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庙祠祀典和历代祭告

 whhxx 2023-04-01 发布于河南

庙祠祀典


早在《史记·封禅记》中,已经提到了有关庙祠(当然含有淮祠)祀典的规则规矩,并附有记录记载: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

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

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於是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恒山,泰山,会稽,湘山。水曰济,曰淮。

春以脯酒为岁祠(春以脯酒为岁祷《汉书·郊祀志上》,略有小别),因泮冻,秋涸冻,冬塞祷祠。

其牲用牛犊各一,牢具珪币各异。

图片

其后,在《汉书·郊祀志下》中,也有细述相关的说法或故事。

宣帝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年~前48年即位,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

告祠世宗庙日,有白鹤集后庭。以立世宗庙告祠孝昭寝,有雁五色集殿前。西河筑世宗庙,神光兴于殿旁,有鸟如白鹤,前赤后青。神光又兴于房中,如烛状。广川国世宗庙殿上有钟音,门户大开,夜有光,殿上尽明。

上乃下诏赦天下。

时,大将军霍光辅政,上共己正南面,非宗庙之祀不出。

十二年,乃下诏曰:“盖闻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礼也。间者,上帝之祠阙而不亲十有余年,朕甚惧焉。朕亲饬躬齐戒,亲泰祀,为百姓蒙嘉气、获丰年焉。”

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见泰畤,数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车服,敬齐祠之礼,颇作诗歌。

其三月,幸河东,祠后土,有神爵集,改元为神爵。

制诏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阙焉无祠。其令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祠江海雒水,祈为天下丰年焉。”

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

东岳泰山于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灊山于用腄,西岳华山于华阴,北岳常山于上曲阳,河于临晋,江于江都,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

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

至大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江南道总督李奉翰纂辑《庙祠祀典》,也称南工庙祠祀典》《序》

仿直隶刊定祀典之例,分大祀、中祀、小祀三卷。

论述全国范围内著名祠庙如文庙、禹王庙、关帝庙、惠济祠、风神庙、龙王庙、海神庙、江神庙,淮渎庙,范公祠,陈潘二公祠、府都祠,晏公祠、城隍庙等的祭礼程式。

书分上、中、下三卷,具体列出各类祠庙的祭祀礼仪和做法。

卷上:凡例,上谕,通例,禹王庙,文庙,关帝庙,惠济祠,风神庙。

 卷中:北极宫,龙王庙,海神庙,江神庙,淮渎庙,河神(金龙四天王),河神(灵佑襄济黄大王),火星庙,显王庙,城隍庙,马王庙,张将军庙,康泽侯耿公庙。

 卷下:范公祠,水府都君祠,晏公祠,陈潘二公祠,四公祠,先农坛耕耤,军牙六纛之祭,迎喜神仪注。

图片

李奉翰,汉军正蓝旗人,清朝大臣,李宏之子。

初捐赀授县丞,补沂水。累迁江苏苏松太道,坐事罢。复入赀还原官,发江南河工效力,奏署河库道。

上以奉翰宏子,习河事,命真除。四十四年,署江南河道总督。四十五年二月,授河东河道总督。

河溢考城芝麻庄、张家油房,奉翰督吏塞芝麻庄,工竟。

上谕曰:“勉为之,莫以水弱而弛其敬谨!”

旋命仍署江南河道总督。

奉翰奏:“张家油房工未竟,较南河睢宁工为要。请留河东,俾蒇其役。

报可。

九月,张家油房工亦竟,上为欣慰。

历官,江苏苏松太道、江南河道总督、河东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兼领南河事。

庙祠祀典》封面题有:庙祠祀典乾隆四十四年冬季镌,江南督河使者纂輯”。

书框,18.4*13.8cm, 9行20字, 线黑口, 四周双边, 双黑鱼尾, 版心中镌书名及篇名。

书中,有淮渎庙考证,包括桐柏淮渎庙和清口淮渎庙(疑为龟山淮渎庙);还有封号、御书匾额、庙制、祝范文

淮渎庙考证:

淮渎庙汉时先建于桐柏镇西二十五里淮井铺,汉延熹六年,移建桐柏镇一里许。

此处,说为汉延熹六年(163年)移建桐柏,而通常记载为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迁庙桐柏。

汉延熹碑有“君准,则大圣亲之桐柏”,确实让人生出歧义;然而宋路振《重修淮渎长源公庙碑记》,碑记云“开宝中,太祖皇帝遣使临视,徙其地焉

此处有不同说法,值得再作考认证。

庙内古柏五株,相传汉时所植。

唐天宝六年(747年)封为长源公,宋康定二年(1041年)加封为王,明洪武中封东渎大淮之神。

明武宗正德南巡(1519年),神著朱衣,迎驾于宿迁,上问:何官?神对曰:清河淮神,送驾,因赐额。

正德三年1508年,建庙清口,春秋祀焉,塑像衣绯。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重修。

国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敕封长源佑顺淮河普济王。

康熙六十年,奉圣祖仁皇帝御书匾额。

乾隆三十年,奉御书匾额。

今庙有四:一在洪泽湖中龟山,一在淮安府城北门外,一在河下湖嘴罗家桥,与此(桐柏)为四。

图片

庙制:

