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汉良医案(九)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4-01 发布于内蒙古

十七、平卧则安,起则晕眩一例

赵某,男,74岁。

初诊:1992年4月。

主诉:长期卧床已有年余,前医按中风后遗症、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等论治,收效甚微。平卧则安,起则头晕目眩,恶心,甚者呕吐,故用双轮平板车平卧送来求医,又因不能起坐,家属要求车边应诊。

诊查:患者平卧,面色恍白,神志清楚,对答满意,纳差懈怠,四肢无力,口淡无味,大便不畅行,小便能自控,四肢能随意活动,无半身不遂之象,令家属扶持起坐,片刻,即头晕目眩,移时泛泛欲吐,随即予以平卧,卧则诸症渐消,脉迟缓,舌淡苔白腻。心律齐,心跳60次/分,偶有期前收缩,腹平软,肝脾未及,无肿块触及。心电图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脑电图提示:脑供血不足;B超检查肝、胆、肾无殊;血压不稳定。

辨证:肝肾不足,阳气不升,痰瘀阻络。

治法:补益肝肾,补气升阳治其本;治痰化瘀,疏导经络治其标。

处方:葛根30g 黄芪30g 白术10g 升麻10g 水蛭粉5g(吞)熟地30g 当归15g 川芎30g 荷叶30g 炙甘草5g 5剂

二诊:5剂后,由其子代诉,药后精神好转,纳食渐香,大便畅行,扶持坐起,眩晕不立即发生。药中肯紧,效不更方,前方加仙灵脾30g、仙茅10g。又进10剂。

10天后'起则眩晕'明显减轻,但因有恐惧'眩晕'的心理,不敢久坐,能起坐5~15分钟即平卧,即以前方增删调治20剂,“起则眩晕”基本控制,但不能下床行动,只能半卧或端坐。配以灸百会。经内外兼治后,效果显著,头晕目眩已平,能下床拄杖行走,药治亦因之停止。

【按语】眩晕一证,历代医家论说颇多,如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徐春圃以虚实分论,陈修因按风、火、痰、虚论治。虞抟补充“瘀血致眩”。故眩晕一证,按虚实分,风、火、痰、瘀致眩为实;气血阴阳亏虚致眩为虚。本案高年肝肾亏损,脾虚气弱清阳不升,痰瘀阻络,气血不能上荣故平卧则安,起则眩晕。所见为本虚标实之象,治当补气升阳,取用东垣补中益气汤之意;益气养血,滋补肝肾,选用景岳贞元饮;并加葛根、川芎、水蛭活血化痰,直趋头部,荷叶升清降浊,降脂化痰合而祛络中痰瘀。全方使标本同治,络道畅行,气血上荣,则眩晕得平。

十八、自拟三阳汤治疗小儿高热一例

徐某,男,4岁。

初诊:1985年5月。

主诉:患儿因受风寒,鼻塞、流涕,发热达39℃,彻夜不安,时有呕吐,即去县人民医院诊治,诊断为流感,予以抗生素并输液,另加退热剂(安乃近),兼加抗病毒口服液,可暂时退热,但第二天又高热复起。后由其祖父与笔者联系要求中医治疗。

诊查:高热嗜睡,面色潮红,时有惊悸,两鼻气粗,口干舌燥,指纹紫红,脉细数,舌红苔微黄。

辨证:风热化燥,伤津劫液。

治法:祛风清热,养阴生津。

处方:柴胡8g 黄芩8g 冬桑叶5g 甘菊5g 银花10g 连翘8g 知母5g 石膏30g 青黛10g(包)鲜石斛15g 芦根15g 3剂

煎药后不拘时服。

二诊:药后热渐退,神志清,欲饮食,稍咳嗽。再以原方去柴胡、黄芩、石膏、知母,加杏仁5g、川贝5g、金锁银开15g,3剂。

药后热退净,咳嗽有痰,在原方基础上去青黛、鲜石斛,加鱼腥草10g、山海螺10g、炙甘草3g,5剂。热病痊愈,康复如初。

【按语】小儿高热,在西医诊治后高热不退的情况下,笔者常用自拟三阳汤(柴胡、黄芩、石膏、知母、银花、连翘)治之,一般3剂可以退热。若热毒甚者加青黛;伤阴耗津加鲜石斛、芦根;咳嗽多痰加鱼腥草、山海螺。若高热抽搐或神昏谵语,当中西医结合或送医院救治。本案在西医无效情况下诊治,多从病毒感染考虑,因此必须发挥中医特长,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