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 || 作者 冯多新 冯秀峰 冯丽峰 冯瑞峰 冯光峰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4-01 发布于上海

父    亲

作者‖冯多新 秀峰 丽峰 瑞峰 光峰

父亲在经历了人生无数的坎坷和沧桑之后,如今已步入晚年。有人说他德高望重、勤政爱民,也有人说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但在儿女的眼里,父亲是既让我们永远敬畏,又让我们梦魂牵挂的平凡的老人。

小的时候,我们特别怕父亲。他常年工作在外,很少回家,儿女们成天跟着母亲生活。每次父亲探亲回家,我们感到很陌生,只好躲在母亲的身后偷偷地瞧他,而当此时,父亲总是向我们投来歉疚而宽容的微笑。这种微笑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直到父亲再也不必那样长久地离开母亲和我们的时候。接下来的日子,便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要还给父亲更多、也更加歉疚的微笑了。

在陪伴父亲度过了64年漫长而坎坷的人生旅程之后,母亲安详而坦然地离开了父亲和我们。那天,父亲用颤抖的双手,一遍又一遍轻拂着母亲的遗容,好久好久,站起来时,只轻轻地说:“穿得太单了。”眼里充满泪花,声音是那样的凄婉。父亲和母亲之间,没有太多的浪漫,有的只是同甘共苦、彼此呵护的如歌的岁月。我们家曾经因为父亲调动工作的原因,搬迁过好几次,在父母的所有家档中,有4只红色的木箱,无论如何都是要被精心包装、小心带走的,母亲说那是她结婚时的嫁妆。虽然箱子外面大红的油漆早已脱落,昔日的风采不见,但它依然是父母最爱的家产,是他们64年相敬如宾、彼此搀扶的印证。

在一般人想来,父亲是个高干,家里一定很富有,事实却正好相反。勤俭持家,不只是父母亲教育我们的一种说教,更是他们积久不移的生活习惯,是一种自在自然的个性品格。会宁的家乡饭,城里人或许并不爱吃,但父母亲却长吃不厌;在别人看来样式早已过时的衣服,他们喜欢继续穿在身上,从不在乎是否寒碜,自在舒适就行。的确,在生活上父亲从来没有过太多的奢望,他远离时尚,从不渴慕虚荣,追求奢华。简朴平淡,构成了他忙碌一生中生活的基调。

和生活中的简朴平淡互为表里的是父亲对名利和地位的淡漠。平易近人、质朴无华、尊老爱幼,这些传统自然的品格,在父亲身上得到了恒久不变的表达。我们家经常会有一些不期而至的会宁老乡登门造访,每当这个时候,父亲脸上便会绽放出孩子般兴高采烈的笑颜,仿佛珍藏的记忆一下子被打开了,父亲总能很熟悉地说出老乡家里有几个孩子,以及邻里、街坊的各种事情。有时也会有一些会宁籍的学子来家拜访,他们或者新考上硕士,或者才被录取为博士,风华正茂,前程似锦,父亲和他们在一起总会显得特别开心,言谈之间,永远是他那个“爱国首先要爱家乡”的思考和理论。正是这种理论,让许多会宁学子理解了父亲那挥之不去的家乡情结,看到了一颗老而弥坚的拳拳赤子之心,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和眷恋。

父亲搞了一辈子的教育,也当了一辈子教育界的官,但他从来不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孩子们谋取私利。在我们兄弟姊妹中,有两人曾经考上了大学,但最终又与大学失之交臂。五姐1977年参加高考,去普通高校,文化课只差了3分,当时如果改动一下志愿,填报体育院校,就可以圆她的大学梦;小六子1983年以高出初选线9分的成绩,却被所报院校拒之门外。父亲当时正分管这些部门,只要他肯出面说情,就能改变两个孩子的人生道路,但他就是不肯那样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就是父亲。多年以后,长大成人后的儿女渐渐地理解了父亲当时的良苦用心,但对于那些曾经为孩子上学的事登门求助,最后却无果而终的许多亲朋好友来说,父亲这种近似刻板的为人准则,不知能否得到他们充分的理解,也许会,也许不会。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父亲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被下放改造。大姐、二姐和三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被剥夺了在城里生活和工作的机会,成为中国最贫瘠土地上的一介农民。事过境迁,当坎坷远去,我们家的生活逐渐好转的时候,三个姐姐却仍然在温饱线上挣扎。但她们说,这是她们的命,不怨父亲。每当姐姐们从乡下来看望父亲时,父亲总是用一种略带歉意和伤感的语调问寒问暖,临走时又是给钱,又是买东西,似乎想交付给她们无限的关切。多少回,在凉风吹拂的车站上,父亲在送走姐姐之后,总是久久地伫立,凝望着远去的车影,眼里含着泪花,白发依依。在会宁的穷乡僻壤里,有父亲难以割舍的骨肉,一个儿女就是他一份永久的牵挂。

从来天下父母心,缕缕化作儿女情。祝愿父亲永远安康长寿,这是我们兄弟姊妹9人的共同心声。无论我们离得远近,也不管我们是宽裕还是拮据,只要能回到父亲身边,把悠悠心事轻轻诉说,我们便心满意足。父亲的教诲,父亲高尚的人格,父亲的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宠辱不惊、从容前行。

2002年5月1日于兰州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