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亮已不是那个月亮——苏轼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一样

 空谷传声abcd 2023-04-02 发布于山东

夜晚与白昼,共同构成了诗人的日子,诗歌的世界。而在众星闪耀的夜空,明月是当然的明星。在诗人的眼中,明月高高在上,总是随人千里。月亮的升落圆缺,与诗人的悲欢离合总能感应。所以,李白有家喻户晓的《静夜思》,杜甫也有著名的《月夜》,人们无论是想念家乡还是想念亲人,都是对月抒发自己的想念。

苏轼词作中的月,是苏轼的朋友、老师、知己。她在东坡寂寞时陪伴着东坡,在东坡迷惘时启迪着东坡,在东坡思乡时追随着东坡。总之,东坡对于月亮是喜爱的、依赖的,月亮对于东坡则是独特的。

在《行香子·述怀》中,“清夜无尘,月色如银”中,东坡总结了这么多年的风雨兼程,写出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体会,在美丽的月光下,他思考着也追问着自己“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种脱离浮名浮利的生活才是他一直想要的。

苏轼一生正直,不会随朝野而动,但也因此受到了“一生凡九迁”的命运,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官场生活中,他早已经厌倦了,向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获得精神上高度的自由,在大自然中享受自己追求的真正乐趣。

我们最熟悉的那首《水调歌头》是苏轼对人生进行探问的最集中的答案。先看全词:

图片

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苏轼已经六年没有与弟弟子由见面了,他们曾经在怀远驿中有过盟约,等日后功成名遂,完成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时,一定及早退隐,一起回故乡,纵情山水,共叙手足之情,闲居之欢。那以后他们无数次地在相互赠答的诗篇中提起这个旧梦,念念不忘这个约定。而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你我又要相隔千里,不能共同度过这个中秋了。朗月清辉之下,诗人举杯望月,心中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初唐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所发出的痴情追问,此时又在苏轼的心中回想。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悬挂在天际?那晶莹剔透的月宫仙境今夜是个什么日子?如此的光明澄澈,如此的超尘出俗,诗人不禁心驰神往,多么希望能乘风而上,像羽化的仙人归附其中。然而,“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那琼楼玉宇之中,该是怎样的寂寞孤寒啊。仙界固然美好,人间又何尝逊色?月光之下迎风起舞,清影徘徊,不也像神仙之境一样飘然自得吗?

上片从问青天开始,对天上人间进行对比,描写了天上和人间的不同。诗人对现实的复杂和无情感到迷茫,希望能有一个美好的桃花源等待他的入内。可是,桃花源毕竟只是人们虚构的理想世界,是不存在的。如果能进入月宫,也许月宫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同样只是一种有缺陷的美好,或许在我们视线的尽头,在令人欣羡的瑶池仙境,同样有人正怀着无比神往的心情注视着这个在我们看来如此凡庸的人世间呢。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大悖论,拥有的永远不觉得美好,美好的又似乎总在无法企及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一番矛盾和思索,表示仍然要回到现实,珍惜人生。下片则抒发了人生的哲理,与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相对应,也承认了生活的必然性。夜已深,月光悄悄转移,照在朱红的阁楼上,又射进窗户,照着床下不眠的人。诗人不禁痴问:月亮啊月亮,你怎么不会像人类一样为情所苦,为什么偏偏在人们远别的时候才变圆、挑动离人们的满腹愁思呢?

图片

其实,正如欧阳修所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是从古至今都不能改变的。但是苏轼并没有一直陷在这种永恒的悲哀中,而是转换思维,安慰弟弟,深情地说:只要你我同在,纵然千里相隔,也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不是也是值得我们安慰的么。

这是苏轼在密州时期所经历的思想的苦闷与超越的诗意总结,由于仕途上的进退失据、亲人的长相别离以及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的永恒悲感等等,使他开始深刻思考,而最终归于一种更高远、更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在隽永哲理的关照下,词人内心的激浪怒涛俱收眼底,空灵迷惘,但境界阔大明朗,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胡仔在他的著作《苕溪渔隐丛话》指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套用了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如果把两个人写的月亮对比一下,就更能看出苏轼的词的特点了。

先看一下李白的全诗:

图片

李白的月亮,关键点在于“看”、“望”,他细致地描绘月亮:“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绿烟灭尽;想象月亮中的故事:白兔捣药、嫦娥孤栖;最后发出岁月易逝、人生几何的感慨。月亮在李白的笔下是生动的,这首咏月诗也写得清澈俊秀、流转回荡,是历代咏月诗中的佳作,可是他的月亮着眼点还是在“看”,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看”明月。

