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矿产地1466处!中国西南地区近10年重要地质、能源、矿产进展

 晴耕雨读天 2023-04-02 发布于广西

中国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十年(2011—2020)进展综述(摘录)

林方成,李生,曾琴琴,任光明,王冬兵,张启跃,葛华,顾鸿宇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作者简介:林方成,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矿产地质研究及地质调查项目管理。

导读:

中国西南地区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背景,处于全球特提斯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交汇地区,是研究特提斯构造演化、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及陆内变形、青藏高原隆升及生长的理想区域,是我国能源、矿产重要分布区,是地球学理论创新和找矿突破的热点地区

近十年来,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在特提斯构造及其演化、扬子西缘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中生代古生物群新发现及深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11—2020年,西南地区矿产勘查成果显著,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466处。

林方成等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和地质调查研究掌握的情况,结合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和西藏五省(市、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2011—2020年)评估报告、油气企业勘查成果并查阅各专业领域大量文献资料,对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含矿产勘查等)进展进行较全面地总结和阐述

本期推文从《中国西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十年(2011—2020)进展综述》中摘录了矿产勘查进展与成矿理论创新、重要地质发现与地质理论创新等内容。

西南地区分布范围和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参见图1。

文章图片1

图1 西南地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内容提纲------

1 重要地质发现和理论创新

1.1 深化特提斯构造格局和形成演化规律认识

1.1.1 提出昌宁-孟连构造带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认识

1.1.2 提出南冈底斯构造带古—新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认识

1.1.3 多处新发现榴辉岩夯实了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古构造格局

1.2 扬子陆块西缘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取得原创性认识

1.2.1 “撮科杂岩”的发现与厘定

1.2.2 菜子园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识别与厘定

1.3 古生物研究进展与新发现

1.3.1 罗平生物群深化研究

1.3.2 新发现贵州望谟生物群

2 矿产勘查进展与成矿理论创新

2.1 重大找矿成果及成矿理论创新

(2.1.1 铜矿;2.1.2 锰矿;2.1.3 铝土矿;2.1.4 金矿;2.1.5 锂矿;2.1.6钒钛磁铁矿;2.1.7 钨矿;2.1.8 铬铁矿;2.1.9 稀土矿;2.1.10 晶质石墨矿;2.1.11 铅锌矿;2.1.12 磷矿;2.1.13 锶矿;2.1.14 钡矿;2.1.15 硅石矿;2.1.16 铍矿)

2.2 成矿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促进找矿突破

3 油气勘查进展与理论创新

3.1 深化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认识

3.1.1 梳理总结了西南地区主要油气盆地

3.1.2 梳理总结了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统

3.1.3 圈定油气(含非常规气)多个勘查有利区

3.2 油气地质调查新发现一批油气新区、新层位、新类型、成藏新模式

3.3 油气勘查理论创新指导四川盆地天然气(含页岩气)勘查重大突破

---------------

1 重要地质发现和理论创新

近十年区域地质调查在特提斯构造及其演化、扬子西缘前寒武纪地质构造、中生代古生物群新发现及深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提高了区域地质调查总体认知水平。

1.1 深化特提斯构造格局和形成演化规律认识

青藏高原及其东南缘是东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特提斯域重建、板块构造研究及关键金属矿产和油气资源勘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的调查研究在特提斯时空格局及形成演化等方面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深化了特提斯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的认识

1.1.1 提出昌宁-孟连构造带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认识

传统认为滇西昌宁-孟连结合带代表的是晚古生代的古特提斯洋。近年来,在蛇绿岩、岛弧岩浆岩和俯冲增生杂岩方面均发现有早古生代物质记录蛇绿岩方面,在昌宁-孟连结合带南汀河(Wangetal.,2013)、勐库(刘桂春等,2017)、牛井山(王冬兵等,2016)、曼信(王保弟等,2018)等地发现了大量早古生代的蛇绿岩和洋壳俯冲成因英云闪长岩岛弧岩浆岩方面,在云县蚂蚁堆(罗波和谢建,2016)、临沧老五山(Xiaoetal.,2018)、双江忙糯(彭智敏等,2018)、勐海布朗山(孙载波等,2018)等地从三叠纪临沧花岗岩基解体出大量奥陶纪花岗岩具有陆缘弧地球化学性质,很可能是早古生代特提斯洋向东俯冲引起的陆壳物质重熔产物。俯冲增生杂岩方面,澜沧岩群传统上被认为是中元古代结晶基底岩石但近期调查研究表明其早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王冬兵等,2021,及其有关文献)。此外,昌宁-孟连蛇绿岩带西侧的保山地块发育有晚寒武世—二叠纪稳定的浅海陆棚碳酸盐岩和滨海—浅海相砂泥质岩,指示保山地块以东长期存在一个洋盆。因此,从综合区内多学科证据昌宁-孟连结合带代表的是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残余记录而不仅限于晚古生代古特提斯

1.1.2 提出南冈底斯构造带古—新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认识

麦拉-米拉山-洛巴堆断裂以南、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以北的南冈底斯构造带东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受控于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作用形成的晚侏罗世—古近纪岩浆弧近年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及研究,在南冈底斯构造带东段中部唐加-松多识别出石炭纪—二叠纪蛇绿岩和洋岛火山岩、三叠纪—侏罗纪洋岛及洋内弧火山岩、三叠纪—白垩纪弧岩浆岩等地质体新发现的洋板块地层单元(洋岛、海山、洋内弧、楔顶盆地、大洋盆地等)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在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俯冲消减而形成增生杂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了南冈底斯东段增生杂岩带及古—新特提斯连续演化新认识(李光明等,2020;王立全等,2021及其中参考文献)。

