面”,当时这种妆法尚属少见,但可以看出古代紫色为华贵象征的审美意识。

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代。隋代妇女的妆扮比较朴素,不像魏晋南北朝有较多变化的式样,更不如唐朝的多姿多彩。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妇女盛行追求时髦。女子着妆较自由,这时期的审美意识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西方美的一个朝代,开放式的化妆风格也是这种审美趋向的构成部分。上妆的顺序先是敷铅粉、涂胭脂,接着画眉毛、贴花钿。有些人还会点面魇、描斜红、画唇形、涂唇脂。

明清时期
明代是中国传统美容的一个鼎盛时期。明初朱材等编纂的《普济方》是中国美容方的大汇总,对于美容化妆药之收载,规模空前。明朝妇女普遍喜欢扁圆形的发型,如“桃心髻”、“桃尖髻”、“鹅胆羽髻”。这时期的假发制作越来越精良,很多是用银丝、金丝、马尾、纱做成的丫髻、云髻等戴在真发上的装饰品。头饰有头花、钗、冠,又从国外引进了烧制珐琅技术,使得饰品更加精美。纤细而略微弯曲的眉毛,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素白明净的脸是明朝妇女给世人留下的总体印象,秀美,清丽韵味天生。
清初妇女的妆容分为两条发展线索,满族多为“两把头”,到后来发展成一种类似牌头的高大的固定装饰物,用绸缎等材料制成,在上面装饰以花朵、珠、钗等,将头发向后拢起梳成曼长形后将它戴在头上。而汉族的发型主要有牡丹头、荷花头等庞大的片与华丽夸张的发型。后来两种发展线路逐渐融合,到了晚清时期,开始留“前刘海”面部仍为低调线路,面部清秀,眉眼细长,嘴唇薄小。清代美容化妆之术非常发达,其标志是大量的美容用品和药剂不断出现,东南沿海的化妆美容的小作坊在唐宋元明时代就已存在,但到了清代规模才不断扩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