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莲玉的宝石学性质与鉴定方法——王建泉

 宝石学家王建泉 2023-04-02 发布于黑龙江

花莲玉也叫台湾玉或丰田玉,主要组成矿物是透闪石,表象与和田碧玉较为接近,只是次要矿物略有不同。产于台湾省花莲县寿丰乡丰田及秀林乡西林两个地区。很早以前花莲玉因质地细腻温润、颜色艳丽享誉全球。深受日本、欧美人士喜爱。特别是猫眼品种,其绿色的体色带点黄褐色调,是一种有很大魅力的高品质玉石。

花莲玉雕件

花莲玉的开采和使用时间没有文献记载,但矿物特征与台湾省卑南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基本一致,可以确定卑南文化玉器的原料是花莲玉。卑南文化遗址的年代在5300-2300年之间,是台湾省新石器中晚期的重要文化遗存。

花莲玉猫眼


01、花莲玉的基本性质

01-1、矿物组成

主要矿物组成是透闪石和阳起石,次要矿物是微量的铬铁矿、铬钙铝榴石、绿泥石等。

01-2、化学组成

化学组成Ca2 Mg5 (Si4O11)2(OH)2 —Ca2Fe5 (Si4O11)2 (OH)2,花莲玉是这两种端元组分的中间产物。

01-3、晶系及结晶习性

单斜晶系。晶形为长柱状、纤维状,花莲玉是这些形状矿物的集合体。

01-4、结构构造

纤维交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01-5、光学性质

01-5-1、颜色

颜色有墨绿、翠绿、黄绿或淡黄色,部分可见黑色的斑点或条纹。

01-5-2、光泽及透明度

玻璃至蜡状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

01-5-3、折射率

折射率值1.610。

01-5-4、光性特征

非均质集合体。

01-5-5、多色性

无。

01-5-6、吸收光谱

不特征。

01-5-7、发光性

紫外线下为荧光惰性。

花莲玉雕件

01-6、力学性质

01-6-1、密度

密度在2.96-3.02g/cm³之间。

01-6-2、硬度

摩氏硬度为6-6.5。

01-6-3、解理、断口

透闪石有两组完全解理,集合体通常不可见。断口为参差状。

01-7、放大检查

可见纤维交织变晶结构,部分玉质内部可见黑色金属矿物包体。

01-8、特殊光学效应

部分有猫眼现象。

02、花莲玉的开采过程

1960年,成功大学的廖学诚发现了花莲玉。1965年《中央日报》刊载了台湾省花莲县发现绿色玉石的新闻。台湾大学地质系教授也深入矿区进行评估研究。从此掀起了采玉热潮。鼎盛时期,山上的矿区林立,矿工人数高达600多人,为了大量开采原石,矿工们用炸药疯狂开采,毁坏大量玉石资源,加上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和严重的经济危机,迫使花莲玉的开采量逐渐减少。终于在1975年时,因开采成本高,国际玉石进口价格又较便宜,以及玉矿禁采等客观因素,台湾省玉石产业日益萧条没落。

花莲玉雕件

03、花莲玉的鉴定方法

03-1、简易鉴定

花莲玉是长柱状、纤维状结构,颜色以墨绿、翠绿、黄绿或淡黄色,部分可见黑色的斑点或条纹,玻璃至蜡状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质地细腻温润,与仿制品易于区别。

03-2、仪器鉴定

花莲玉的折射率为1.610,密度为2.96-3.02g/cm³之间,硬度摩氏6-6.5,放大观察长柱状、纤维状交织结构和黑色包体特征,根据以上特征进行仪器检测,鉴定真伪。

花莲玉雕件

04、花莲玉的应用历史

1980年,在南回铁路施工现场发现大批古代玉器,终使埋藏几千年的卑南文化重现,成为台湾省发现最早、规模最大的古代遗址。台湾大学考古系师生历经9年,前后13次在此处进行发掘,出土的上千件玉器,样式繁多,且造型丰富。包括各式玉玦、玉管、玉项链,以及玉镯、臂环等饰物。

卑南文化玉器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遗址存在的年代是距今5300-2300年之间,其中又以距今3500-2300年前最为兴盛。该遗址出土的器物,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的人兽形玦耳饰更被选为台湾省文化博物馆的馆徽。事实上,台湾省各地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较多的玉器,依据科学检测与分析比对,材料皆来自花莲县。据此认定花莲玉的开采和应用时间应该在新石器中晚期。

卑南文化人兽形玦耳饰

近年来,由澳洲学者带领的民族研究团队,分别在菲律宾、越南等地的史前遗址发现的大批珍贵玉器。无论是颜色、玉质还是外型设计、化学成分均指证其材质来源是台湾省花莲县产出的花莲玉。

卑南文化玉器

05、作者简介

姓 名: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中国收藏家协会 会员。

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 研究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玉材质溯源。

著作有《玉璇玑的探讨与研究》一文,详细阐述了从古至今学者对玉璇玑用途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观点并加以论证。发表于国家级期刊《科学与生活》2021年 28 期上;论文《探讨桃山玉的发展前景》,从材料学,矿物学和工艺学等角度对桃山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与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对桃山玉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期刊《科学家》2022 年第 6期上。

在宝石学家王建泉的头条号和个人图书馆上推出了《彩色宝石鉴定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彩色宝石的未知鉴定》、《彩色宝石的鉴定方法》、《翡翠的鉴定与质量评价》、《和田玉的鉴定与质量评价》、《珊瑚的鉴定与优化处理方法》、《珍珠的鉴定与优化处理方法》、《国内八大产地玉料在古代玉器中的使用状况》、《古代玉器特征解析》、《仿古玉器研究》、《红山文化玉器鉴定方法研究》、《新石器时代泛红山文化发展历程》、《吉林与黑龙江地区新石器时期玉器的研究》、《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等文章 350 多篇,200多万字。阅读量48多万人次,深受广大宝友喜爱。因发布内容优质,被头条号认证为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在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暨首届宝玉石检验员技能大赛中省级排名第3名,并获三等奖,作为珠宝鉴定师和宝玉石爱好者。曾长期从事宝玉石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对珠宝鉴定有深刻的理解。曾多次参与鉴宝活动为百姓服务。并且执着于玉文化传播,为珠宝行业发展尽心竭力。

注: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台湾花莲碧玉宝石学性质研究》、《花莲翠玉的物化性质》以及网络软文等。欢迎广大玉友提出宝贵意见。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