1.1.3 多处新发现榴辉岩夯实了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古构造格局

造山带中榴辉岩既可以确定古板块结合带,又能提供丰富的深俯冲及折返动力学过程信息,因而地质意义重大。最近,在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结合带(滇西澜沧变质带)、金沙江古特提斯结合带和南冈底斯唐加—松多等地发现榴辉岩。滇西双江—景洪地区新发现榴辉岩带自北向南长达300千米原岩性质主要有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EMORB)型和洋岛玄武岩(OIB)型,原岩时代有ca.460Ma、ca.430Ma、ca.300Ma、ca.270Ma,变质时代集中在245~230Ma,变质温度-压力(P-T)条件表明是一条高压低温变质带,对应俯冲深度达到70~80千米该榴辉岩带和其西侧的蛇绿混杂岩带共同构成了冈瓦纳大陆与泛华夏大陆板块分界线(王冬兵等,2021及其中参考文献)。另外,从折返的深俯冲洋壳的原岩时代看,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演化可上溯至早古生代。藏东金沙江古特提斯结合带贡觉三岩地区亦首次发现了榴辉岩,其原岩地球化学性质有N-MORB和OIB两种类型,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245Ma左右,榴辉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P-T条件为P=2.2~2.34GPa,T=622~688℃(Tang et al.,2020)南冈底斯构造带东段自从松多榴辉岩发现(杨经绥等,2006)以来,近年又相继在白朗、吉朗、娘隆朗、龙崖松多、新达多及巴青松多等地区发现榴辉岩榴辉岩与蓝片岩近东西向断续出露超过150千米(Chengetal.,2013,2015;董宇超等,2018);榴辉岩原岩锆石U-Pb年龄为304~274Ma,变质锆石U-Pb年龄为266~260Ma、238~227Ma,以及白云母、角闪石Ar-Ar年龄为241~200Ma;榴辉岩原岩主要类型包括正常型洋中脊玄武岩(N-MORB)、E-MORB、OIB和弧后盆地玄武岩(BABB)型,其中以MORB型榴辉岩分布最广(王立全等,2021及其中参考文献)。东特提斯构造域藏东—滇西地区榴辉岩的发现为理解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地质构造格局、探索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思路。从榴辉岩角度,亦反映出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是一个长期存在(整个古生代)的特提斯大洋,其俯冲导致金沙江古特提斯、南冈底斯唐加-松多古特提斯等弧后洋盆形成,主洋盆与弧后洋盆协同演化的“多岛弧盆系”模式是青藏高原特提斯地质演化的重要方式

1.2 扬子陆块西缘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取得原创性认识

扬子陆块西缘南北向广泛分布的前寒武纪造山带,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及资源环境特征,是探索全球前寒武纪超大陆形成演化在华南扬子陆块地质响应的关键地区之一(Zhao and Cawood,2012)。近十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扬子陆块西缘持续部署实施了以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主,辅以专题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等手段,在扬子陆块西南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和超大陆旋回对比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原创性认识及成果

1.2.1 “撮科杂岩”的发现与厘定

从云南玉溪杨武镇—青龙厂地区前人划分的“大红山群老厂河组”中解体出一套中太古—古元古代杂岩,命名为“撮科杂岩”(崔晓庄等,2020;Cui et al.,2020)。撮科杂岩包含三套岩性组合:太古代(3.2~2.6Ga)马家冲岩组主要由一套TTG质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组成,构成撮科杂岩的核部;古元古代早期(2.4~2.2Ga)岔河岩组由一套片麻状花岗岩、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及变花岗质岩石组成,与之伴生的为由绿泥片岩、石英片岩、云母片岩、变砂岩及变玄武岩组成的高家坡岩组(2.3~2.2Ga),分别位于马家冲背斜核部两翼(Cui et al.,2021a)。撮科杂岩普遍经历了2.46Ga和1.97~1.95Ga两期区域变质事件(Cui et al.,2020),并被大量1.97~1.84Ga碰撞相关的花岗岩脉和辉绿岩脉所侵入

撮科杂岩记录的地壳增生事件最早发生于ca.3.5Ga,ca.3.1Ga同步发生地壳增生和再造,并于ca.2.85Ga再次发生地壳重融,古元古代发生多期强烈的地壳再造事件(崔晓庄等,2020)。这与崆岭杂岩、钟祥杂岩、陡岭杂岩和鱼洞子杂岩所记录的地壳形成与演化截然不同,指示扬子陆块太古代结晶基底可能存在横向上的不均一性。撮科杂岩目前已成为深入解析扬子陆块早期地质演化的重要新窗口,为探讨全球Kenorland-Columbia超大陆聚散演化在扬子陆块的地质记录提供了重要依据。

1.2.2 菜子园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识别与厘定

从四川省会理县菜子园—通安地区前人划分的通安组(耿元生等,2012,2017)中识别出一套蛇绿岩和洋岛-海山岩石组合认为该地区原通安组(或通安群)和东川群并非一套正常沉积的史密斯地层,而是由不同时代、不同规模、不同构造环境的构造岩块和发生强剪切变形的基质共同组成的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将其命名为“菜子园俯冲增生杂岩”(任光明等,2014a,2017)。该杂岩的岩块主要包括变质橄榄岩、辉长岩、玄武岩、大理岩、硅质岩等,局部玄武岩保留枕状构造;基质主要由变粉砂岩、炭质板岩、硅泥质岩、硅质板岩、云母片岩、千枚岩等组成(任光明等,2017)。近年来,又对菜子园俯冲增生杂岩带的物质组成、空间分布范围及构造属性进行了系统厘定识别出至少三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俯冲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密集片理化或糜棱岩化带发育,韧性剪切和顺层塑性流变构造明显,发育大量同斜紧闭褶皱、无根勾状褶皱及透入性面理等,形成倾向北东或北东东的逆冲推覆构造岩片;第二期碰撞期构造变形,表现为挤压收缩变形,在早期塑性变形基础上叠加二次褶皱,发育倾向北西的反“S”形逆冲走滑构造;第三期表现为新生代以来的大型左行走滑加逆冲断裂,发育大量北西-南东向断裂,变形样式以宽缓褶皱及强劈理化带为特征。

