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巾起义声势浩大,为何却仅仅坚持了9个月?终究为他人做嫁衣裳

 老易说史 2023-04-01 发布于湖南

黄巾起义: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后汉书·皇甫嵩传》

东汉十三州,有八个州都有黄巾军,可谓声势浩大。全国有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可见参加黄巾起义的人数众多。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运动,仅仅坚持了9个月的时间就被东汉朝廷平定了。这是为何?

再联想到此前的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和之后的黄巢起义等等,大家似乎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似乎永远摆脱不了“高开低走”的宿命,场面上搞得热热闹闹的,但瞬间就一切变成了过眼云烟,要么不成功,要么成功的果实是别人的。这又是为何呢?

再关联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况,一些行业的发展和领域的建设,所谓的成功其实都是无数的失败堆砌出来的。那些一马当先者,往往最后都折戟沉沙了;那些笑到最后者,往往都不是冲在最前面的那批人。这又是为何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的这句诗是教育我们不要老盯着眼前的沉舟和病树,这并不影响千帆过和万木春。但我想说的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有很多事情真的不是我们干得越早越猛就越有效果,而是在于我们是否真的掌握了事理,并把握住了机会。

黄巾起义被平定的过程

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在爆发阶段的波及范围堪称历朝历代之最。东汉十三州中有八个州直接被带动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区域一夜之间就变得硝烟四起了,劲道太足了。

大家传统印象之中的起义是不是先都是小范围爆发,然后再慢慢滚雪球?有像黄巾起义这样一开始就遍地开花的吗?

如果光从这一点来看,东汉王朝大概率就要在黄巾军手里玩完了。人家已经把名下近百分七十的资产给搅合进来了,你还能玩出多大花样?但恰恰相反,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却在短短九个月内就被东汉朝廷给平定了。

咱先来看看具体过程吧。

太平道的张角密谋造反,他的战前部署如下:一、派人用白土在各地政府机关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作为记认;二、派骨干马元义到荆州、扬州召集数万人到邺城准备;三、派人数次到洛阳勾结宦官封胥、徐奉,准备里应外合。

大家从张角的战前部署看出什么味道没有?这种部署安排其实是很尴尬的。

第一、你跑到政府机关大门上去标上暗号,这是想干啥?公开下挑战书吗?你这是有恃无恐地生怕人家不知道你们要造反了呀!

第二、你派干马元义到荆州、扬州召集数万人到邺城准备,这又是什么意思?数万人明目张胆地横跨南北、移师千里,这是要凹造型还是要扩大声势?造反之前,不要这么嚣张。

第三、你派人到京师去勾结宦官,这倒不能说是错,但这么重要的事情,你得把控好人选和尺度呀,结果派出去的弟子变成了叛徒,而且像这种机密事件往往是要求快准狠的,哪能像你这样“数次派人”?谈得拢就谈,谈不拢就各自摆明车马,扯来扯去,你暴露在阳光之下和被反捅一刀的风险就大多了。

总而言之,张角的部署其实是不太靠谱的,所以他的计划落空了,也丝毫不让人感到意外。

公元184年二月中旬,张角一名叫做唐周的弟子背叛了革命,把南北起义军的联络员马元义给出卖了,导致马元义在河内山阳被逮捕车裂,太平道信徒开始被大力捕杀,教主张角也被列入了通缉死亡名单。

形势突然变得如此严峻,张角决定提前发难,即刻起义。他令所有太平道弟子头绑黄巾,自称“天公将军”,两个弟弟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宣布黄巾起义正式开始。

张角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天下各州郡纷纷响应,大有席卷天下之势。

汉灵帝召集群臣来商议对策。北地郡太守皇甫嵩率先提出,要迅速解出“党锢”的禁令!若是那些士族党人被逼和黄巾军联合起来,那事情就难办了。

汉灵帝和宦官集团终究还是不敢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上太任性了,于是重新启用了士族集团,三月初七,灵帝大赦天下,党人允许再度入仕;已经被流放的党人及其家属都可以重返故乡;各公卿推举众将领子孙及民间能人到公车署接受面试;各地迅速招兵平叛剿贼。后来,很多在三国时代大展身手的传奇人物,如曹操、袁绍、刘备等等,都是借助这次平叛大潮而顺利登上历史舞台的。

大赦天下之后,汉灵帝拜自己的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镇守京师,并严把函谷关、伊阙、孟津等洛阳盆地关口;然后征调全国各地的精兵,派遣北军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征讨在颍川地区活动的黄巾军。

