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灿川的桃花岛】灿川:读万遍《心经》的寻心之旅

 灿川的桃花岛 2023-04-02 发布于安徽

读万遍《心经》的寻心之旅

文/灿川

2023年的3月28日,夜幕降落在北海海面地坪线的时候,万遍《心经》诵读之旅也随之落下了帷幕,一颗每天悬浮的心也随之落下。

尽管,我依然行走在找心的路上。可它在哪?只是想将心安放的更踏实一些。

历史上找心的人很多,禅师二祖找过,武则天找过,甚至学佛法的人,大多都找过自己的心,它在哪?

此时,读过万遍《心经》之后,我知道,它根本不存在,不在身中,不在身外,它在哪?哪里都不在,又哪里都在。佛家说是空,道家说是无,那空与无是不是一回事?他们不存在,又无时无刻存在着。那些名山鼓刹存在着,那些大江大海,那些高楼存在着,多年之后,他们也都会消失,又成为了无。

就像多年之前的我,以工程师的身份行走着,那几栋每一天不断升起的高楼中,一定录制过我的影像,如今,假如不特意去想,已经没有了任何痕迹。

在北海,没人知道我是谁,也没人想知道我是谁?对于我,那只是偶尔还会闪过的一些画面而已,也仅仅如此,哪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大脑里的画面,曾经的画面而已。而那些画面,也都是由执著的一颗我认为的心而得,有了一颗执著的心,也才有了那些画面。

这就不难理解了《心经》中,观音菩萨开示的话“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整篇《心经》无非一个“无”字。

因而,佛陀在“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赤条条的来,无非瞬间又赤条条的走,一个来去,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个刹那的瞬间。我们无明的活着,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为了所谓的成功在努力着,为了所谓的幸福在努力着,而大千世界所有事物,无不每时每刻,都在无言的诉说着真相,只是我们不去想,也想不到,一直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走在人世间。

有多少人会认真的想一想,心到底是个啥?它难道是我们的那颗心脏,那只不过是为了输送血液的一个开关而已。

道家《皇帝内经》说:“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那心藏神,神又是什么?能拿出来看看嘛?如果这人精神头实足,无非也就是神足而已?大千世界就是这样,表现着心,只能以物质的形态,让我们看到,我们才能看到。我们说的心根本拿出来,其实是个空,也就是无。

从2022年9月21开始,至2023年3月28日,历时6个月之久,终于把《心经》读完了1万遍,完成了一项既定的心设定的目标。

为什么要读一万遍《心经》,实际上无非是想得到,其实,本就没有得到,无心,怎么得到。而实际上,也是真得到了。终于明白了《清静经》里说的“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无心也就是无“我”,才能得道。

“得到”和“得道”不同。原来,读一万遍《心经》是为了“得道”,而得道,只有无心才能得到。

外人似乎很难看懂我在写的什么。还是说读经的经过,开始目标每天读60遍,单盘坐,一动不动禅修状,当读了几百遍之后,就开始背诵读,一口气读,默读,心读,最后扫读。

或许是单盘禅修的必然结果,也是经读到一定时候的必然结果,开始扫读还在刻意想着里面的意思,后来,想到《心经》本就是一个无字,那就什么都不想的扫吧。然后,慢慢的,双腿,双脚,头顶有如电流一样的气感,到后来小腹,身体在扫读中完全都有了气感。忽然就理解了,所谓修行就是身心意置于一处,身体的气脉就可以慢慢的流动起来。

智顗禅师说:“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因而,修行禅修与智慧要同修,才能“得道”,也就是修佛。而得道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掉一个“我”字,才能达到一个无,一有任何念头,皆是错误。

每天一次性60遍的无心扫读,而竟然可以扫出了全身气感来,而修行的前期无非都是要得气,而气感足够强,才能打开任督二脉,然后,才能得定,定,才能生智慧。

哇塞,道理我懂了,只是如何继续修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不想得道,只想得知识,那就朗读是最好的。知识,都是浮在表面,没有入心。心读,慢慢领会,更容易入心,知道其中的道理。

假如想入道,在读够足够遍数后,扫读,我觉得就是在“无”状态下的修行行为了。

而去掉大脑一切有意的想,在无想状态下的读经,就是一种修行。

扫读可以得气入道,回归本源的自动得气,那气是自发的,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确实是存在着。

心读是领会,理解意思。朗读可以集中注意力,声音、心、身置一处。各种读法,各有个的好处。

我们的目的无非是要“得道”,领会意思了之后,扫读是最快的捷径。

因为不经过大脑才是得道的途径,所有的经过大脑之后,都变为后天的思考,就会离道越来越远了。因而,人越简单,离开道越来越近,机关算尽,反而离开道,越来越远。所以,老子才说复归于婴儿。

曾在网上有人说,修道和学修佛是不能同时的。但我认为,道和佛根本不分家,他们是出发地不同,最后是登的一个山头,都是让我们回归本源,回到源头,都是要得那个空性,也就是那个无,不经过任何思考,才可能回到本源。

在静修中,气在这种状态下才有。一想事情,就没了。这就是例证。

万法归一,回归到无心,其实,无论扫读哪本经都是一样,目前在扫地《清静经》一万遍之旅,也一样,不用心的扫,与扫《心经》的感觉是一样的结果。

无非一的尽头就是无,就是空,也就是遇到道的源头。确实玄之又玄啊!

2023年4月2日上午灿川随笔写在北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