在详细的野外填图基础上,结合同位素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识别出菜子园俯冲增生杂岩带中ca.1.8~1.5Ga裂离或基底变质地块、ca.1.45Ga洋中脊、ca.1.50Ga洋岛-海山、1.40~1.37Ma洋内弧、ca.1.35~1.32Ma海沟和弧前-增生楔等俯冲增生杂岩构造亚相端元(尹福光等,2012a,2012b;任光明等,2014a,2014b,2017,2020;庞维华等,2015;宁括步等,2021;Cuietal.,2021b),恢复了菜子园俯冲增生杂岩带洋板块地层系统。菜子园俯冲增生杂岩带的识别与厘定,推动了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构造-地层格架的重建,进一步证实全球Columbia超大陆裂解—Rodinia超大陆汇聚演化过程在扬子陆块西缘的地质响应,对重新认识前寒武纪地质演化与成矿响应的耦合关系均具有重要意义。扬子陆块西缘以菜子园蛇绿混杂岩带为界,北部确定为攀西地块及其活动边缘,南部为滇中地块及其被动大陆边缘;将原“康滇地层分区”分为三个区,北部为攀西地层分区,中部为菜子园-麻塘构造-地层分区,南部为滇中地层分区。

1.3 古生物研究进展与新发现

2.3.1 罗平生物群深化研究

云南罗平生物群于2007年发现,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发现的化石门类不断丰富,迄今已经发现有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包括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7大门类、40属、113种(新属新种36个)化石。罗平生物群是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包括了海生爬行类的鱼龙(Bentonetal.,2013;Liuetal.,2011a,2013)、原龙、鳍龙类(Chengetal.,2014;Liuetal.,2011b,2013,2014;Shangetal.,2011;Bentonetal.,2013)等;鱼类包括了辐鳍鱼亚纲软骨硬鳞鱼次纲的古鳕鱼类、龙鱼类、裂齿鱼类、肋鳞鱼类,辐鳍鱼亚纲新鳍次纲的半椎鱼类和鲱口类,肉鳍鱼亚纲空棘鱼类等(Bentonetal.,2013;Wenetal.,2012,2013);节肢动物以甲壳纲为主,另外还发现有螯肢亚门的鲎类化石和多足亚门的千足虫类化石(Huangetal.,2013,2018)。软体动物门的菊石、双壳、腹足、箭石等;腕足动物门的舌形贝类;棘皮动物门的海胆、海星、海百合和海参;还包括牙形类、有孔虫类、植物化石(松柏类)和遗迹化石(Zhangetal.,2014)。有许多化石类别如鲎化石、等足目、千足虫、龙虾等系在我国首次发现。研究揭示了罗平生物群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多样性最为丰富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复苏,是中三叠世生物大辐射的典型代表(ChenandBenton,2012;Chengetal.,2013;Huetal.,2013)。

1.3.2 新发现贵州望谟生物群

2017年,在南盘江盆地北缘贵州望谟县首次发现早三叠世海生爬行类化石将其命名为“望谟生物群”,化石类型包括海生爬行类、鱼类、菊石、箭石、腹足、双壳、腕足、牙形、遗迹化石等,初步确定化石包括6门14纲20多个属种。上覆凝灰岩中锆石U-Pb测年揭示出时代早于247Ma,牙形石厘定其时代为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该发现否定了华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从扬子东部起源的假说,而是东西部同时发展(周长勇,2017)。对研究早三叠世海洋生态复苏、海生爬行动物类群起源、早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填补了南盘江盆地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研究空白,丰富了南盘江盆地内从早三叠世到晚三叠世的化石序列。

南盘江盆地及北缘迄今已发现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望谟生物群、中三叠世安尼期中期罗平生物群/盘县动物群、拉丁期末期兴义动物群、到晚三叠世关岭生物群,从而构成全球连续性最好的三叠纪古生物演化序列,已成为研究三叠纪古生物演化最为理想的地区,有望推动形成南盘江盆地国际三叠纪古生物研究基地。

2 矿产勘查进展与成矿理论创新

西南地区地处全球特提斯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交汇地区,成矿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区。2011—2020年,矿产勘查成果显著,其中,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圈定的找矿靶区约1000处矿产勘查(普查、详查、勘探)共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466处,其中,重庆市73处、四川省146处、贵州省487处、云南省640、西藏自治区120处。

2.1 重大找矿成果及成矿理论创新

近十年,西南地区的铜、锰、铝、金、锂、钒、钛、钨、铬、稀土、石墨(晶质)、磷、铍等战略性矿产和铅锌、硅石、锶、钡等优势特色矿产勘查取得突破和重大成果,提高了我国有关矿产的资源保障程度,提出一系列新的成矿理论认识。现对重要进展和成果按矿种概述如下:

2.1.1 铜矿

铜矿勘查取得重大成果,以西藏和滇西北香格里拉格咱地区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勘查成果最为显著,发现和评价了一批大型、超大型铜矿产地,累计新增铜资源量数千万吨,较大程度提高了我国铜矿资源保障程度。西藏多龙铜矿集区新发现和评价了改则县波龙、多不杂、多不杂西、铁格隆南等大型及以上铜矿产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世界级铜矿基地。西藏米拉山地区评价了驱龙铜矿、甲玛铜多金属矿、邦铺铜钼多金属矿等3个超大型矿床;其中,甲玛铜多金属矿成为我国最大的矽卡岩型-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提出了甲玛斑岩-矽卡岩-角岩铜矿-脉状金矿“四位一体”矿床模型(唐菊兴等,2013)和“推-滑覆构造系”控矿(钟康惠等,2012)的创新认识。深入分析总结了西藏斑岩型铜金矿床与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成矿专属条件与标志(王崴平等,2010)。滇西北香格里拉格咱地区铜矿勘查评价了1处超大型矿床(普朗铜矿)、3个大型矿床(红山铜矿、铜厂沟铜钼矿、雪鸡坪铜矿)、7个中型矿床。经多年持续深入的研究,确定了香格里拉格咱地区印支期斑岩型铜矿带填补了我国印支期斑岩型铜矿带的空白(李志鹏等,2020);圈定了格咱—洛吉地区燕山期斑岩型钼矿带,提出了该钼矿带叠加于印支期斑岩型铜矿带之上的认识(李文昌等,2011)。

2.1.2 锰矿

贵州松桃地区锰矿找矿实现历史性突破。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通过对松桃地区锰矿的持续深入研究,提出该区锰矿受南华古裂谷中的武陵次级裂谷、石阡-松桃-古丈地堑盆地控制建立了“锰矿裂谷盆地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和“深部隐伏矿找矿预测模型”。在这些新的成矿理论和成矿预测指导下,在松桃地区发现并评价了4处超大型隐伏型锰矿床(西溪堡、道坨、普觉、桃子坪)和1处特大型富锰矿床(高地)(袁良军等,2018)、7处中型矿床,新增锰矿石资源量逾7亿吨(周琦等,2016)。松桃地区一批超大型锰矿床的发现和评价,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锰矿勘查开发基地,改变了我国锰矿资源格局和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以往主要发现于南半球的格局。此外,贵州遵义锰矿整装勘查区新发现矿产地大型1处、中型4处。

重庆城口地区锰矿为产于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二段的海相沉积型锰矿(“高燕式”锰矿),通过整装勘查,突破解决了构造控矿的关键问题,认识到整个区域的基本构造格架是逆冲叠瓦式构造,矿体受成矿后期构造的破坏形成多个独立的矿体在倾向上呈叠瓦式排列,并受走滑运动的影响,矿体在走向上呈波状弯曲(宁墨奂等,2018),在此控矿构造理论认识的指导下高燕、大渡溪、修齐3个矿区锰矿勘查取得了突破,3个矿区新增锰矿石资源量分别达大型矿床规模。此外,重庆秀山小茶园锰矿床(产于南华系下统大塘坡组地层中的“大塘坡式”锰矿床),近年深部找矿新增锰矿石资源量达到大型矿床规模,结束了在重庆“大塘坡式”锰矿床以往无大型矿床发现的历史。

3.1.3 铝土矿

贵州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新发现矿产地21处,其中,超大型2处、大型7处、中型10处,使务正道地区成为继黔中之后又一重要的铝工业基地。丰富并发展了务正道地区铝土矿成矿理论,提出准同生期和后期含矿岩系的暴露、淋滤是铝土矿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杜远生等,2014),硅酸盐古风化壳之上滨海潟湖相的古地理环境是关键的成矿部位(李沛刚等,2013),建立了铝土矿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金中国,2013)。黔中凯里—黄平—清镇—织金地区铝土矿勘查也取得重要成果,新发现矿产地33处(大型及以上3处、中型14处);提高了黔中铝工业基地的资源保障。重庆南川—武隆—黔江地区的铝土矿勘查发现黔江水田坝大型铝土矿床;南川区九井、大佛岩等矿区普查也取得新进展,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0处(大型1处、中型2处)。云南滇东南发现评价了文山丘北大铁大型铝土矿床。此外,乌蒙山区矿产地质调查发现了十多处铝土矿矿点,具有进一步勘查潜力。

2.1.4 金矿

云南勘查评价了鹤庆北衙金多金属超大型矿床、镇沅县上寨和祥云县马厂箐大型金矿床。其中,北衙金多金属矿勘查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新增的资源量金达超大型矿床规模,铜、铅锌、铁矿石、银资源量均达大型矿床规模。总结了北衙金多金属矿区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金多金属矿成矿规律,建立了北衙组碳酸盐岩+多期断裂构造系统+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位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和中华等,2013;周云满等,2018)。

贵州贞丰—普安地区金矿整装勘查,新发现金矿产地大型及以上2处、中型3处。构建了贵州卡林型金矿多层次构造滑脱成矿系统(刘建中等,2020);划分了黔西南金矿床成矿系列、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陶平等,2019);总结了构造地球化学弱信息提取技术(李松涛等,2021)。

2.1.5 锂矿

川西地区(康定-道孚-雅江、马尔康-金川)锂矿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发现大型及以上矿产地6处、中型矿产地5处,康定市甲基卡、马尔康县党坝、可尔因、斯则木足、金川县李家沟、雅江县木绒、措拉、德扯弄巴等锂辉石矿区新增一批锂(Li2O)资源量。川西地区硬岩型锂矿(锂辉石矿)资源储量居国内第一且品位高,易采选(王登红等,2019),进一步夯实川西地区锂矿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川西以锂为主的稀有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与晚三叠世侵入岩有关的伟晶岩型矿床总结了甲基卡式锂矿的成矿理论,建立了地质综合研究-遥感解译配合第四系转石填图-重磁测量优选靶区-电法定位-化探定性-钻探验证的第四系覆盖区立体勘查模型和成矿模型(付小方等,2017;刘善宝等,2020)。西藏盐湖勘查新增一批锂(LiCl)资源量,为盐湖资源产业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在贵州、云南等地的石炭系、二叠系碳酸盐岩中发现“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床”,富锂黏土是下伏碳酸盐岩地层经过长期的风化—沉积作用形成,在科研示范区的调查估算了潜在矿产资源锂(Li2O),并认为此种类型锂矿在我国或有广阔的资源前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2.1.6 钒钛磁铁矿