正殿三间,淮神神像正中一室,左右配房各三间。庙门三间。

陈设,祝版一(有架)。

帛一(白色),爵三,簠二,簋二,笾十,豆十,羊一,豕一,镫二,炉一,尊一,香槃一。

前一日,厅员率令守庙人,扫除庙内外拂拭、燎炉。陈祭品器物,省牲具,如常仪。

祭日,平明,主祭官陪祭官,各礼服,诣庙门外(下舆马步行),由庙左门入(引赞生引,各就拜位旁立,唱)。执事者,各执其事(司尊者就尊阶立,助献生分东西阶上进,殿人南门各就所派立,唱)。陪祭官就位(俟各立定,唱),班齐(唱)。

上香(引赞生引,并),诣洗所,濯水,进巾,(引主祭官进殿,左门至香案前,上香三炷,),复位,(引主祭官自右门出,唱)。

迎神,跪(主祭官以下,皆跪。赞),两跪六叩首(赞),兴(赞),诣。

淮神神位前,跪(左右皆跪。献),帛。

初献爵,再献爵三献爵(赞)叩首(赞),(赞)。

诣读祝位,跪,(引主祭官诣读祝案前,跪,读祝者举祝版,旁)。陪祭官皆跪,(赞)。

读祝文,(读毕,仍安原位,)。叩首(赞),(赞),复位,(引主祭官,自殿右门出,唱)。撤馔。

送神(赞)两跪六叩首(赞),兴(唱)。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司馔者举馔,各诣燎所(左右引炬各一人,举祝、帛及馔,宾燎炉,唱)。

望燎,(主祭官率陪祭官以下望燎毕,唱)。

复位,(唱)

礼毕。

祝文:

  年  月  日,具官某,谨以牲帛醴齐,粢盛庶品之,仪致祭于敕封长源佑顺淮河普济王之神,曰惟

神源出胎替,泒连颍泗,注洪波以趋清口,利涉千樯,刷积沙而汇黄流,渊澄百尺。

功默相于碧水

灵显者于绯衣,维兹仲(秋、春),宜修祀事,用答荐馨香,仰祈来格,尚飨。

南工庙祠祀典》,除有淮渎庙考证,、庙制、祝文外还附有淮渎庙祭祀陈设图样。

图片

朝使恭赍:

明、清两朝皇帝,十分重视淮河安澜,多次遣官派使前往桐柏淮源,祭祀淮神,减轻水旱,害,祈祷安澜,百姓平安。

为此,朝使恭赍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

关于淮渎庙的祭祀场景,在清乾隆版《桐柏县志》亦有具体记载。

官家气派,十分隆重。

《桐柏县志》曰:

御祭文、香帛至,各官衣朝衣,出郭跪迎,地方官恭捧御祭文、香帛,安置龙亭内。迎至公所中堂,各官由各门进,行三跪九叩头礼。

择定祭期预日,地方官至公所迎请,行一跪三叩头礼,备鼓乐仪仗,迎龙亭,至祭所,各官具吉服,行一跪三叩头礼。

至期黎明,各官齐集,行三跪九叩头礼,读祝官恭立宣读。

本地官员,岁春秋仲月择日致祭,先期陪祭官赴庙省牲。

古代祭祀前,主祭及助祭者须审察祭祀用的牲畜,以示虔诚,称为省牲。

对于祭品,县志也写得十分清楚:

帛一、牛一、猪一、羊一,登(祭器)一、铏一(祭器)、笾十、豆十、簠二、簋二、酒爵三。”

至于,淮渎的祭祀地点,南工庙祠祀典》中记有四处,而在河南通志》中,只提到一处。

当然,在河南志只讲河南事,合情合理。

据清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卷十)描述,按谕祭岳渎诸神及先代帝王诸陵,其中明确指出了三渎的所在地。

一为淮渎神庙在南阳府桐柏县,二为济渎神庙在怀庆府济源县,三为黄河神庙在怀庆府武陟县。

图片

因此,淮渎庙的祭祀仪式,有了专门的规定和做法,说起来也算是国家标准了。

祭庙仪式:

在《南工庙祠祀典》中,淮渎庙的祭祀有一套标准和规定。

而在《河南通志》中,也有谕祭岳渎诸神及先代帝王诸陵的一套通用仪式。

其朝使恭赍和祭品,与《桐柏县志》相同。

却是多了一段仪注仪式,虽然大致与南工庙祠祀典》中仪注相同,但是在做法上稍加细致了一点

祭日,主祭官衣蟒衣,礼生禀请,行礼。

至盥洗所,赞盥洗。

盥洗毕,引至殿内行礼处,立,通赞唱,执事者各司其事。

主祭官就位,陪祭官各就位,瘞毛血(古时祭宗宙和孔庙的一种仪式),迎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行初献礼。

引唱,酒罇,所司罇者,幕酌酒

诣神位前,跪,进帛、进爵、叩头。兴,诣读祝位,跪,众官皆跪,读祝毕,叩头,俱兴,复位,通赞唱。

行亚献礼,如初献礼,行三献礼,如亚献礼,通赞唱。

饮福受胙,引唱诣饮福受胙位,跪,饮福酒,受福胙,叩头,兴,谢胙,一跪三叩头,兴,复位,通赞唱。

撤馔送神,行二跪六叩头礼。兴,司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诣燎所,引唱诣望燎位,焚毕,揖,复位,礼毕。

祭祀礼器:

古代的祭祀名目繁多,祭祀要有专器,因此古代的礼器有很多,但历代礼器的名目、用法、用量却不尽相同,随礼仪变化而设。

结合朝使恭赍淮渎庙的祭祀礼器, 以下作一简单介绍:

