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轻机枪产量13000挺!没了太原兵工厂,晋绥军靠啥武装军队?

 哈哈狮的信箱 2023-04-01 发布于广东

▲J武设计局新品上线

初心原创,致敬zui可爱的人

图片

在近代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也算是一个风云人物,其早在1910年代便掌控山西大权,此后不断扩充军力形成晋系军阀,在掌控绥远后所部又称之为晋绥军。

自1917年至1930年,晋(绥)军先后扩军4次,兵力达到25万人,势力范围亦拓展至晋察冀绥及平津。
为了满足军事需求,阎锡山很早便注重军火自产。1912年时即扩充山西机器局,随后将其改名为山西陆军修械所。
至阎锡山彻底掌握山西大权后,便开始投入重金加强军火制造。1920年时将修械所与铜元局合并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开始试制子弹、手榴弹并仿制重机枪。
图片
随后其军火制造门类与产量不断扩大,至1927年正式改名为太原兵工厂时,已有大炮、炮弹、步枪、冲锋枪、机关枪等17个厂。中原大战前的扩军备战中,其月产量已有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
上述项目有些可能未必十分准确,但此间晋绥军已扩充至10个军、4个保安纵队、4个骑兵师、7个炮兵旅,所用装备大部均来源于太原兵工厂,其产量可想而知。
不过中原大战以冯阎落败而告终,战后太原兵工厂降格为修械所,后又分为壬申制造厂和壬申火药厂,减轻其军事化色彩。
1934年,阎锡山为了避免老蒋接管,又将各厂划归西北实业公司,虽然生产民品,但武器生产亦未停止。此间晋绥军暗中扩充所用之武器,也大都来自于整合后的西北制造厂。
因此在全面抗战爆发时,晋绥军仍得以有10个炮兵团,装备有数百门山野炮,炮兵力量远超中央军外的各地方军。在步兵旅、团武器方面,晋绥军的迫击炮、轻重机枪、冲锋枪装备数量及弹药补给也相对较好。
虽然说晋造武器的质量及性能未必很高,但是在当时数量比质量更重要的时代,依靠自有兵工厂能供给如此也算不错了。
不过全面抗战开始后,山西即是重要战场,历经数次大战后,太原于1937年11月便告失守。太原兵工厂遗留的大量制造设备沦于敌手,晋绥军失去了重要的兵工补给来源。
在当时国军的各地方军中,晋绥军极为特殊,老蒋对其内部事务几乎干预不到,后者的实际编制实力,阎锡山也从未如实上报。在军费方面,晋绥军还是要拿钱的,但是在武备和兵员的补充上,基本则是自己解决。
抗战时期,阎锡山通过“兵农合一”的方式,在控制区内动员人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兵源短缺的问题。那么在武器装备方面,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鲜为人知的是,即便在抗战时期,晋绥军依然有自己的专供兵工厂可用。
全面抗战开始后,阎锡山即将西北制造厂总办张书田召去面授机宜,要求将从德国购置的钢材转运重庆,同时觉得搬迁太原厂。
图片
至太原沦陷前一共搬出精小机床1000余部、电机200余部、火车头2个、半制品1万余箱(约计千余吨)、原材料30万吨、办公和零用品1000余箱。
此数虽乍看不小,但据说总计还不到太原厂总资产的五十分之一。该厂大量的重型设备等,均沦于敌手,之后日军将其中较好的设备拆走,以战养战。
而西北制造厂搬走的设备、物资虽然占比不大,但毕竟也是高价资产,因此必然要重新设厂。
不过因为在选址范围内没有足够空间设置厂房,因此只能分散配置,先后在陕西褒城、城固、留坝及四川广元等地设厂制造军火。
图片
由于制炮设备及材料的短缺,此时西北制造厂各厂已不生产山野炮,主要制造枪械、弹药。其中城固分厂和广元分厂均可制造步枪与轻机枪,晋绥军所需的基本武器及弹药便有了保障。
当然,在兵工厂内迁后,原材料总体还是很缺乏,尤其原有所带的钢材用完后,就会对军火产量造成影响。
不过此时恰逢国军驻黄河沿岸的部队开始撤退,要毁掉区域内的铁路,西北制造厂总办张书田便乘机派人,在数月之内拆运铁轨20余万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厂的消耗。
据统计,当时城固分厂每月可造步枪1000支、轻机枪50挺;广元分厂每月可造步枪1500支、轻机枪50挺。
此后兵工厂重点生产轻机枪,到抗战后期产量稳定到了月产步枪800支、轻机枪300挺、手枪数十支。
图片
在1941年到1947年间,轻机枪一项总计生产即达13000余挺,极大地满足了晋绥军的军械需求。
在1945年的上党战役中,晋绥军一战便损失上千挺轻机枪,其中绝大多数便是西北制造厂所造。
不过在其产量尚可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这些轻机枪的质量不是很好。据当时厂内工作的员工称,这些轻机枪也能连发,但寿命不高。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原料的问题,还有一方面则与工人的积极性有关。
原料问题好理解,工人积极性方面就得讲讲总办张书田了,此人虽然在笼络经营上有一套,但在山西军工老人中的口碑极差。
张书田毕业于山西大学工科,以姻亲关系为阎锡山所信任。其早年间曾被派往汉阳兵工厂实习,期间暗中笼络技术工人,以预给工资及安家费引诱工人到太原。到太原后,一方面给这些工人高薪,另一方面又大招学徒,宣称谁带徒弟进步快,就奖以重金。结果徒弟学好技术后,张书田便将这些老技工都辞退了。
川陕时期,后方本就困难,张书田本人生活奢靡,但以“一切为了前线”为由,不断压迫工人,兵工厂员工既要承担繁重工作,又不能得到相应报酬,工资仅够勉强吃饭。因此当时厂内工人中有非死即逃之说,有些试图借助帮派到待遇更高的单位。
图片
张书田知悉后,手段也很有意思,他本人直接加入了当地洪帮,然后出钱买了个长辈祖师爷,自己开山门徒,将所部员工全部参加其组织,然后还搞集体誓词:患难与共,不得中途脱离集体,违者将由关帝圣君降以杀身之祸等等。
这种高压治理下,更加使得工人积极性不足,然后张书田还有手段,即所谓的“瘦肉十斤”。意即将工作不卖力的员工关入禁闭室,每天只管稀饭,直到瘦下10斤肉为止。有两名老工人因此而受刑,刑满完毕则逐出50里外,永不叙用。
在工厂内如此,与外界争利同样严苛,因厂内废地由民众种麦引发冲突后,该厂曾带轻机枪弹压民众,酿成流血事件。
图片

在这种环境下所制造的军械质量,自然谈不上很好。不过当时厂内兵工人员却表示,这也不打紧,因为二战区当时要枪主要是扩编凑数,领取军饷。而纵观晋绥军在抗战中期后的实战表现,也的确与日军少有接触,所谓军械质量自然更要让渡于数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