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23xyz123 2023-04-02 发布于湖南



一、必备知识

(一)散文标题的含义(内涵)

1、散文标题的含义包含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即在文章中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包括比喻义或者象征义,要透过字面的意思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关键词来分析。

例如:
①《记念刘和珍君》
表层含义:纪念性的回忆刘和珍的生平及遇难。
深层含义:追叙了刘和珍和蔼善良、刚毅从容的形象,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
②《故都的秋》
表层含义:“故都”点明描写的地点,“ 秋”确定描写的内容 。
深层含义:“故”字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是对人生的感受。
③《江南是一口深井》 用了比喻义,把江南文化比喻成一口深井,表现文化底蕴的厚重。

2、标题的含义答题方法
①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表层含义。
②结合文章主旨,体会深层含义。
③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④提炼整合答案。
3、答题模式 :
①表层含义+②深层含义+③中心

4、高考真题示例
【2018年·北京高考】《水缸里的文学》
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
参考答案:
①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
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的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
③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的想象、智力;
④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造力。

(二)散文标题的作用(好处)

1、散文标题的作用例析
(1)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标题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记念刘和珍君》
(2)体现主要内容:很多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荷塘月色》
(3)修辞作用: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等。 《海燕》《爸爸的花儿落了》
(4)贯穿全文的线索: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故事情节围绕其展开,贯穿全文。文章的标题如果是一个人物,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或是一种情感等,则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背影》
(5)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后文揭开迷底。 《她给了我温暖》 《谁是最可爱的人》(6)揭示情感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这孤独的日子里》 《根河之恋》

标题作用综合例析:
《灯如红豆》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灯”作为线索贯串全文的,使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然后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吸引读者;同时“灯如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灯相思的情感和对灯下美好人物感怀。

2、分析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
(1)注重结合标题含义分析其作用。理解标题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注重结合标题特点分析其作用。①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②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③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3)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①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 ②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③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④从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3、高考真题示例
【2020年全国卷I】《记忆里的光》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参考答案:
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2韦绕镰刀锤头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
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二、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回老家了。我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的话,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人,一下雨,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的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船中,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土上扬起,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的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上?只是未像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先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连,我不明白,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排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才”,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见,心里踏实,好。

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们视作生的一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头把目光投向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茔中,母亲找到父亲的那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开不败的野油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悉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仍在看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茔都培了新土,坟茔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下,一切都在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藏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群不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上。碑在风中一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想在众多的坟茔中,一下子就能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起来,使水中的美变得有些虚幻——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些恍惚,这种感受真切自然。

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先在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C.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理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部分,折射出充满温情的淳朴乡风。

D.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一实,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

★3.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

【答案】

1.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错。并非是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让母亲坦然对待死亡,结合村庄老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可知,死对于他们而言是另一种生。劳动“艰辛”、生活“孤独”与母亲对待死亡之间的态度没有关联。)

2.①油菜花烘托出明亮热烈的氛围,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寄托作者对故乡的浓浓情思。③将生死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表现得有暖意。

★3.①另一座村庄指逝者们的坟地,②也指再也回不去的父母年轻时候的村庄,③表达了对已经逝去的父亲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把死当作生的一部分的理念。

(二)说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象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4.【考点:分析鉴赏散文内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久别的游子最珍惜老树,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

B.在作者的眼里,冬天的树呈现了线结构之美、抽象之美,夏天的树具有郁郁葱葱之美,二者平分秋色,各具其美。

C.文中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植树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

D.文章最后一句发人深省,从中可以体会到植根于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浓郁的民族风格。

5.【考点:分析鉴赏散文艺术特色】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童年的故乡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常爬上高枝去掏鸟窝,为下文写探寻树的神韵、树的精灵做铺垫。

B.“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语言质朴,感情弥满,字里行间渗透的是作者对故乡、大树的拳拳之心与殷殷之情。

C.“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杨柳永葆婆娑风范的特点。

D.文章不受时空限制,写了故乡的老树、冬天的树、江南的树、美国的大松树等各种树,重在探寻树的气质、灵魂、风格等,形散而神聚。

6.【考点:散文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请对这几句话加以赏析。

★7.【考点:分析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本文的题目为“说树”,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4.B【解析】B项,“二者平分秋色”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可知,作者更倾向于冬天的树的美。

5.C【解析】C项,“永葆婆娑风范”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可知,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杨柳“妩媚多姿”的特点,而非“永葆婆娑风范”的特点。

6.①运用了比喻、反问等手法,如把“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比作“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为比喻,亦为反问,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家独特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②语言幽默,耐人寻味,如“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等,与前文的“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构成对比,颇有讽刺意味,引人深思。