登:礼器,似高足之盘,上为圆盘或碗形盘,下为高圈足,或者是高柄圈足,有的有盖,盖上有提手或环钮,可仰置。柄名校,圈足名镫。用于盛黍、稷之类,后也用来盛肉食,或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

图片

淮渎庙祭品之一:登一只,盛太羹。

羹,羹是一种用水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也指带汁的肉食。

太羹,也称大羹,古代祭祀时用。

太羹在孔庙祭礼中是规格比较高的祭品,制作过程就非常严格:《圣门礼志》说:需“用犊牛七体,刷洗洁净,大汤锅熟煮,不加盐料,撇其脂膏,止存清汁,勺之登内。”可见,太羹是用犊牛的七种器官,精心制作而成的。

铏:xíng,礼器,古代盛羹的鼎,圆口、身长、有盖、上宽下窄、如杯,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

一般与豆、簋等放在一起,常用于文庙祭祀。 

图片

淮渎庙祭品之二:铏一只,盛和羹。

古祭祀时盛在铏器中的调以五味的羹。

和羹,用豕脊膂肉切薄片,煮牛淡汤焯过漉起,然后用盐、酱油、醋、芹、韭丝调匀,又切猪腰如荔形盖面,临时用淡牛肉煮汁浇蒲,勺之铏内。

笾:biān,古代祭祀宴飨(享)礼器的一种。似豆而盘平浅、沿直、矮圈足。笾从豆分化而来,有竹编,又有木制、陶制和铜制的多种。用于盛果脯之类的食品。

图片

淮渎庙祭品之三:笾十只,分盛盐、藁鱼、枣、栗、榛、菱、芡、鹿醢、白饼、黑饼。

豆:古代祭祀宴飨(享)礼器的一种。似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有竹编,木制、陶制和铜制的多种。竹豆。古代多用竹编成的食器,形状如豆,祭祀宴飨时用来盛果实、干肉。

图片

淮渎庙祭品之四:豆十只,分盛韭菹、醯醢、箐菹、鹿脯、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肵、豚膊。

笾和豆,均是一种有高足的食盘。其不同之处,在于笾用竹子编制而涂以漆;豆是用木质刻制而涂以漆,也有用铜和陶制的。而陶豆又称为登。

这两种礼器用途也各有不同,笾因是竹编品,不能存放湿类食品,专门用于盛放枣、桃、芡、脯、脩、糗饵等干食。豆因不漏水,主要盛放腌菜、肉酱之类的湿物。

簠:fǔ,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享)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 

图片

淮渎庙祭品五:簠二只,分盛稻、黍。

簋:guǐ,古代中国盛食物的器具,因为是重要礼器,敞口、束颈、鼓腹、双耳。自商代开始出现,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

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飨(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

图片

淮渎庙祭品之六:簋二只,分盛粱、稷。

爵:是古代的青铜酒具,属于贵族阶层使用的器具,一般在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宴会时,用这类酒具饮酒,是十分珍贵的文物。《博古图》“爵于彝器是为至微,然而礼天地、交鬼神、和宾客以及冠、昏、丧、祭、朝聘、乡射,无所不用,则其为设施也至广矣。”

图片

淮渎庙祭品七:酒爵三只,盛祭酒。

祭品排列次序一般为:

登在中,铏次之;簠在铏左,簋在铏右;笾在簠左,豆在簋右。

其次,祭祀中还需要用到俎和罍等物件。

俎:zǔ,古代放祭品的器物,主要陈放牺牲品。

图片

罍:古代一种酒器,多用青铜或陶制成,口小,腹深,有圈足和盖儿。

图片

罍,盛酒器。后来在祭祀时,也用以盛洗手水用。

盥盆,接洗手水用的盆。


历代祭告


 汉前祭告,惟见延熹

汉桓帝延熹六年,南阳太守中山卢奴君增广庙制,躬亲致祭,并遣官致祭者再。

春侍祀官属五官,掾章陵刘䜣,功曹使安众、刘瑗,主簿蔡阳、乐茂,户曹使宛伍巽。

秋五官,掾新缺、梁缺,功曹使郦周谦,主簿安众、邓嶷,主祀史宛赵旻,户曹使宛谢综。

并作有《汉淮源庙之碑》(略,见上篇祭文碑记

晋唐以来,代有祭告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修庙并遣官致祭

朝奉大夫行左司让知制诰兼同修起居注,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臣路振撰文,翰林待诏朝奉郎少府监丞武骑尉、御书院祇侯臣杨昭度书,中书省守国册官,御书院祇侯臣张守节。

元顺帝至正四年,知唐州吴昭致祭

翰林待制吴炳重书延熹隶字碑记。

明太祖高皇帝洪武三年里正岳渎神号,遣官致祭诏

《定各路神号诏》(略,见上篇祭文碑记

明成祖永乐三年以安南底定遣官祭告

比者安南(越南),逆贼黎季牦及子黎苍,逞凶肆暴,屡攘边疆,侵夺思明府、禄州等处地方,予加宽贷,不肯兴师问罪,但遣使谕使还地。

黎贼巧词支吾,所还之地多非其旧,还地之后复据西平州,又侵宁远州,逼胁命吏,占管人民,劫掠资财,杀虏男女,边境之民,受其残酷,安南之人,并被其害,诛求百端,老幼不宁,占城之地,遭其劫掠。予数遣人告谕,冀其改过,而贼稔恶日甚,罔有悛心。