3月,黄巾军成攻杀了南阳郡守褚贡;4月,朱儁军被黄巾军战败,皇甫嵩被围城,汝南黄巾军在邵陵打败太守赵谦,广阳黄巾军杀死幽州刺史郭勋及太守刘卫。

但黄巾军也仅仅风光了这两个月,到了5月份,东汉政府军就开始了战略反攻,黄巾军瞬间陷入了全面被动挨打的局面。

5月皇甫嵩在颍川击败波才;6月南阳太守秦颉斩杀了黄巾首领张曼成,卢植数战间大破张角,斩杀万多人;8月皇甫嵩到达东郡仓亭,生擒卜己,斩杀七千多人。10月皇甫嵩进军河北,攻杀张梁(张角此前已病死)。11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打下曲阳,斩杀张宝灭十多万黄巾军,黄巾之乱平息。

一切皆是如此手到擒来,一切皆是如此水到渠成,黄巾军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如昙花一现般,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折腾了九个月。

黄巾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黄巾之乱如此迅速地被熄灭,有政府军将领得力的原因,有农民自身素质局限的原因,有士族和豪强出力的原因……但总体来讲,其实就是农民起义在那个时代是上不了历史大台面的。

这实际上是一个“降维打击”的问题。在那个时代,农民实际上是处于食物链的末端的,他们掌握的资源和能量都是有限的,被步步紧逼之后,歇斯底里地爆发一些动乱其实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别看当时的东汉朝堂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官僚系统也腐败至极,但是人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很多优势是农民阶级无法比拟的。比如说名义,人家是君权神授,你们黄巾军造反是在逆天而行;比如说武装力量,东汉的军队几十年来都在平定羌乱,军队的战斗力摆在那里。比如说资源供给,人家是天下之主,一声令下,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武器有武器……你们黄巾军什么都要从对方手里去抢去夺。

这玩意跟我们当下的职场中一些下级对抗上级的情况其实是相似的,看着可以挺快意恩仇的,但一般下级都很难弄过上级。

黄巾起义中,黄巾军唯一的优势可能就在于比较得民心、人数众多,但是一群手无寸铁的羔羊能干得过那些武装到牙齿的虎狼吗?武装革命不是街头斗殴,人海战术是没有什么太大作用的。

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展示了什么叫专业的军事战将;东汉军队展示了什么叫百战之师。专业的队伍打压非专业的队伍,这就是赤裸裸的降维打击。

当然,黄巾起义之所以被这么快的扑灭,和各地方士族豪强的出手有很大关系。人家是根深蒂固的地头蛇,各方面都有优势,策略、能力、见识、情报、资本等等,莫不如此。

黄巾军的主体是流民,他们的战略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生存”两个字,既简单粗暴又直接肤浅,他们是很容易陷入“小富即安”的满足的,只要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斗志和决心就会迅速降低的。

他们不光攻打官府,还普遍攻打地方的士族与豪强,四处为敌,只要是他们看不惯的、能洗劫到好处的阶级和对象,他们就敢于对之开战,这种浑水摸鱼的搞法其实在逻辑上和思路上是相当混乱的。

没错,你们虽然号称几十万之众,但是你们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再说,你那几十万人分布到各个州郡,其实每个地方也就是一两万人,人家地方豪强稍微组织一下,就能拉拢一支“护卫队”与你们对抗,不说直接碾压你们,就是跟你们打拉锯战,你们也只能是慢慢落入下风。

人家士族集团早就对一些高阶信息了如指掌,如盐铁等战略物资在哪里?本地的粮仓和土地有多少?本地的人口与驻军是多少?其他士族在哪里?地形分布情况和战略意义如何?但这些事情对于暴走的农民军来说,一般都属于瞎子摸象。

其实讲白了,就是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是很难完成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因为专业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统统跟不上。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农民起义运动,但鲜有成功的,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目标思路不清晰、战略规划不明确、纲领建设不健全、斗志士气不坚定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一直处于被降维打击的尴尬境遇,用一个初级号去挑战人家一个满级号,哪有那么容易成功,即便你是一个更有天赋的玩家,但只要对方不自掘坟墓,你的胜算还是少得可怜的。黄巾起义就是如此。

黄巾起义的失败其实是显而易见的,咱们过多地去分析也没有太多的必要,只希望大家记住一点,我们在行事的时候尽量去做一些自己有把握、有一定主动权的事情,那些被逼无奈的事情往往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黄巾起义为谁做了嫁衣裳?

