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个“共情”技巧,教你巧妙解决带娃烦恼,密切亲子关系

 云语禅心 2023-04-01 发布于湖北

对话一:'我的小猫咪死了!'4岁小姑娘可乐伤心地告诉妈妈。妈妈劝慰说再买一只。可乐听了哭得更厉害了,'那是我的朋友,别的我不要。'妈妈也不耐烦了:'别哭了!你也太任性了!不就是一只小猫嘛。'可乐挣脱了妈妈的手,边跑边回应'你好烦!'

对话二:辰辰边哭边把自己的小猫咪死了的事告诉妈妈。妈妈同情地说:'难怪你这么伤心!' 辰辰伤心地点头:'我们是好朋友!'妈妈劝慰她:'失去好朋友是让人非常难过,妈妈特别能理解你的感受。' 辰辰回忆说:'我每天都喂它,它还和我一起玩。'妈妈说:'你真得很用心地照顾它,是挺可惜。我们有空可以问问兽医这是怎么回事。' 辰辰停止了哭泣,认真地对妈妈说:'我一定要去问问。您能再给我买一只小猫咪吗?'

从结局对比鲜明的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二个妈妈成功地劝慰了孩子,化解了母女间因为一件小事出现的不快。她通过对孩子情感的认同帮助孩子从坏情绪中快速解脱出来,并乐于采纳妈妈的建议。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共情给孩子带来的好处

只有正确理解'共情'的含义,并正确用于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才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文章图片1

共情 (empathy)是个外来词,来自德语einfuhlung。又称同感、同理心、移情等,顾名思义,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它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首先提出的概念。它包含两部分,一是能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二是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善解人意'。 它也是育儿时候,我们经常听到的词语。

共情是孩子情绪的稳定剂。当你与孩子共情时,孩子感受到的是陪伴和关爱。当不与孩子共情时,孩子感受到的是监管和控制。你与孩子共情,他才会好好听你讲话。

共情有助于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不断显现。虽然出现的问题和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根本的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如果掌握了共情的育儿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共情有助于孩子积极性格的建立。共情能力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穿针引线,起到联结、共识作用的,非常重要。人类是群居动物,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支持与帮助,也需要借由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完整的人生。家长共情做的好,孩子就可以感受到被理解,能够在家长面前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共情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孩子的状态,往往是父母思想的折射,是父母向孩子传输的价值观的体现。孩子的日常行为多以父母为榜样,如果家长能做到很好的共情,那孩子自己也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做法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教育,孩子将从中学到同理心和共情都是怎么运用的。学会这些技巧,有助于孩子提高情商,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

文章图片2

在育儿手段中,共情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方法。但功夫还在平时。既然,共情的威力这么巨大,那么,如何提高我们和孩子沟通时候的共情技巧呢?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的前提是'无条件积极关注'。也就是说,无论孩子顽劣、调皮还是哭闹甚至发脾气,父母都应该不做任何负面评价和要求,都应无条件接纳孩子和给予他温暖。

共情的技巧及应用

这就是要有爱的共情。《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在所有正面管教的工具中,最常用的就是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爱的,被在乎的,它的力量胜过一切的说教和训责。

文章图片3

共情技巧一:全神贯注地倾听

美国的亚科卡说过,很多人认为小孩子讲的话都是无稽之谈。然而我认为,如果现在听取孩子所关心的事,讲来当他到十几岁后也能分担父母所操心的事。

作为家长要全身心地聆听孩子的表达,不打断孩子的叙述,不做价值判断,并且要停下手中的一切事务,不要有任何敷衍,这样才能与孩子产生共情,才能细致入微地感受孩子的情绪,去弄清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如果家长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也就不愿意跟你说他的事情了。

文章图片4

佑佑已经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了,每天回家都要把幼儿园的大事小情汇报给妈妈听。这一天佑佑又跟妈妈说起了幼儿园故事。比如:晚饭吃了包子和稀饭;马老师教了两首儿歌;李老师带他们玩了喷水枪游戏,多多在游戏中摔倒了,自己把他扶起来了……最初的时候,佑佑妈妈还能耐心地听下去。慢慢地,妈妈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手机上去了,刷起了微信,佑佑生气地说:'妈妈不听我说话,真讨厌!'佑佑妈妈连忙哄他,'宝贝对不起,妈妈走神了。原谅我好吗?'可爱的佑佑见妈妈诚恳道歉,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我们要倾听的,不单纯指听取孩子口语表达的内容,还包括观察孩子非语言的行为,如动作、表情、声音及语调等。作为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言语和肢体反应,表示听了并且听懂了,比如:点头、微笑、应答等。

共情技巧二:积极回应孩子的感受

给予孩子共情,是指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帮助孩子把想法表达出来。

尤其要让孩子了解父母关爱他,但不是事事都要赞同他们的想法,得要有规矩。所以,表达共情与坚持规则并不矛盾,只是一个执行先后顺序的问题。先共情,再遵循规则,解决问题。