予为天下主,视民涂炭,安忍不救,乃命将出师,声罪致讨,志在吊民,岂敢用兵,实出于不得已。

赖皇天后土眷佑,岳镇海读效灵,将士奋奋鼓勇,悉扫荡其孳党,抚安其良善。

尚念将士暴露于外,离其父母、妻子,山川险阻,道里迢遥,今天气炎热,恐岚瘴郁蒸,起居失调,易於感疾,予夙夜念此,寝食不宁,万冀神灵鉴予诚悃,闻于上帝,赐以鸿休,潜消瘴疠,早降清凉,诣神所祭告。

明仁宗洪熙元年以即位遣官致祭

遣刑部侍郎樊敬。

明宣宗宣德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予新嗣祖宗天位,统理下民,夙夜惓惓,养民为务,尚祈神灵阴隆助相,俾雨旸时顺,灾沴不生,百榖用成,民用康济,国家清泰,永赖神休,谨以香币,达于至诚,惟神鉴格。

明宣宗宣德十年以祈年修庙工成遣官祭祷

荣禄大夫、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建安杨荣撰文,奉政大夫、礼部郎中兼翰林侍书钱塘蒋晖书,奉政大夫、吏部郎中兼翰林侍书广平程云南篆额。

明英宗正统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阙。

明英宗正统年以旱遣官祭祷

子奉天育民,愧凉于德,致兹久旱,灾及群生,夙夜省躬,中心惓切,神司方岳,忧闵谅同,雨旸以时,宜任其责,特兹致祷,尚冀感通,洪布甘霖,用臻丰稔,匪予之惠,时乃神休。

明景帝景泰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遣礼科给事中李春

明景帝景泰四年以旱遣官祭祷

遣礼科给事中成章。

国以兵民为本,兵民以食为天,仁政所先,孰加于此。

方秋百谷为实,重以漕运方殷,雨泽罕敷,河流多决,兵民所望,畴当副之。

夫朕为国子民而神,为民捍患,实皆天职,各有司存,朕所能为,岂敢畏难,朝夕神之易举,讵可辞劳,于指麾沛膏雨,以作丰年,助顺流而为,通道愿有祷也,冀无负焉。

明英宗天顺元年以复辟遣官祭告

遣尚宝司卿兼翰林院侍讲林文

明宪宗成化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阙。

明宪宗成化四年以灾眚遣官祭祷

遣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孙遇。

比岁以来,多方灾沴,雨旸不时我民用,瘁民之瘁矣。

予曷为怀,神矜于民,忍降以灾,德泽崇深,孰与神侔。

祈赞化机,溥天之休,责躬修行,予敢弗笃,庶几与神,同作民福。

谨告。

明宪宗成化八年遣官祭告

遣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俞钦。

明宪宗成化十三年以灾眚遣官祭祷

遣巡抚河南都察院副都御史张瑄。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以大旱及地震遣官祭祷

遣巡抚河南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文博致祭东渎大淮之神。

曰,清淮之泫,源发桐柏,利泽群生,厥功维茂。何去秋至冬,全无雨雪,今兹春首,地震京师,二麦无收成之望烝民怀艰窘之忧。

朕为人主,深切于衷。惟

神,享祀一方,宁不捍御尚冀默运化机,俾雨旸时若,坤道庶百谷用成黎民感戴,神亦永有依矣。尚享。

图片

明孝宗弘治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遣尚宝司卿李璋。

明孝宗弘治四年岁次辛亥五月丙子初四日,以旱遣官祭祷

遣太常寺少卿李璋到处祭。

伏自去,冬无雪,今春少雨,田未能播种,黎庶实切忧惶。

予甚兢惕,用是侧身修省,虔致祷祈,惟神矜悯,下民斡旋,大造蚤霈甘泽,以滋禾稼,以济了艰,庶民有丰稔之休,则神也享无穷之报。

谨告。

图片

碑文与县志记文,略有不同,可相互对照校阅。

碑文如下:

曰,伏自去岁,一冬无雪,今春天时亢旱,雨泽愆期,槁黎庶忧,皇予甚兢惕用是侧身修省,虔致祷祈,惟神矜悯,下民斡旋,大造早霈甘泽,润滋禾稼,弘济民艰,庶民有丰稔之休,则神也享无穷之报。谨。

明孝宗弘治六年以旱遣官祭祷

遣巡抚河南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恪。

明孝宗弘治十年以旱遣官祭祷

遣巡抚河南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道。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遣官致祭

遣巡抚河南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郑龄。

明武宗正德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遣彰武伯杨质。

明武宗正德四年以旱遣官祭祷

阙。

明武宗正德八年以灾异遣官祭祷

遣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参政胡玥。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遣官祭祷

阙。

明世宗嘉靖元年春三月二十四日以即位遣官祭告淮渎

时南阳府知府宋廷佐,通判李文钦、黄充,柏官朱韶,桐柏知县贾伟等。

图片

明世宗嘉靖七年以灾异遣官致祭

遣巡抚河南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潘损。

明世宗嘉靖八年以灾眚遣官祭祷

阙。

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以祈建元嗣遣官祭告

阙。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以诞生元子遣官祭谢

比岁尝命官神祷嗣于神,昨丙午阵冬之吉,仰荷天赐元储,亦神所赞佑者,兹用致谢,神其鉴歆而永惟默佑焉。

故事大概:

大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这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正德皇帝,也是大明朝最会玩的皇帝。

正德十五年,南巡江苏垂钓时不慎落水受寒得病,次年一命呜呼(享年31岁)。可是这位皇帝太会玩了,居然忘记了生孩子!