【解析】题干中要求赏析的三句话,第一句说的是作品,第二句说的是作者,第三句是对上述现象的评价。第三句中“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的喻体“杂草”所对应的本体为第二句中的“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则为反问句兼比喻句。从整体上来说,这三句语言风格比较幽默,如把“空头美术家”的作品说成是“符咒”等,在内容上,则与前文“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构成对比,使散文更具哲理,既耐人寻味又具有讽刺意味。

★7.①交代写作对象——树,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树”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将树、人、艺术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③“树”是人的象征,是人精神的对应物,是抒情议论的载体。④以“说树”为题,与表达主旨紧密相关,揭示了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的主题。

【解析】本文通篇围绕“树”展开论述,文章开头写故乡的树及树的作用,接着引出下文对“树”的探寻及自己的经历,最后由“树”及人和“艺术”,反观现实,得出“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的结论,并对当下艺术现象提出反思,所以,“树”既是本文线索,又是文章的描写对象。文章的后半部分由“树”写到“人”和艺术,“说树”即“说人”,既点明散文主要内容,也有利于揭示、凸显散文主旨。

(三)微雨西来

刘创

前几天,老父亲来电话,告诉我老家所在的胜利村已正式并入西来村。老父亲在胜利村当村长和村支书近三十年,话语里充满了对老村的不舍与留恋,也流露出对撤村的不满。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

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这些年来我居然一直漠视它的存在。

西来,我们习惯称西来庵。南宋时期,万里长江在湖北藕池决堤,向着洞庭湖方向奋力撒下了一条大网,藕池河在连接长江与洞庭湖的过程中,变成了多条交织相连的小支流,我所居住的西来被藕池河水系环绕着,流经西来的小支流自然叫西来河,古刹西来庵就镇守在西来河的繁华地带。

那时的西来码头因水运而兴,商贾云集,被称为小南京。在我出生前,政府将部分河流改道重绘洞庭湖平原,藕池河流经西来的这一段被堵塞,再也进不了商船,繁荣的码头几乎一夜之间变得萧条。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店铺冷冷清清,多是一些孤寂的老人守着,只卖一些姜糖瓜子之类的小食品,印象中还有一家老店专卖用古方做的酒粬坨。觉得那时候的阳光异常慵懒,撒在那些老店铺的木门木板上泛着淡淡的黄,让人的骨子里都有点不思进取的温暖。

西来河成了长江支流的故道,渐渐人们不再叫它原来的名字,就简单地称其为沙河。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十余公里的沙河有几十处“银沙滩”,这些沙滩是方圆几十里农民的天然浴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

我家离西来村的边界就几百米,上学很少走沙河大堤,多是走西来村湖垸中的小路。走在庄稼人行走的窄窄田埂上,走在四季的画卷里,我总是脚生春风,心生翅膀。极喜欢水稻一生散发的淡淡清香,闻过了稻种香,便是稻秧香、稻花香、稻谷香、稻草香,家乡人的勤劳也就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绵绵不绝。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一些不知名的水鸟悠闲踱步在浅水田里,若惊起,那种优雅的翩跹让人着迷。离开家乡后,我甚至萌生了学画的念头,希望用我偏好的水彩,用淡雅颜色的晕染,用通透明亮的画质,突显水乡之野再难复制的美,用最简约的风格来绘制心中那一幅越来越清晰的图画。

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水鸟,它们大多体型巨大,翅膀张开约有一两米,修长的脖子,修长的腿杆。这种大型的水鸟,在我们乡下一律称为“青桩”。大人们告诫,青桩是某种神的化身,谁要是伤害了青桩,青桩的魂魄就会如一缕青烟跟随你。长发是我的邻居,和我年龄一般大,他从小放荡不羁而又极具读书天赋。我们几乎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次,我们在草垛旁遇见一只纯白的青桩,它桩一般地立在冬天的寒意中,长发居然说要去活捉它。他从草垛的一侧蹑手蹑脚地靠近,距青桩约一米开外突然猛扑上去,青桩发出惊恐而哀婉的鸣叫,扑楞楞扇起巨大的翅膀,挣扎中不断有白色的羽毛飘落。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后来这只青桩被长发捆住双脚和翅膀,塞在稻草堆里,只露出一小截脖子。等我们放学返回,草垛旁一片狼藉,青桩早没了踪影。多年以后,长发已在事业和学术上崭露头角,但思维和行为变得有些怪异,后来因故过早离世。我时常想起长发偷袭青桩的场景,不知这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神秘的关联。

