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凤鸟与中国艺术精神

 一中大语文 2023-04-01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凤鸟”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由图腾信仰的载体,逐渐发展为祥瑞符号,成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从现有的考古发现来看,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凤鸟形象就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湖南西部洪江市高庙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戳印有明显的凤鸟纹图案,且有的凤鸟翅膀还承载着太阳形象。在稍晚于高庙遗址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图案,这些形象无疑与原始先民的精神信仰有关。上古圣王在建国、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凤鸟相伴,《吕氏春秋》载黄帝曾令伶伦听“凤凰之鸣”来制作音律,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尚书》中载有舜帝时表演《箫韶》乐舞,使得“凤凰来仪”,并以此来彰显舜帝的功劳。这些记载中关于凤鸟翔舞的表达,折射出凤鸟作为文化原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古人独特的信仰体系中,“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往往是作为“鳞虫之精者”的龙和作为“羽虫之精者”的凤。随着巫性时代的退场,龙崇拜将麟麟与神龟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并逐渐衍生出龙兽崇拜模式,同时凤崇拜则将现实性的孔雀、白鹤、雄鹰、燕子等瑞鸟纳入其中,逐渐构成了凤鸟崇拜模式。相比较而言,龙兽崇拜因固有的神圣性,使其作用空间主要集中在社会信仰和族缘信仰领域,而凤鸟崇拜则在神圣性基础上多了一分世俗性,这为其对艺术领域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

音乐是凤鸟模式发生作用的重要领域。由于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凤鸟模式发挥效能的领域实际上是“乐舞”和“音乐文学”。就乐舞而言,“凤凰来仪”或“鸟兽率舞”成了基本的叙事逻辑,这最大限度地建构了乐舞的神圣性。就音乐文学而言,凤凰及以之为首的各种瑞鸟不仅是文学作品反复吟咏的基本母题,而且它们也逐渐演化为各种原型意象,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料库。先秦时期音乐文学的典型代表是《诗经》和《楚辞》,据考证,《诗经》中的鸟类有41种,涉及的诗篇多达79篇;在屈原、宋玉的赋中“凤”字出现了56次,并且经常变名为鸾鸟、朱雀、玄鸟等。

凤鸟体系在文明起源之初便与天地建立了联系,扮演起了道德载体的角色。孟子以“凤凰之于飞鸟”,来比喻君主对民众的意义。到了汉代,凤凰与道德的关系获得了最充分的建构,凤凰不仅形体被赋予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同时更是与君王的功业相联系,《春秋繁露》有言“恩及羽虫,则凤凰翔”。随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等逐渐成为艺术法则,凤鸟的文化形象也就被固定了下来。

凤鸟体系除具备道德指向之外,自由、适性亦是其应有之义,因此,在石器时代的遗存中除在祭祀中看到的凤鸟之外,还包括大量“无功利性”凤鸟体系成员形象。“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笔下的鹏鸟使是他自由理想的寄托。随着道家哲学影响的深入,凤鸟体系的自由、适性的内涵也就逐渐被固定下来,并在艺术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在文学中有了相对固定的意象运用。在绘画中借助鸟类表达自然之趣的作品屡见不鲜,在日常生活中“百鸟朝凤”“凤舞九天”等不仅突出了百鸟之王凤凰的崇高地位,也成为人们集体性的美好愿景。

(摘编自韩伟《凤鸟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凤凰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考古发掘显示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凤鸟形象。商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青铜器纹饰精美,凤纹所占比例较大,构建了凤凰神异、威严的整体形象。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到了唐代,凤凰形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春秋战国时孔子曾被尊为凤凰,楚庄王则自喻为凤凰。先秦以凤喻人的例子寥若晨星,这与凤是神的观念有关。魏晋南北朝时品藻人物成风,凤喻士人在此时逐渐出现,到唐时凤凰绝少用于君王,常常用来统称群官或贤臣,也指称具体官员,另外刚及第者、官宦家子弟都可被称为凤凰;甚至寻常百姓、道德低下者也可喻为凤凰。

祥瑞观念在唐朝明显弱化,见则天下太平的凤凰却屡屡出现在唐代人的普通生活中。“尔非凤炙麟麟肉,焉能一挂与齿牙”“罗囊绣两凤凰,玉合雕双鸂鶒”“盖覆西施凤花锦,身作匡床臂为枕”“凤辇迎风采紫阁,鸾车避日转彤闱”,可见,唐人吃穿住行一样也少不了凤凰。