孝宗是武宗的爹,孝宗一脉单传到了武宗,武宗驾崩,就断了香火。

皇位继承人就要从最近支的皇族中选出,孝宗的弟弟成化皇帝的次子兴王被确定为最近支的皇室,当时兴王已经去世,因此只能由他唯一的儿子朱厚骢来继承皇位。

这便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那位嘉靖帝,嘉靖虽说捡了个大漏,继承了大位,但是到11年嘉靖还没有生出子女,遥想前代武宗绝嗣的命运,可把嘉靖愁坏了。

怎么办?

这时,内阁大臣李时提出祭祀名山大川为嘉靖皇帝求子。

提议虽获嘉靖皇帝首肯,但是由于提议中的祭祀活动仅涉及五岳、四镇等名山,因而受到时任礼部尚书夏言的非议。

夏言认为,祭祀诸神为圣上求取子嗣,仅祭祀五岳、四镇等名山,不符合祭祀深意,应将所有岳、镇、海、渎以及远近名山大川全部纳入祭祀范围。

最后,嘉靖皇帝同意夏言所请,遂命令大臣分别祭祀包括南海神祝融在内的国家诸神。

为使求子之行更显庄重,一向崇信道教的嘉靖皇帝对祭祀人员进行了精心安排,在祭祀南海神时,特意委派了道士周大同为钦差主持祭祀。

臣子为嘉靖皇帝写了言辞恳切的祭文:

朕以寡昧,承天命十有一年,于兹敬事神祇,罔敢少懈。

顾诸宫未立,恒切于怀。

兹者特具牲币醴齐,遣官虔祷。伏望茂著神功,锡予元嗣。则我家绵庆祀于无穷,而神亦享福于有永矣!

这就是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以祈建元嗣遣官祭告的内容。

虽然在淮渎祭告时,《桐柏志》未记载有官员和祭文,但是从惯例来说,五岳、四镇、四海、四渎的祭文,应该是一样的。

这次祭祀后,第二年即生育皇子,不幸的是这位皇子生下两个月就夭折了,嘉靖皇帝非常痛心。

在10年间,先后有10多位皇子皇女降生,应验之事可谓神奇,嘉靖也没有忘记向南海神等国家诸神表示感谢,南海祭祀的钦差仍派道士周大同,可谓有始有终。

谢子碑中称:

比岁尝命官祷祀于神,昨丙申孟冬之吉,仰惟天赐元储,亦神所赞佑者。

兹用致谢,神其鉴歆而永惟默佑焉。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淮渎庙以诞生元子遣官祭谢中用的是同样的祭文,这一段祭文乾隆版《桐柏志》也有记载,至于所遣派官员却没有记录。

至于祭祀应验之事,着实令人惊异,虽有10多位皇嗣子女降生,但是子女的成活率过低,第二子15岁去世,第四子28岁病死,第五子未满月即夭折,第六子、七子、八子均未过周岁,子嗣问题仍然是困扰嘉靖皇帝的一大难题,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故事。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遣官致祭

遣巡抚河南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魏有本。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遣官致祭

遣巡抚河南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端廷赦。

明穆宗隆庆元年即位遣官祭告

阙。

明神宗万历元年岁次癸酉四月即位遣官祭告

皇帝谨遣新宁伯谭国佐致祭。

曰,惟

神,列名肆渎,专主一方,润物浅漕,咸资利泽,统之  特用祭告。

惟冀歆格,翕巨浸以安流,汇灵源而溥济,尚飨。

图片

明神宗万历十五年旱灾遣官祭祷

阙。

明熹宗天启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阙。

明思宗(谥庄烈愍皇帝)崇祯元年以即位遣官祭告

阙。

图片

为便于对明朝照十六位皇帝的庙号、年号,以下一一列出。

明朝:1368~l644年,共277年,历十六帝,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年号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年号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年号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年号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年号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年号景泰,在位 7年。

八、英宗祁镇,年号天顺,在位 8年。(复辟)

九、宪宗见深,年号成化,在位23年。

十、孝宗佑樘,年号弘治,在位18年。

十一、武宗厚照,年号正德,在位l6年。

十二、世宗厚熜,年号嘉靖,在位l6年。

十三、穆宗载垕,年号隆庆,在位 6年。

十四、神宗翊钧,年号万历,在位47年。

十五、光宗常洛,年号泰昌,在位 l年。

十六、熹宗由校,年号天启,在位 7年。

十七、思宗由检,年号崇祯,在位17年

 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八年以亲政遣官祭告

顺治八年(1651年)四月朔七日,遣太常寺卿段国璋致祭。

惟,神源发桐柏,流会泗沂,润物养民,泽被于世,历代帝王,咸登禋祀。

朕今诞膺天命,绍缵丕基,用率典常,命官致祭,惟神鉴焉。

清世祖章黄帝顺治十八年致祭

顺治十八年(1661年)岁次辛丑九月朔十日,遣通政使冀如锡致祭淮渎之神

图片

曰,

神源发桐柏,流会泗沂,润物养民,泽被于世,天命祇荷神庥,特遣耑官用申敫荐,惟神览焉。

未写祭祀事由,但有民间故事。

故事大概:

顺治帝在位的时间较短,只有18年,止步于24岁那年。顺治帝6岁的时被扶植登基,忍辱负重,一直到14岁才亲政。直到多尔衮死去,才慢慢巩固了自己的皇位。

在位期间面对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的清王朝,他有勇有谋,利用自己的谋略稳定朝纲,惠及百姓。

可是在宠爱的鄂妃因病去世之后,很快也对外宣称因病驾崩,留给后人一个迷案。

一种说法是顺治帝看破红尘,出家修行,因为董鄂妃的死成为触动点,并且行森和尚在顺治帝身旁宣扬佛教十几年,一心向佛的顺治很可能就皈依佛门,法号行痴,这种倾向被电视剧《康熙王朝》所引用。

第二种说法是顺治帝病逝的,这也是官方的说法。

据《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

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日,顺治帝染上天花,初七日夜病死于养心殿。初六日,顺治帝自知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急忙召见亲信、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入养心殿,命他草撰诏书。王熙见此情景,匍匐饮泣,不能下笔。

顺治帝命他抑制悲痛,在病榻前起草。

王熙写完,呈交之后,恐顺治帝过于劳累,于是奏准在乾清门下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完稿。

遗诏:命三子玄烨即帝位,由四大臣辅政,并以十四事罪己。

罪己主要内容是:重用汉官,疏远满臣;不体察民艰,兴建殿宇;任用阉人,营私舞弊;贪图安逸,疏于理政等等。

顺治帝死后,遗体被火化,骨灰葬于孝陵(今河北遵化东陵内)。

另根据封建礼仪,朝廷大臣在顺治去世后,即议其庙号,结果大多数人的意见是称其为宗,唯有大司马梁清标提出应称世祖,并指出,虽然太祖努尔哈赤是清朝开国之君,但是顺治帝功劳很大,入主中华,奄有万方,统一天下,应该成为“世世所祖也”。

随后,众位朝臣在讨论中接受了这一建议,乃定顺治帝庙号为世祖。

但是在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顺治帝被郑成功炮火炸死于厦门,而不在养心殿。

这一点说法的来源:

1992年郑成功嫡系后裔郑万龄在整理郑成功家族日记《延平王起义实录》(九世孙郑叔成抄本)时候发现的,里面只有短短几句来介绍顺治。

有人密启藩主,以高崎之战伪虏顺治,实在思明港被炮击没,达素秘而不敢宣,京中查无下落,召达素回京,达虏懼罪自杀。

2004年4月20日,厦门晚报的头条新闻刊发了《顺治被郑成功毙于厦门》,与当地民间传说相佐证。

但郑成功与达素的海上炮战却在顺治十八年的4~5月,至康熙即位相差半年有余,为其一;

另,达素于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内犯江宁,授安南将军,至郑成功败走,移师福建,虽十八年召还,但史书记,达素于康熙八年,鳌拜事败,坐罢官,卒。

也难圆《延平王起义实录》日记所说。

总之,在董鄂妃死之后,顺治皇帝的行踪就成了迷。

初六日,玄烨被立为皇太子,次日顺治去世,初九日玄烨即皇帝位,时年八岁。

是日颁诏大赦,以第二年(1662年)为康熙元年。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元年(1662年)嗣位遣官祭告

遣通政使司通政使冀如锡。

图片

《南阳府志》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六年(1667年)以亲政遣官祭告

帝康熙六年十月朔二日,遣户部左侍郎艾元征致祭

惟,神源发桐柏,流会泗沂,润物养民,泽被于世。

朕躬亲政务,祇荷神庥,特遣耑官,用申殷荐,惟神鉴焉。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建储遣官祭告

康熙十五年二月朔七日,遣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杨正中致祭。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以疆圉底定遣官祭告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遣内阁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图纳致祭。

疆圉底定,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西王吴三桂为首发动叛乱,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朔,吴三桂在衡州仓促称帝,伪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八月病卒,部下遂拥立其孙吴世璠在云南袭位,改元“洪化”,继续与清军对抗。

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清军三路包围昆明,进逼城下,世璠自杀。至此持续八年的“三藩之乱”始被平息。

康熙帝随即向全国发布平定“三藩之乱”的善后诏书,诏书中云:

自变乱以来,军民荼苦,如在水火,披坚执锐,卒岁靡宁,行赍居送,千里相望,被兵之地,既罹于锋刃,供亿之众,复困于征输,朕闵恤民艰,不忍辄加额赋,间施权宜之令,用济征缮之需,意在除残,事非获已……今群逆削平,疆圉底定,悉剪历年之蟊贼,永消异日之隐忧,用是荡涤烦苛,维新庶政,大沛宽和之泽,冀臻熙暭之风。

其后所列维新庶政四十五条恩款,大致包括恢复官员俸禄;赏赍、恩恤官兵;大赦十恶以外之罪犯;逃人事情,概准赦免;蠲免钱粮赋税;支付各公项费用,以及对被三藩蹂躏地方实行利弊兴革等。

恩款中所及上自各级官绅,下至兵民百姓,人人得沐“皇恩”。康熙帝发布此项恩诏是为稳定战后政局,安抚民心,恢复社会经济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时迈省方遣官致祭

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遣户部右侍郎鄂尔多致祭。

时迈:《诗经·周颂》第八篇,先秦时代的华夏族诗歌。是周武王克商后,巡视四方,祭祀山川的乐歌。诗中歌咏苍天佑助周王征服四方,周王敬祭山川百神,主张文治,以此来巩固帝王之业,反映周人神化先祖,天人合一的观念。

全诗一章,共十五句: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译:武王各邦去巡视,皇天视他为儿子。佑我大周国兴旺,让我发兵讨纣王,天下四方皆惊慌。安抚众神需祭祀,山川百神都来享。万国主宰是武王!无比荣光周大邦,按照次序来封赏。收起干戈和兵甲,强弓利箭装入囊。讲求美好的道德,遍施中国各地方,周王永保国兴旺!