在四川攀西攀枝花、红格、白马、太和等钒钛磁铁矿矿区勘查,新发现钒钛磁铁矿大型及以上矿产地4处、中型矿产地13处、小型矿产地5处,矿床类型主要为岩浆分异型。新增钒钛磁铁矿石资源量数十亿吨及一批钛、钒资源量(伴生为主),为国家级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增强了资源保障。

2.1.7 钨矿

云南麻栗坡县沟秧河、洒西、草果山、高棬槽、马关县保良街等矿区(段)的钨矿勘查,新增一批钨(WO3)资源量。其中,沟秧河矿区提交的钨资源量达超大型矿床规模沟秧河、洒西等白钨矿为产于下元古界猛硐岩群南秧田岩组的层控矿床,矿床成因类型被认为是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成因的层状矽卡岩型矿床(石洪召等,2011)、岩浆热液交代成因(蔡倩茹等,2018)、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成因(王彩艳等,2020)。云南文山官房白钨矿床经勘查评价达大型矿床规模,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张亚辉等,2011)。在西藏矿产地质调查发现山南努日东钨铜钼矿、革吉县角西钨矿等大型矿产地,有关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矿床。

2.1.8 铬铁矿

在西藏罗布莎、香卡山铬铁矿区,通过老矿山找矿项目和企业自主勘查,新增一批铬铁矿矿石资源量。罗布莎铬铁矿探明单层矿体厚度达到48.88米的铬铁矿体,为罗布莎岩体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厚度矿体(中国矿业编辑部,2015)。

2.1.9 稀土矿

四川冕宁牦牛坪稀土矿和德昌大陆乡稀土矿勘查新增一批稀土资源量,大陆乡稀土矿的成矿模式为深源-浅成-岩浆成矿(朱伟,2019)。云南发现和评价了建水普雄大型铌稀土矿矿床,矿床成因为产于碱性岩体的风化壳型矿床(王敏等,2020)。在滇西腾冲花岗岩带和临沧花岗岩带稀土找矿取得重要发现,新发现稀土矿产地15处(大型7处、中型7处、小型1处),矿床类型为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张彬等,2018;曾凯等,2019),滇西地区有望成为新的国家级稀土资源勘查开发基地在贵州威宁地区发现沉积型稀土矿,提交新现矿产地3处(李子沟、鱼布沟、毛家坪),稀土矿产于二叠系宣威组底部,稀土含矿岩系广泛分布、连续性好,稀土矿为下伏峨眉山玄武岩风化剥蚀沉积产物(田恩源等,2021)。

2.1.10 晶质石墨矿

扬子陆块西缘攀西地区勘查评价了一批晶质石墨矿,包括四川省盐边县高家村田坪、米易县白马镇茅坪、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三大湾、南江县赖宜梁、云南省牟定县戌街等大中型石墨矿产地。茅坪、三大湾等石墨矿床的成因类型为区域变质与热接触变质形成的沉积变质型矿床(龙波等,2019;万平益等,2020)。扬子陆块西缘晶质石墨矿具有很好的勘查开发潜力。此外,在藏东左贡县发现和评价了青果石墨矿

2.1.11 铅锌矿

铅锌矿是西南地区优势明显的矿种,云南、西藏、四川、贵州的铅锌矿产勘查共新增铅锌资源量数千万吨。云南勘查评价了镇康县芦子园超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保山市隆阳区西邑大型铅锌矿床、沧源县金腊大型铅锌矿床、云南省马关县万龙山矿区大型锌锡矿床;建立了镇康芦子园与隐伏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型铅锌铁多金属矿(吕昶良等,2013;邓明国等,2018);提出保山西邑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海底喷气沉积型(SEDEX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并建立了地层+构造+硅钙面+蚀变分带组合“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程家龙等,2020);提出马关县万龙山矿区锌锡矿成矿作用主要与燕山晚期的岩浆热液有关,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锌锡多金属矿床(郭耀文等,2018)。贵州省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区发现厚度大、品位高的隐伏铅锌矿体,为贵州首个发现的超大型铅锌矿床。西藏山南扎西康铅锌矿、昌都县哇了格铅矿、甲玛铜多金属矿区新增铅锌资源量均达大型矿床规模。

2.1.12 磷矿

川滇黔地区是我国磷矿最重要的分布区,磷矿勘查取得重大成果。共新增磷矿石资源量数十亿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磷矿的资源储备。其中,贵州开阳磷矿以东磷矿、瓮安县白岩背斜磷矿、织金地区磷矿勘查新发现矿产地大型及以上16处、中型7处。四川雷波县小沟磷矿、西谷溪磷矿勘探新增磷矿石资源量均达大型以上规模。研究建立了生物化学初始成磷—波浪簸选—淋滤三阶段磷矿成矿模式(张亚冠等,2019)。云南镇雄羊场新发现超大型隐伏磷矿,单矿体厚度达30米以上,为我国迄今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磷矿体,预测磷矿资源潜力巨大,镇雄羊场磷矿有望打造成为我国又一个“昆阳式”大型磷矿资源接续基地

