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与学】一年级下册古诗《寻隐者不遇》课堂教学反思及设计阐释

 欣欣语文 2023-04-02 发布于四川
教学流程(后附教学阐释)
一、观察课文插图、激发兴趣
观察插图,说说图中的故事吧。
(这里让孩子自由发挥,有孩子就能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讲故事。)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用一首诗歌,记录了这个故事。我们去读读吧。
二、教读古诗、读出节奏
1.教师教读。
2.学生自读,并且说说你会把“停顿小斜线”划在哪里?
(这时让孩子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划分节奏。是对已有知识的实践。)
节奏标记好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因为是一首“五言绝句”。
(诗歌的朗读和诗歌的结构密不可分)
依据节奏读好古诗。
三、创设情境、理解背诵古诗
这位诗人讲的故事和我们讲的故事一样吗?我们到诗歌里去找找答案。
1.读读古诗,找找诗中有几个人?都是谁?
(此时孩子因为对故事内容不理解,会有很多答案)
童子:童子是图画中的谁啊?
言师:这是一人吗?“言”是什么意思啊?“师”是什么意思呢?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说:我的师父”。这里的师父是谁的师父呢?
松下:这是人吗?引导对照读图理解,这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通过人物的梳理孩子们明白了,童子在松树下回答别人的问题,我们的师父在山上采药去了。)
2.明确这是一首“问答诗”
引导回顾学过的“思乡诗”“送别诗”。
你发现了吗,这首诗里童子一直在回答别人的问题,这样的诗歌就是“问答诗”。
3.通过问答,完成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
(一组用白话文问,一组用古诗答。同学之间反复诵读?)
(1)为什么童子会说:的师父在采药?为什么会说只在此山中?
(2)究竟找到师父没有呢?在故事里找答案。
(明确:没有因为云深不之处)
还有没有地方说明没有找到呢?
理解题目“不遇”
(3)再次一问一答:请问你的师父呢?你的师父在哪里采药?在山上的 哪里采药呢?
(至此,学生已经会背诵古诗了)
四、回归题目、文化传承
1.要找的师父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学生回归题目:“隐士”
2.文化历史传承
回顾《静夜思》里李白的游学经历,引出唐朝当官的另外一条途径——当隐士,等待朝廷的召见启用。“终南捷径”的由来;“三顾茅庐”的故事。
3.介绍诗人
是谁在寻访隐士呢?介绍作者。
再次背诵古诗结束新课。


教学阐释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主要和2022年新课标的理念相结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阅读、诵记为主的原则
新课标规定:“通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读古典诗词,得到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积淀。因此在本堂课我创设了我们讲的故事和古人讲的故事谁更好的情景,让孩子有了朗读的兴趣。在找古诗中的人,古诗中的问答过程中,孩子理解了古诗,也反复诵读了古诗。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必需考虑不同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采用由多到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并不直接让孩子说古诗的意思,而是创设了在生活中,你怎么理解这个词语,看看图说说谁是童子,“松下”应该是什么?“云深”是怎么样的情景。
三、创设情境的原则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是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这堂课始终用情景串联,还原当时贾岛和童子对话的场景,通过表演对读、表演,还原千年以前的场景。
四、树立文化自信的原则
课程标准里反复提及“文化自信”,在古诗的学习和品读中最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播中华文化。在这堂课里贾岛为什么要去寻访隐士,就大有学问。当孩子明白了“隐士”在唐代,乃至中国很多朝代都是一种文化,此时他们豁然开朗,明白了诗歌的由来这样的幸福感是自然生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