再看李白的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仍然是“望”明月,在“望”中,他思念起了家乡。

还有他的《夜泊牛渚怀古》:

图片

清人王士祯评论此诗说:“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在苍茫的环境中,李白对秋月仍然是“望”。

杜甫诗中的月亮仍然是“望”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他被囚禁在长安的时候,他望月而怀思,是他自己思念自己的妻儿,却说是自己的妻子在思念他。月亮,是他们互相思念的见证,也是他写诗的触媒。

图片

而苏轼词中的月亮,却不仅仅是“望”了,当然有一部分也是望月怀思的,但那些优秀的词篇都是在“望”中去体验月宫中的生活。“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琼楼玉宇”、这“寒”,是想象自己在月中的日子仍然是寒冷的。又和在人间作了一下对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而且最后是以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对应人生的悲欢离合,使词上升到了哲理的高度。

如果再看一下苏轼的另一首词《念奴娇·中秋》,就更能看出这个特点了: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上片写天国景象,“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下一句不用月亮,而说“桂魄”,增强了作品的神话色彩,极言月光到来之快,富有动感。“玉宇琼楼,乘鸾来去,说月宫建筑华美,仙人很自由。而且表现出在天宫清晰所见,并非恍惚缥缈。

下片写归天意愿,说自己只要乘风,不用骑鲲鹏就可以到月宫。“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最后想象自己飞到月宫中逍遥自娱的情景。在这首词里我们也可以清晰看出,苏轼对于月亮是在望中去体验月宫中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观望了。

而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

图片

苏轼的这一句“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正是取自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看一下李白的全诗,则是对月亮和我有着清晰分辨,月亮不懂得我饮酒的原因,影子也是白白地随着我移动。但诗人并没有融入月亮中去体会,而只是写我喝酒的感受,月亮只是一个外物。苏轼对于月亮的这种体验,正是他写月写得好的原因,也正是他的词的特别之处。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在朝野上下的大力营救下始得出狱。这段狱中生活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次年中秋,词人对月独酌,回首往事,瞻望前程,百感交集,写下了《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开篇两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便以悲切的气氛笼罩全篇。狱中不堪回首的屈辱生活,种种的努力奋斗化为乌有的沉痛现实,以及对逝水年华的惋惜与悲叹,都概括在这两句词中。三四两句从眼前之景写出自己的悲凉。当此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满地,秋声充斥着回廊,词人眉头紧皱,鬓发斑白,忧愁满腹,壮志未酬之感油然而生。下片“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又回到眼前之景,借景寓意。“月明”象征人格力量,词人自从被贬逐以来,亲朋好友逐渐疏远,势利小人更是避之犹恐不及。苏轼满腔悲愤无从发泄,只得倾吐于词中,因此结语发出了“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的悲愤感慨。中秋之夜,别人都在欢度佳节,合家团圆,自己却成了一个“天涯沦落人”,有家难归,有友难投,充满了孤独寂寞和苦痛凄凉。苏轼以月自比,表达了自己这一时期的痛苦和无奈,月亮使他看到了自己,也思索着自己的人生。

图片

静观默照中,苏轼反思“乌台诗案”这场灾祸,不怨天,不尤人,而是从自身找原因。“寻常人失意无聊中,多以声色自遣”,以苏轼对于自我精神境界的崇高期许,显然不会允许自己堕落到这种粗俗的享乐主义。他了解生命,珍惜生命,深知官能刺激给与人的并不是真正的疗救,而只能是短暂的麻醉,过后依旧是无边的空虚。他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救赎。

在写给好友李常的信中,他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兄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身处贬谪放废之中,慷慨豪壮,一如当年,他随时准备为国为民奉献自己。这种崇高、伟大的人生信念,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绝不是残酷的政治打击所能动摇的。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千载之下仍然振聋发聩,激人奋起。

图片

尽管自己给自己鼓气,在荒凉的黄州让自己不至于崩溃,可是自己空怀满腔热血报国之志,却被小人打压陷害。 元丰五年,他又在月下自吟: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圆月变成了缺月,已经是冬天了,在黄州已经三年了,这三年来尽管有很多道士、僧人、百姓来陪伴我,可是回头算一下自己这三年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苦闷,看看朝廷仍然无重用我的意思,没人能理解我的苦闷。夜已经深了,我也只能对着月亮,像那只孤鸿一样,不肯随世浮沉的结果必定是“寂寞沙洲冷”。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苏轼的悲凉、痛苦,正是因为这种痛苦之深、之广,苏轼才之所以为苏轼,一个人只有领略了痛苦,才会更加珍惜生命。对于痛苦,苏轼的伟大在于体会之后的超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