2.1.13 锶矿

重庆市大足区兴隆锶矿延伸普查发现并评价兴隆特大型锶矿床,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锶矿床(重庆市地勘局205地质队,2013)。兴隆锶矿床的含矿岩系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二段,矿床成因类型为沉积-改造型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是通过对重庆市玉峡式锶矿床保存条件研究,提出锶矿床保存情况与地下水分带密切相关的创新性认识指导下,大胆跳出锶矿找矿 传统模式,终于在溶蚀带下发现保存较好的厚大优质锶矿体,实现了找矿突破。

2.1.14 钡矿

在重庆城口县钡矿(毒重石)找矿新发现老鸹寨、巴山、左岚等3个大型钡矿产地,进一步巩固了城口钡矿资源居亚洲第一的位置。城口地区的钡矿赋存于寒武系下统巴山组地层中,为沉积改造型矿床(吴春梅等,2019)。

2.1.15 硅石矿

在乌蒙山扶贫区实施的优势矿产调查评价中,于滇东北彝良—大关地区发现并评价5处优质硅石矿(石英砂岩矿)(云南彝良县蜂子沟、潘家寨、钟鸣、大关县青杠、天星),共估算潜在矿产资源硅石达15.55亿吨,各矿产地均达1亿吨以上,均达超大型矿床规模。矿床成因类型为滨海相机械沉积型,含矿地层为中泥盆统缩头山组,矿石为细粒石英砂岩。经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已有多家硅生产企业入驻开展硅石资源开发,助推形成滇东北地区硅产业开发基地,有效支撑服务脱贫攻坚。

2.1.16 铍矿

近年来在西藏喜马拉雅成矿带东段错那县错那洞穹隆构造区,发现和评价了日纳铷铍钨锡矿、昌明铍矿、错那洞铍锡矿、祥林铍锡矿等大型矿产地,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和岩浆热液脉型。错那洞穹隆矽卡岩型铍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被认为与中新世约ca.14Ma高分异的白云母花岗岩岩浆作用有关(梁维等,2020)。调查成果显示,喜马拉雅带铍等稀有金属找矿的潜力巨大,是我国继华南和新疆阿尔泰等大型稀有金属成矿省后,我国又一个新的稀有金属成矿带(李光明等,2017;梁维等,2020)。

2.2 成矿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促进找矿突破

如上所述,近十年对西南地区铜、锰、铝、金、锂、钨、铅锌、磷、锶等矿产的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随着地质找矿从浅表向深部推进,成矿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是推动深部隐伏矿产找矿突破的关键。对贵州松桃、重庆城口地区锰矿产区岩相古地理、古构造对锰矿形成的控制、以及成矿后构造对锰矿体改造作用认识的深化,在总结形成“裂谷盆地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和“深部找矿预测方法技术体系”的指导下,实现了锰矿找矿的历史性突破。贵州开阳磷矿东西两翼深部磷矿勘查突破和云南镇雄羊场超大型隐伏磷矿的发现,也是在对岩相古地理深入研究和优选出AMT技术参数组合的指引下实现的。贵州赫章猪拱塘铅锌矿、重庆城口钡矿、重庆大足兴隆锶矿等的勘查突破都是在深化成矿理论认识、突破传统找矿思路后取得的岩相古地理的深入精细研究对沉积型或沉积-改造型矿产的成矿预测显得非常重要。总而言之,加强成矿理论创新、物探等技术方法创新应用、科学有效的成矿预测、实施工程验证是实现找矿突破的必由之路。

3 油气勘查进展与理论创新

十年来,西南地区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极大深化了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油气成藏和分布规律的理论认识。系统地总结了四川盆地及邻区油气(含页岩气)富集模式;部署和实施了一批页岩气地质调查井和参数井实现多个油气新区、新类型、新层系、新理论、成藏新模式的突破或重要发现;圈定了系列油气靶区,拓展了油气勘查空间。四川盆地天然气(含页岩气等非常规气)探明地质储量快速增长,累计新增探明地质储量数万亿立方米,新增一大批页岩气田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油气成藏理论和页岩气勘查开发新技术和新装备,为油气勘查重大突破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3.1 深化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和成藏规律认识

3.1.1 梳理总结了西南地区主要油气盆地

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西南地区不同尺度的油气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油气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含油气盆地有:上扬子早古生代海相盆地(主要是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等);上扬子晚古生代海相盆地(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等)和上扬子中生代海相盆地(嘉陵江组);中生代陆相盆地(四川盆地、扬子西缘楚雄盆地、南坪-思茅盆地,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煤层气盆地(下二叠统梁山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宣威组、三叠系须家河组和白果湾组);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措勤盆地、比如盆地、昌都盆地等。

3.1.2 梳理总结了含油气盆地的油气系统

在总结含油气盆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总结出各盆地常规油气的含油气系统(烃源岩、储集系统、圈闭)和页岩气的重要显示层系

(1)重要油气盆地常规油气的烃源岩

上扬子海相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泥页岩、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碳酸盐岩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吴家坪组泥页岩等5套区域性烃源岩;以及上二叠统大隆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和上三叠统马鞍塘组—小塘子组等3套局部烃源岩。四川盆地(中生代陆相盆地)发育三叠系须家河组三段和须家河组五段2套烃源岩西藏羌塘盆地发现3套最有利烃源岩: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泥页岩,中侏罗统布曲组泥灰岩、泥岩,中侏罗统色哇组页岩。

(2)重要油气盆地常规油气的储集系统

四川盆地及周缘主要有三种储层:碳酸盐岩储层、致密砂岩储层和火山岩储层(马永生等,2010)。碳酸盐岩储层以白云岩为主,次为石灰岩,优质储层主要受礁滩相和白云石化作用控制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受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溶蚀作用控制,裂缝在气田高产中占极其重要地位火山岩储层以龙泉山两侧及川西地区发育的火山角砾凝灰岩、熔结火山角砾岩为主(文龙等,2019)。油气勘探过程中,预测并找到规模发育的优质储层,便有可能发现大型天然气田。