时犹言现时、今世;迈读为万,众多。

省方指巡视四方。

《易·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孔颖达疏:省视万方,观看民之风俗。

《清史稿·礼志八》:皇帝省方观民,特举时巡盛典。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以孝庄文皇后升祔遣官祭告

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对亲致祭。

对亲,未查出其人。

《桐柏县志》缺祭文。

据五岳四渎等祭祀祭文基本类似这一特点,建议可参阅黄帝陵祭文:

自古帝王,受天明命,御历膺图。时代虽殊,而继治同道,先后一揆。

朕承眷佑,临制万方,稽古礼文,口修祀事,兹以皇祖妣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神主升祔太庙礼成,特遣专官,代将牲帛,虔修里祀之典,用抒景行之忱。仰冀明灵,鉴兹诚悃!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遣官致祭

遣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阎兴邦。

乾隆版《桐柏县志》至遣巡抚河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阎,后缺字。

据查:《钦定四库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卷三十五记:阎兴邦,奉天籍山西宣府人,贡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康熙二十七年任巡抚。从年代、官位、姓名相比,均较为吻合。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钦颁御书灵渎安澜匾额遣官致祭

康熙三十三年七月二十日,遣礼部员外郎晋布、内阁中书黑色赍至,钦颁御书“灵渎安澜”匾额遣官致祭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以歉登遣官致祭

遣刑部左侍郎田雯。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塞北永清遣官致祭

遣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特默德。

起居,是一职官名称,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讲:“古之人君,左史记事,右史记言,所以防过失,而示后王。记注之职,其来尙矣。”

从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因其一般不外传,但流传下来的很少,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塞北永清,指从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六年(1690-1697年),康熙皇帝三次亲征,讨伐葛尔丹。1697年康熙皇帝亲临宁夏,兵分两路西进,四月康熙率大军抵狼居胥山,恰在此时,葛尔丹服毒自尽。有记载说噶尔丹的死讯传来,正在黄河大堤上视察的康熙当即就跪到堤上,拜天谢地,无比庆幸。

乾隆版《桐柏县志》中未记碑文,但在同年祭祀南海神的碑文中记道:

自昔帝王丰功伟烈,申昭报于苍昊,纪成绩于山川,厥典巨矣,……颁示天下,昭告天地祖宗,遍祀山海诸神,以报成功。

在大明朝,祭告五岳四渎四海四镇的碑文基本上是一样的,至大清后,虽文字描述不尽相同,但祭告时间、内容,基本上还是一致的,可作参考。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五旬遣官致祭

遣翰林院侍讲学士钟申保。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以复储遣官祭告

遣翰林院侍讲学士李仲极。

复储,康熙皇帝曾两立太子,两废太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导火线是十八子允介生病,康熙十分着急,太子胤礽却毫不在意,康熙极为伤心原打算返京后告祭列祖列宗,再废胤礽,但在返京途中,胤礽每天都在康熙帐篷外转悠,让康熙很谨觉。于是在途中即宣布废太子。同日,皇十八子允介离世,康熙回京后亲写祭文,宣告废太子之事,并将太子幽于咸安宫,颁诏天下。

太子被废后,反太子的力量迅速聚集,企图取而代之的皇子更是不乏其人。皇长子允禔,与允禩相到倚重,成为反太子的核心。太子被废,先图谋自立遭败,又请立允禩,并表示可以由自己来杀掉废太子,不必出于皇父,康熙认为他是乱臣贼子,天理国法所不容。随后,允禔用巫术来镇压太子的事件被揭露,于是允禔被革去王爵,幽于府内,退出政治舞台。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复立储位,太子复出。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以六旬遣官致祭

遣兵部左侍郎李先复。

惟,神源导桐柏,泒分胎簮,黄流并乂,颍水同清。

朕缵承鸿图,抚临区宇,殚思上理,夙夜勤求,惟日孜孜,不遑暇逸,兹临御五十余年,适当六旬,初届所幸四方,宁谧百姓,乂和稼穑,岁登风雨,时若惟庶征之,协应爰群,祀之虔修,遣耑官式循旧典,冀益赞雍熙之盛,尚永贻仁寿之休,俯鉴精忱,用垂歆格。

在清《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十四·典礼三·祭告二》中也有记载:

祭淮渎文

维康熙五十二年岁次癸巳月朔越日

皇帝遣兵部左侍郎李先復致祭於淮瀆之神,曰:

惟,神源导桐柏,泒分胎簮,黄流并乂,颍水同清。

朕缵承鸿图,抚临区宇,殚思上理,夙夜勤求,惟日孜孜,不遑暇逸,兹御极五十余年,适当六旬,初届所幸四方,宁谧百姓,乂和稼穑,岁登风雨,时若惟庶征之,协应爰群,祀之虔修,特遣耑官式循旧典,冀益赞雍熙之治,尚永贻仁寿之休,俯鉴精忱,用垂歆格。