我常常梦见西来那座老旧的木楼,那是我住过的宿舍。老木楼是学校的主体建筑,青砖、灰墙、黑瓦,色调老旧而厚重,平添了几分历史感。无忧无虑的们全然不顾老房子的骨架已经老化,一进寝室就上蹦下跳,整座楼到处咯吱咯吱响。楼前有三棵球柏,荫翳数亩。在两棵中型球柏的护卫下,一棵葱郁滴翠的巨型球柏立于校园中央,塔形树冠构成巨大的心形,让人想到它是这个学校甚至是这个村庄的一颗心脏。如今这棵树依然茂盛,而栽树人段楚南老校长早已故去。我记得段校长说他不是校长,他只是这个学校忠诚的管家和长工。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

西来是我所在的县、地区和省的边陲,这里处江湖之远,无天时之利亦无地利之优,因而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可它依然在悠远而平静的日子里从容繁茂。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我站在面西的窗前,久久沉浸在西来生活的一些场景中,清风拂面,微雨湿了衣襟。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是啊,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次次伴我度过人生的酷暑和干涸季节。

(作者刘创,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容籍人,曾在新建乡西来中学、华容一中工作,现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组织部长。本文根据原文有删减。)

8.【考点:分析鉴赏散文艺术特色】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父亲来电话”开头,引起作者对诸多往事的回忆,最后回到现实,全文以作者对西来的深情怀念作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B.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示了家乡西来的历史变迁和洞庭水乡的田园生活,笔法细腻,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让人回味。

C.文章写景颇具特色,“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运用了白描手法,画面唯美,非常具有生活情趣。

D.文章交待了西来河的来历及西来码头的历史变迁,在平实的记叙中显示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底蕴。

★9.【考点:分析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本文以“微雨西来”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10.【考点:体会散文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文中画线部分说“我嘴里附和并安慰着父亲,内心却被一种莫名的欣慰冲击着”,结合全文来看,怎样理解作者的“欣慰”?


参考答案

8.C【解析】C项,“都运用了白描手法”说法错误,原文为“沙河有大片大片的河滩,水清滩平,沙体细软如粉,色泽如银,可与一些大海边的沙滩媲美”“到了冬季,收割后的田野变得辽阔,土黄色的草垛点缀其间,那些矮矮的草垛会暂时捂住庄稼生长的声音,默默坚守着农人的梦”“如果行走在春雨中,一些地势低洼的水田中会有一群群的鲫鱼窜来窜去,满眼跳跃着银白的光,那种泼喇喇的水声让我充满了欢愉”,“西来河沙滩图”“收割后的田野图”“春雨鱼儿图”都描写得细致生动,并不是白描的手法。

★9.(1)题目巧妙嵌入家乡“西来”的名称,一语双关,为全文奠定了温暖恬淡的感情基调;(2)化用陶渊明诗句,富有诗意,与结尾形成照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强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我当自己是西来人”,题目巧妙嵌入家乡“西来”的名称,“那个叫西来的地方,每当我想起它,就会有细滑润泽的微雨夹杂着清爽的风从西而来,浇灌我内心的田野,浸湿我的梦乡”,一语双关,为全文奠定了温暖恬淡的感情基调;原文末段“我突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如果借用,便是'微雨从西来,好风与之俱’。那一刻,我为自己套用陶渊明的诗句而找到对西来感受的准确表达有些激动”可知化用陶渊明诗句,富有诗意,与结尾形成照应,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强化了文章主旨。

10.①欣慰于“胜利村被并入西来村”,作者“当自己是西来人,”这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②西来码头、西来河、西来的田野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是作者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并村后叫西来,作者欣慰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不曾断裂,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③西来学校的教育启蒙了“我”,支撑“我”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者因此而受益,感到欣慰,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

【解析】①由原文“我当自己是西来人,其实这是一个朦朦胧胧并不清晰的意识,甚至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可知,作者“当自己是西来人,”这是“一个潜在的愿望,它深埋在心底”,作者欣慰于“胜利村被并入西来村”。②由原文“我在西来学校启蒙的时候,还常在码头上遗存的几家老铺子里窜进窜出”“每到夏天,只要逮到机会,我都会偷偷溜到沙河里,躺在软软的沙滩上,在荡漾的清波里或游或浮。现在回想起来,那应该是我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惬意最奢侈的享受”“每次穿行在田野里都有不一样的景色,甚至有一些惊喜。每条沟渠都有流水,有鱼儿”可知,西来码头、西来河、西来的田野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是作者在农村长大过程中最美好的回忆,所以并村后叫西来,作者欣慰于自己的情感记忆不曾断裂,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③由原文“我离开学校的那阵子,他如我们的老父亲一样地在咳嗽,他的咳嗽声在寒风中飘荡,响彻放学之后的宁静校园。这么多年了,他胖胖的身影如西来的另一棵松柏一直在我心头茂盛”“我十几岁离开西来外出求学工作,每次想起家乡,总是在脑海里默默寻找着西的方位”可知,西来学校的教育启蒙了“我”,帮助“我”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作者因此而受益,感到欣慰,表达了作者的感恩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