羌塘盆地自下而上发育三套储层。下部储层为中泥盆统—下三叠统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储层;中部储层为上三叠统前陆盆地沉积肖茶卡群碎屑及碳酸盐岩;上部储层为侏罗系陆架盆地沉积,两个沉积旋回碎屑岩与灰岩交互出现。羌塘盆地油气储层总厚度一般都在10000米以上,储层条件很好

(3)常规油气的重要圈闭

四川盆地发育多种类型的圈闭,已发现的大型气田主要以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为主,圈闭类型和大小决定着气藏类型及储量规模(魏国齐等,2019;李书兵等,2019)。四川盆地发现的普光气田和元坝深层、超深层海相大型气田就是典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川中安岳气田受古隆起控制,属于构造-岩性气藏;龙门山山前构造带的川西气田为构造型圈闭

中上扬子地区晚中生代大规模的滑脱构造造成多层次滑脱冲断,形成了雪峰山西侧地区的“隔档式”和“隔槽式”变形带,并使海相油气藏重新运移和聚集。雪峰山西侧主要存在四种构造圈闭:滑脱冲断圈闭、滑脱褶皱圈闭、断坡遮挡圈闭和滑脱层圈闭(王宗秀等,2012;谢渊等,2012)。

羌塘盆地二维地震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高信噪比地震资料,识别出28个地腹圈闭构造,通过参数井-地震联合反演标定,建立了羌塘盆地首个可靠的地球物理解译标杆。

(4)页岩气的重要显示层系

西南地区页岩气调查发现多层系存在较好的页岩气显示,主要有震旦系陡山沱组、大塘坡组、寒武系筇竹寺组、乌训组、变马冲组、九门冲组、牛蹄塘组、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石牛栏组、中泥盆统火烘组、下石炭统旧司组、打屋坝组、二叠系龙潭组、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等地层。除了下石炭统旧司组、打屋坝组主要分布于贵州南盘江盆地外,其余层系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均有分布。目前,页岩气主要勘探层系为筇竹寺组、五峰组—龙马溪组、旧司组、龙潭组

页岩气显示的层位与常规油气烃源岩的许多层位相同,页岩气层本身就是烃源岩,如果有合适的构造形成天然气迁移通道,在合适的储层可形成天然气田,页岩气层也可以成为较好的储存圈闭构造

3.1.3 圈定油气(含非常规气)多个勘查有利区

通过调查研究,圈定了四川盆地不同层位的多个油气(含非常规气)的勘查有利区,明确了油气勘探方向震旦系—寒武系油气勘查有利区有绵竹—长宁裂陷两侧台缘带、高石梯—磨溪古隆起斜坡部位、绵竹—长宁裂陷内部孤立丘滩体、万源—达州裂陷周缘灯影组二段台缘带、川东高陡构造区;石炭系油气勘查有利区为川东高陡构造之间的向斜区;栖霞组—茅口组油气勘查有利区为川西和川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勘查有利区为开江—梁平裂陷两侧台缘带的坡西地区和川西北地区、鄂西—城口裂陷西侧台缘礁滩;须家河组油气勘查有利区为前陆斜坡带和前陆凹陷带。沿绵阳—长宁拉张槽油气富集带、川西火山机构群发育区、川西北栖霞组台地边缘滩相发育带,川西坳陷斜坡区雷口坡组四段3亚段和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三段深盆气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魏国齐等,2019;李书兵等,2019)。

圈定了贵州东部大塘坡组一段黑色页岩分布区;黔西北—黔中—黔南(黔西南)石炭系打屋坝组分布区;黔北遵义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石牛栏组分布区;黔南(黔西南)中泥盆统火烘组分布区贵州威宁石炭系旧司组分布区;黔西南二叠系领薅组分布区;雪峰山隆起西南缘与黔南坳陷接触带寒武系乌训组、变马冲组、九门冲组、牛蹄塘组、震旦系陡山沱组分布区等黑色页岩分布区

在四川盆地及邻区下古生界龙马溪组共优选出22个有利区,主要分布于川中高陡构造带(8个)、川南低缓背斜构造带(2个)、川西南古隆起构造带(3个)、滇东北冲断带(3个)、黔西北宽缓褶皱带(5个)、扬子边缘丽江—盐源冲褶带(1个)。牛蹄塘组优选出4个有利区带,主要为威远背斜及外围、广元—镇巴推覆带前缘、城口—巫溪推覆带前缘及威信曲信向斜带。

3.2 油气地质调查新发现一批油气新区、新层位、新类型、成藏新模式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油气(主要是页岩气)调查选区,在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等地油气调查新区和矿权空白区部署实施了一批页岩气(及煤层气)调查井和参数井,获得多地多层系页岩气突破和重要发现拓展了油气勘查空间。位于黔北正安的安页1井,石牛栏组获得日产超过10万立方米的稳定天然气产量;并首次在我国发现高产海相致密天然气藏发现中志留统石牛栏组、上奥陶统宝塔组、下二叠统栖霞组油气新层位,实现油气新区、新类型、新层系、新理论、成藏新模式等“五新”突破,提交的勘查区块经进一步的勘探有望形成工业气田(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2016)。滇东北大关的云大页1井直井段压裂试气获得日产5280立方米的工业气流;滇西北宁浪的宁地1井首次在康滇古陆以西钻获稳定天然气流,发现中泥盆统碳山坪组、大槽子组油气新层系;川南沐川的沐地2井实现了常规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三气”重要发现,碳酸盐岩储层酸压裂试气获日产16800立方米的工业气流;川东华蓥山的华地1井首次在川东高陡构造带实现页岩气重要发现;黔东南丹寨的丹地1井获得重要油气显示,发现震旦系陡山沱组、寒武系乌训组、变马冲组、九门冲组、牛蹄塘组等页岩气新层系;黔西北威宁的威地1井发现下石炭统旧司组页岩气新层系;黔西南紫云的紫页1井发现石炭系打屋坝组、二叠系领薅组油气新层系;西藏羌塘盆地的羌科1井,发现侏罗系布曲组、雀莫错组油气新层系及13层气测异常显示。这些新区页岩气的重要发现,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查部署及储量突破提供了方向和区块;获得了系列页岩气评价参数,建立了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及标准;总结了四川盆地及邻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模式建立了复杂构造条件下碳酸盐岩对页岩气勘探控制模式