唐诗中的凤凰离神权越来越远,生活意味越来越浓,装饰性越来越强,凡是与凤凰有一点关系的,或者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的,都冠以“凤”字加以美化,如凤钗、凤髻、凤灯、凤炉、凤铎。“凤”字在前组成的双音节词极多,有一部分形成于唐代。日常生活中凤凰也围绕着女性,织布绣花时多用到凤凰图案,婚姻情爱用凤凰表达,直至身上衣服图案都离不开凤凰。凤凰女性化、柔美化,是唯美化有力的证据。

唐人追逐华贵的生活,写诗则讲究华丽的文风。凤凰增添唐诗的形式美,如“交颈文鸳合,和鸣彩凤连”“凤仪常欲附,蚊力自知微”用文鸳和彩凤、凤仪与蚊力构成对仗;唐诗中用到凤凰的典故亦多。如“有威者凤,非梧不栖”。

凤凰世俗化是唯美化的基础,唯美化加剧了世俗化。

(摘编自李虎子《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新石器时代文物上的凤鸟图案中,有的凤鸟翅膀上方承载着太阳的形象,这无疑与原始先民的精神信仰有关。

B.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逐步形成的凤鸟崇拜模式在神圣性基础上多了一份世俗性,这为凤鸟形象影响艺术领域创造了可能。

C.唐代凤鸟文化的世俗化体现在由君王到普通人指代上的彻底转变;唯美化体现在对生活的美化和唐诗中对形式美的追求上。

D.“凤凰世俗化是唯美化的基础,唯美化加剧了世俗化”,指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对唐代凤文化的深层思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关于舜帝时“凤凰来仪”的记载,既见证了执政者的权威,也表明了凤凰与乐舞关系的源远流长。

B.在真实反映唐朝人生活的有关影视剧中,观众看到居室里挂着“丹凤朝阳”的画作,就可想象到屋主的富庶。

C.唐代人用凤凰指代自己或他人,既美化了指代对象,同时也满足了指代对象的虚荣心,这样的做法不可取。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以及引用论证的手法,但二者在论述的思想方向上却是明显不同的。

3.唐诗中凤鸟意象呈现出世俗化和唯美化倾向的原因在于祥瑞观念被弱化。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弱化严重程度的一项是()(3分)

A.鸳鸯殿里参皇后,龙凤堂前贺至尊。(贾岛《上杜驸马》

B.不语亭亭俨薄妆,画裙双凤郁金香。(杜牧《偶呈郑先辈》

C.河南二月末,雪花一尺围。崩腾相排拶,龙凤交横飞。(韩愈《辛卯年雪》

D.皎皎鸾凤姿,飘飘神仙气。梅生亦何事,来作南昌尉。(李白《赠瑕丘王少府》)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头一段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4分)

5.《南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见则天下安宁。”请结合文本中相关论述,对这段话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C (文中的表述是“到唐时凤凰绝少用于君王”,与选项的表述有出入,说法绝对,且后一分句对凤凰文化的唯美化没有表述清楚。)

2.D (A项,“见证了执政者的权威”于文无据。B项,根据材料一“在绘画中借助鸟类表达自然之趣的作品屡见不鲜,在日常生活中“百鸟朝凤”“凤舞九天”……也成为人们集体性的美好愿景”,可知画作反映出的是屋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显示其富庶。C项,“美化了指代对象,同时也满足了指代对象的虚荣心”错误,用凤凰指代自己或他人是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

3.B (A项,以“凤”表现“至尊”的高贵。C项,以“凤”表现大自然的伟力,带有神话崇拜色彩。D项,将“鸾凤”与“神仙”对举赞美别人。只有B项的“凤”指的是平民女子衣裙上的装饰,祥瑞观念的弱化程度最严重。)

4.同:都从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凤鸟形象切入;(1分)都是为了引入正题,为文章的主题服务。(1分)

异:材料一突出凤鸟形象作为图腾的精神意义;(1分)材料二突出凤鸟形象的变异。(1分)

5.凤凰形体被儒家赋予了德、义、礼、仁、信的思想内涵,表明凤凰扮演着道德载体的角色;“见则天下安宁”,凤凰降临,意味着天下安宁,把凤凰和君王的功业相联系,彰显君王的功劳。(每点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