《钦定四库全书》所记,与《桐柏县志》大致相同,传言有三处描述略有相异,一是县志中兹临御五十余年,四库改为兹御极五十余年;二是县志中遣耑官式循旧典,四库加字为特遣耑官式循旧典;三是县志中冀益赞雍熙之盛,四库改为冀益赞雍熙之治。

另,县志中未注祭祀日期。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上以升祔遣官致祭

遣翰林院侍读马尔赛。

惟,神源导桐柏,流润涂泥,清口流畅,浊河尽刷。

朕缵祖宗丕基,虔恭明祀,兹以皇妣孝惠仁宪慈懿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神主祔太庙礼成,特遣耑官用申秩祭,惟神鉴焉。

清世宗宪皇帝雍正元年(1723年)以嗣位遣官祭告

遣内阁侍读五浑岱。

惟,神源导胎簮,泒分桐柏,黄流并乂,颍水同清。

朕缵受丕基,新承景命,皇考应图以来,百灵效顺,四海从风,坐享升平六十余载。

兹当嗣位之始,宜隆祀享之仪,特遣耑官虔申昭告。

惟冀时和岁稔,物阜民安,淳风遍洽乎寰区,厚德长敷于率土,尚其歆格,鉴此精诚。

注:内阁侍读五浑岱,五浑两字原稿模糊,又未查得原人姓名,可能的误。

清世宗宪皇帝雍正三年(1725年)以崇封神号遣官致祭

遣镇守河南南阳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佟世鏻。

惟,神源启胎簮,泒从桐柏,会河注海,沾润东南。

朕抚驭寰区,考稽典常,将祈福以庇民,宜加丰而致祭,爰命所司,崇神封号,曰:东渎通佑大淮之神。

所冀波澜永息,蒸黎获利济之,安风雨以时稼穑,享屡丰之庆,神其昭鉴,来享苾芬。

清世宗宪皇帝雍正八年(1730年)以颁赐御书惠济河漕匾额遣官致祭

清世宗宪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年)敇重修庙舍遣官致祭

清世宗宪皇帝雍正十三年(1735年)今上(乾隆)嗣位遣官祭告

遣刑部侍郎兼礼部右侍郎事王纮。

惟,神桐柏源长,河流交汇,东南利赖,永庆安澜。

朕缵承大统,仰绍前徽,伏念皇考临御以来,敬礼明神,肃将禋祀,灵祇孚应,昭受鸿庥,清晏奠安,茂登上理。

兹当嗣位之,始宜隆望秩之仪。特遣耑官䖍申告祭,惟冀雨旸,时若年榖,顺成万方蒙乐,利之休兆姓荷,帡幪之徳,尚其歆格,鉴此精诚。

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十三年以省方遣官祭告

遣河南按察使副使司分巡南汝光兼管水利道任弘业。

惟,神导源桐柏,衍泒江河,泽润无穷,阜成滋大。

朕祇承默佑,稽古时巡爰,遣耑官用申殷荐,神其鉴焉。

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十四年以边檄敉宁中宫摄位慈宁晋号遣官祭告

遣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顾汝修。

《桐柏县志》缺祭文。

据五岳四渎等祭祀祭文基本类似这一特点,拟参阅黄帝陵祭文:

惟帝王继天建极,抚世绥猷,教孝莫先於事亲,治内必兼於安外,典型在望,缅怀正德要道之归,景慕维殷,心希武烈文谟之盛。

兹以边檄敉宁,中宫摄位,兹宁晋号,庆洽神人。敬遗专官,用申殷荐。仰维歆格,永锡鸿禧!

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十五年以正位中宫慈宁晋号遣官祭告

遣翰林院侍讲学士周长发。

惟,神桐柏流源,江河利涉,旋枢地穴,通济东南,兹以正位中宫,鸿仪懋举,慈宁晋号,庆洽神人,遣耑官用申殷荐,神其鉴焉。

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十七年以慈宁万寿遣官致祭

遣翰林院侍讲学士朱璂。

惟,神桐柏流源,江河利涉,旋枢地穴,通济东南,兹以慈宁万寿,懋举鸿仪,敬晋徽称,神人庆洽。遣耑官爰申殷荐,神其鉴焉。

清朝:1636—l911,共276年,历十一帝,建都北京。

太宗皇太极,年号崇德,在位8年

世祖福临,年号顺治,在位18年

圣祖玄烨,年号康熙,在位61年

世宗胤禛,年号雍正,在位13年

高宗弘历,年号乾隆,在位60年

仁宗颙琰,年号嘉庆,在位25年

宣宗旻宁,年号道光,在位30年

文宗奕詝,年号咸丰,在位11年

穆宗载淳,年号同治,在位13年

德宗载湉,年号光绪,在位34年

末帝溥仪,年号宣统,在位3年

乾隆版《桐柏县志》至此记录结束,并云:国朝(清朝)祭文凡碑字残缺剥落者,从阙不载。

因此,经以上摘录尚缺许多,对比祭黄帝陵、祭会稽禹庙等相比,也互有捡漏。

至于,大清乾隆十七年之后,还有许多祭祀活动,且还有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至民国初年。

笔者暂无查到相关记录,暂缺。

请继续关注《淮渎庙》(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