3.3 油气勘查理论创新指导四川盆地天然气(含页岩气)勘查重大突破

近十年,在西南地区加大了油气地质调查和研究,对油气成藏取得一系列创新认识,中石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油气企业在四川盆地的天然气(含页岩气等非常规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涪陵页岩气田的示范引领下先后发现安岳、威远、威荣、长宁、泸州、南川、永川、昭通等一批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田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快速增长,新增天然气地质储量数万亿立方米,提高了我国天然气的保障水平。

(1)中石化探索并提出了南方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理论,指导发现并探明中国首个特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

中石化探索并提出了复杂构造区海相页岩气“二元富集规律”理论,即:深水陆棚优质泥页岩发育是页岩气“成烃控储的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是页岩气“成藏控产”的关键(郭旭升,2014),建立了焦石坝页岩气藏“阶梯运移、背斜汇聚、断-滑控缝、箱状成藏”的高产富集模式(郭彤楼和张汉荣,2014);认为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发育程度、保存条件、天然裂缝的发育和泥页岩的可压裂性等是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在此新理论指导下,发现并探明中国首个特大型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郭旭升等,2021;蔡勋育等,2021b)。

(2)中石油建立了从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新认识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三古”控藏理论认识,有效指导了安岳特大气田发现。

中石油在“十二五”提出海相碳酸盐岩“四古控藏”即古裂陷、古丘滩体、古圈闭、古隆起时空有效配置控制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气田的形成与富集(邹才能等,2014;魏国齐等,2015),到“十三五”创新深化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古裂陷、古侵蚀面、古隆起”三古控藏理论认识(赵文智等,2017;周进高等,2018;马新华等,2019a),新理论有效指导发现安岳万亿立方米级特大型气田,寒武系龙王庙组和震旦系灯影组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1.15万亿立方米(何海清等,2021),推动天然气勘探由古隆起高部位向低部位、由构造气藏向岩性地层气藏、由单一气层向多气层的三大转变(杜金虎等,2016;冯建辉等,2016;何海清等,2021)。

(3)建立了深层页岩气富集模式,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针对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藏的地质特点,研究建立了深层页岩气两类“超压富气”模式,即以东溪东斜坡为代表的盆内高陡背斜/向斜“超压富气”模式和以丁山构造深层为代表的盆缘低缓断鼻/斜坡“超压富气”模式,指导了深层页岩气勘探的重大突破,探明了国内首个深层页岩气田——威荣页岩气田(蔡勋育等,2021a)。并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昭通新增大批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川南地区形成了我国首个万亿立方米级页岩气大气区。此外,针对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3500~4000m)也开展了理论技术攻关和勘探部署,在泸州等地区有18口井获高产气流,其中泸203井获百万立方米以上高产气流,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了多地重大突破。

(4)中石油创建深层火山岩油气藏“三元”控藏新模式,永探1井实现二叠系火山岩气藏的勘探重大突破。

中石油创建深层火山岩油气藏“三元”控藏新模式:德阳—安岳裂陷寒武系巨大的生气潜力提供了资源基础(烃源);厚层喷溢相火山碎屑岩提供了优质储集条件(储层);上二叠统泥岩、下三叠统厚层膏盐岩(盖层)是天然气规模成藏的重要保障。在四川简阳市的二叠系火山岩部署实施的风险探井永探1井,在二叠系火山岩测试获气22.5万立方米/天的高产气流,首次在四川盆地发现了喷溢相火山碎屑岩气藏,实现了火山岩气藏勘探的重大突破发现盆地孔隙型火山岩储层新领域,估算资源量超万亿立方米,具备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马新华等,2019b),为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新区、新领域、新层系

(5)安页1井总结形成油气调查新理论和新成藏模式。

安页1井实现页岩气的突破,创新提出了深水陆棚相页岩、稳定的构造保存、地层超压“三位一体”的页岩气富集高产理论,实现了由传统的盆地找油气向造山带找油气、由正向构造找油气向负向构造找油气思路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建立了“断层封堵向斜成藏、常规与非常规油气同生共存”的油气成藏新模式,对南方复杂地质构造区油气勘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2016)。

(6)创新形成了页岩气勘查开发技术体系,提升了中国页岩气开发装备技术水平。

创新形成了页岩气藏综合评价、水平井优快钻井、长水平井分段压裂试气、试采开发配套、绿色开发配套等具有涪陵海相页岩气特色的五大技术体系(石文睿等,2015)。自主研制了步进式、轮轨式、导轨式等可移运和高效作业的“井工厂”钻机,大功率3000hp压裂机组、连续油管作业车、高效钻具组合、可钻式桥塞及配套井下工具,实现了3500米以浅工程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大幅提升了国产石油机械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水平(蔡勋育等,2021a)。

原文来源:《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22年第4期P507-52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