历史上,陈胜吴广起义成就了六国旧贵族,瓦岗起义成就了关陇贵族,黄巢起义成就了割据军阀,太平天国运动成就了湘军集团……那么,黄巾起义又成就了谁呢?答案呼之欲出,那就是士族集团。

咱别看农民起义的成功可能性不高,这并意味它们不能剧烈的搅动历史的进程。

就黄巾起义来说,它首先就为士族集团打破了“党锢之祸”后的僵局,再次重开了各地高级士族的仕途之路。比如一系列顶级士族在大赦后迅速开始重新回到中央:张邈、荀彧、荀攸、华歆等人均被授予要职。原因前面已经讲过了,一方面是防止士族集团和黄巾军同流合污,另一方面是平叛需要很多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才和人力。

与此同时,黄巾起义还将各地士族和强宗往豪族上催化。啥意思呢?东汉的士族其实是由原来的豪强的慢慢转化过来的,因为光武帝刘秀版本的杯酒释兵权,他们很长时间内都是心安理得地当个富家翁就完事了,但是黄巾军这么一搅和,天下大乱了,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了。随后而来的天下各路诸侯,其实大多都是各地豪族依托自身资源组建的。

天下大乱,士族阶级坐收渔翁之利,是不是觉得很荒谬?但其实大家静下心来去进行一下逻辑推演,就会见怪不怪了。

黄巾起义是因为什么?是不是因为很多底层百姓无路可走,成为了流民之后,一不做二不休,要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去开辟一条新的活路?

紧接着,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到处点火,是不是把各地的统治秩序全部打乱了?政府要平叛,豪强要自保,士族集团是不是顺势重新崛起了?

士族崛起之后,他们要构建自己的防御势力和维稳阵营,是不是要拿出一部分自己的利益资源来拉帮结派?经营管理是自己宗族子弟,是自己人,但是上战场去卖命的必须是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或者世代依靠于他们的平民。

各种士族集团建立的小山头立起来之后,他们与朝廷的对话资本是不是更加雄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兵有钱的士族集团会要求得到更宽阔的政治舞台的。

待到黄巾起义平定后,士族集团和皇权之间的权力博弈是不是又再上一个台阶了?

这就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逻辑。黄巾起义之后,像袁绍、曹操这些豪门大族轻而易举就能搅动风云,逻辑根源就在这里,十八路诸侯反董卓,那么多诸侯是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不就是这样冒出来的吗?

像黄巾军这种流民军,因为没有重新组织各地生产关系的能力,没有明确的后勤支撑,没有核心的建设能力和发展思想,注定它们只能是破坏力大于建设力的社会毒瘤。一边把水搅得越来越浑,为更高阶的团体创造有利条件;一边在消耗自身生命力的同时,为他人做嫁衣裳,要么被吸收,要么被牺牲。

一支农民军,其实就像我们现在一支不正规的施工队一样,再没有各方面专业的人才帮他们做好各方面的架构和规划、管理和文化之前,他们是不太可能成长为一个颇具规模且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公司的。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黄巾军还不是一个普通的流民军,它是有宗教性质的。这就决定了它的韧劲比一般的农民军要强很多,因为宗教有很多信徒,他们整合社会闲散资源的成本要低很多,很容易导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情况出现。这就从另一个隐性维度在为士族集团保驾护航了,因为黄巾军死而不僵,士族集团就会更长时间被朝廷需要或者投鼠忌器。这算是另一个版本的“养寇自重”吧。

黄巾起义后来直接催生了东汉王朝的一个夺命制度——州牧制度的诞生。之前的州郡治理是军政分离的,后来被黄巾军这么一搅和,贵族、豪族、士族顺势向朝廷提出了在各州设置军政一把抓的州牧一职,美其名曰可以方便维稳。将一个州的军、政、财三项大权抓在手里的州牧其实相当于一个地方诸侯王,这和之前的分封制其实已经没有实质性区别了。

总而言之,黄巾军这么一搅和,背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士族集团,他们顺势也好、被迫也罢,但掌控天下大势的主动权确确实实是悄然转移到了他们手里。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朝廷分崩离析、军阀各自为政,其实幕后导演都是士族集团。一代枭雄曹操,正是成于士族集团,也败于士族集团。

最后,聊个现实生活之中的话题吧,那就是农民工的话题。很多农民工因为家乡的土地产值有限,被迫背井离乡到城里去打工,大家觉得最大的受益者会是农民工吗?这群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和历史上的流民在本质上有区别吗?他们出去打工看似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但更大程度上不过是为资本方提供更多的人口红利而已。最大受益者永远是资本方。

这么一类比,大家明白为什么说历史就是生活了吗?大道至简,很多事情的逻辑和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它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的。我们读历史,其实就是要透过它的既定现象去挖掘它的本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