文章图片5

尹建莉老师提出:人的一生的指引和护佑的四个字--实事求是。凡是能满足孩子就痛快满足,不带情绪,不使绊子;反之也是真诚坦然地与孩子沟通,不回避,不欺骗。

1.在肯定和规则中回应。每次带佳佳去幸福广场,她总要先去'好利来'蛋糕店看看。她激动地拉着我去看:'妈妈,我要吃这个巧克力蛋糕!你看上面还有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我回应着:'哦,你想吃这个...嗯,是的,这个很好吃...这些都太好吃了...我们都会吃到的...'她带我走了一圈甜品区,我说:我们现在去看其他的。佳佳跟着我走了。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孩子在描述事件时,家长不要总是提问责怪或者建议。应该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这样啊'等简单的词来回应孩子。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说不定你会有意外的收获,发现孩子竟然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2.在支持和对话中回应。随着疫情的发展,佐佐对微生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妈妈专门网购了一台显微镜,和他一起学习了儿童显微镜和微生物世界的奥秘。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支持孩子在不断探索、发现、验证、吸收、同化新信息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理论',获得有效地发展。

文章图片6

3.在交流和学习中回应。我们和孩子是各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和各自真实的感受,了解彼此的'感受'是需要学习的。我们一定要细致表达自己的回应和态度。 不要空洞地说'我理解你的心情'、 '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将问题细化,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今天磕伤了没有哭,很勇敢'、他'被老师批评一定很难过'等。

如果孩子向父母描述一些事情或感受时,父母的回应要张弛有度。既不能反应过激,给孩子带来较大压力和心理负担,也不能反应冷淡、轻描淡写。有的父母尝试就孩子的情绪做回应后,便追问原因。其实,孩子更期待的是接纳并共情的父母,而不是立刻被追问着作解释。比如: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可以安静地陪在孩子身边,什么也不说。妈妈可以走过去拥抱她,陪她静静地坐一会儿。父母的陪伴就是给孩子的最大支持。

文章图片7

共情技巧三:学会换位思考

《共情时代》里有一句话:所谓共情,就是'感觉进去了'。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往往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做事情,希望孩子能听自己的话。但是,如果家长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的行为寻找合理性,最大限度地理解他们。那么,沟通就变得简单多了。

英国诗人黛安.伦曼写了一首诗《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

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点点。

......

文章图片8

当你的孩子在释放负面情绪的时候,无论你多么的愤怒,请咬紧牙关,先不要急于反驳和拒绝,去想想他的感受。

站在不同的位置能够看到不同的风景,处于不同的立场也会产生不同的观念。很多时候,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感受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沟通的一种重要技巧。

共情技巧四:多次共情,强化效果

共情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共情这个过程,通常需要在情景发生的时多次重复,效果才能逐渐显现。这就需要我们家长不仅要有恒心, 反复学习和操练;还需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切莫在挖井的道路上,眼看就要出水了,却扔下了铁锹。

媛媛因为生病在家里待了一周也没有出门,心想这个周末终于可以去中心广场放飞了。妈妈带着她玩滑梯,放风筝,骑滑板……从下午2点一直玩到了5点半还不肯回家。一提到回家,媛媛就立刻撅起了小嘴,满眼委屈。

孩子爸爸是这样与她共情的:'媛媛,你希望现在继续在外面玩是吗?不希望现在回家是吗?'得到孩子的肯定回答后,爸爸又继续跟她共情:'但是媛媛生病刚好,需要回家休息是不是?'结果,爸爸的话音未落,孩子哭得更厉害了。'不许哭!'共情失败的爸爸,失去了耐心,朝孩子扔下一句冰冷的话。

妈妈只好搂着孩子,拍拍她的背,耐心地等待了很久,孩子的情绪才渐渐缓和了下来。

文章图片9

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写道:'孩子的信息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他们的问题往往隐藏着担心、烦恼、愤怒、失望或伤心。'

与孩子的每一次共情,都是对孩子情绪的一次解码。一次又一次的准确解码,才能拼接成孩子心理世界的全景地图。

共情技巧五:正确解读孩子的感受

作家周桂伊说:'当孩子表现调皮或者焦躁的时候,背后一定都有一个他无力表达清楚的理由----这不是父母的问题,但如何妥善地处理,确实父母要面对的问题。'

文章图片10

对孩子受伤的感情来说,有效的共情无疑是一味急救药。

深圳的一所小学专门在校园里构建了一面'情绪脸谱墙'。每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老师就会把他们带到那里 ,请他们各自挑选代表'目前的情绪、想要的情绪'的脸谱。不但可以引导孩子学习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方便教师及时发现孩子的消极情绪,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调节或加以疏导。

现在也有一些幼儿园提议如果幼儿有什么不高兴可以找老师或者好朋友聊聊,画一幅画,到'情绪小屋'去呆一会儿……在正确解读孩子负面情绪的基础上,帮助并引导幼儿学习情绪的自我管理。

其实,在一个情绪失控的孩子面前,做父母的是做不到玻璃心的。听到'你好烦!'、'你是坏人'这样的话,父母觉得太扎心,怎么还能淡定。但其实孩子想表达的潜台词无非就是'我不开心,我需要安慰。'

所以,父母的智慧之处就在于,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然后等待孩子自己找出解决之道,自己做出选择。

教育专家小巫说,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我们看来多么荒谬,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

因此,重复孩子说的话——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共情的方法,百试不爽。比如:'妈妈,我想玩橡皮泥……''好的,你想玩橡皮泥……'

愿我们都能懂得孩子的感受,提高共情的准确性,并让孩子能从中获取力量。

文章图片11

结尾附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William Damon(1988)对从婴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共情能力发展变化表,以供参考。

文章图片12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既不能回转,也不能重来。希望我们所有家长都能练好共情的基本功。

结语:作为父母每天除了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着实地辛苦了。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漫漫育儿路,我们一路打怪升级。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面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