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伊和中东故事 2

 易经即二进制 2023-04-02 发布于重庆
我最近特别感兴趣中东的事情,把这一部分聊的深入一点,我就一定回来写《大清》啊。

第二部分,列王的纷争

当世界进入到第七个百年的时候,任何一个在欧亚大陆讨生活的人,都无可避免的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伊斯兰”和“哈里发”。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上帝”还是“凯撒”。
当年的耶稣也碰到这个问题,法利赛人想要坑耶稣,就问他:
“请你告诉我,纳税给凯撒可不可以?”

图片


这是个典型的送命题,你说“可以”,那意思就是基督教支持罗马总督,百姓觉得你丫不厚道;你说“不可以”,就更简单了,这不是挑头抗税要造反吗?军团士兵们,给我把他拿下。
耶稣的回答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然后没过多久,他就被害死了。显然,耶稣所在的那个世界里,上帝和凯撒分的可没那么细,王侯将相们的态度一般是:
“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我全都要。”
在那个年头,对于到底归“凯撒”还是归“上帝”,更好的回答藏在《天国王朝》里。
当伊贝尔问萨拉丁对耶路撒冷到底对你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这位伊斯兰世界的伟大统治者两手一摊,说:

“Nothing!”

走开几步之后,他突然转身大笑道:

“Everything!”

Nothing, everything,这才是那个年代最现实的回答。

图片


1. 
命中注定
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宗教这事儿,如果没有政权的扶持,几乎不可能发展成为主导宗教。虽然故事中永远都是因为神的伟大和奇迹,但现实的运作也必不可少。
拿基督教举例,虽然信徒有着“舍身饲虎”的觉悟,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一定是诸神之战的最终胜利者,毕竟当年罗马帝国境内,也是高手林立,竞争激烈。
比如上一篇提到的,罗马军团普遍相信的密特拉教,就跟着跟随着士兵的步伐四处迁移,教众从苏格兰、美索不达米亚,一路到北非、西班牙。顺便说一句,《天国王朝》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拍过一个连续剧:《异星灾变》,里面的设定就是密特拉教统一了地球宗教。

图片


雷导真不愧是全好莱坞最懂宗教和历史的人。
而结合了祆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大杂烩宗教摩尼教,更是一路从罗马传到福建,到现在你还可以在泉州的看到他的圣象,可以说是生命力顽强了。
基督教会一度对他们非常忌惮,还从他们身上学(抄)习(袭)了不少神秘仪式之类的传播小技巧,可以说一直都是互有胜负。
最终,决定性的力量来自于康斯坦丁皇帝的加持。
据说,公元312年,大帝在罗马内战的关键战役之前,在天空看到了“你必以此而胜”的预言。他因此而把神圣的十字架标志涂在了军团士兵们的盾牌上,不是现在的那种,而是拉布兰十字架(Labarum),就是大家偶尔会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个。

图片


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大帝在米尔维安大桥战役中大获全胜,竞争对手马克森提乌斯淹死,康斯坦丁由此皈依基督,并在一年后颁布《米兰敕令》,从此终止了对基督徒的迫害。
再过70年,狄奥西多一世的《萨洛尼卡敕令》颁布,尼西亚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成功开启了政教合一的崭新时代。
全新的统治方式给众多的人民一个共同的信仰,维护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反过来也把上帝的声音传播到了整个地中海世界。
所以说:

宗教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

看懂了这一点,我就能扯远点,帮助各位理解全真教丘处机同学的发家史了。
大家看多了《射雕英雄传》,总有一种他老人家心怀大宋、勇于抗金,处处为民请命的感觉。现实世界里,他的主要身份是北方某道教分支的头目,最重要的KPI是传教。
作为一个活了70几岁的人家,人家早就明白了升职加薪主要靠跟对老板的硬道理,具体表现就是:
对南宋爱理不理,破落户有啥好见的,反正长春真人一辈子没去见过南宋领导人,至于什么“勿忘靖康之耻”之类的,完全不存在的。
对大金倒是一团火热,1188年见了金世宗三次,还主持过万春节,这是个庆祝皇帝诞辰的节日,差不多就是帮老板办过生日派对的意思,可以说非常亲密了。
不过后来就开始保持距离了,1216年,金宣宗下旨召见,丘处机以皇帝有“不仁之恶”给拒了。为啥呢?因为另有所爱了。
毕竟1211年,蒙金野狐岭一仗,大金30万精锐全军覆没,“气数已尽”四个字算是写在脸上了;1219年,成吉思汗派使者邀请老神仙一见,邀请函12月到山东,道长1月份就带着十几个徒弟出发了。
73岁的老人,从山东一路赶到北京,发现大汗已经去打中亚花剌子模了;于是出居庸关,至漠北,然后一路向西,好不容易到了撒马尔罕(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结果发现又扑了个空;老神仙不离不弃,再折向往南,一直翻过兴都库什雪山,终于在加兹尼附近赶上了成吉思汗。

图片


行程整整两年四个月,距离比西天取经还长,大家感受一下这股浓浓的感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成吉思汗没有“不仁之恶”的原因。
当然,回报也是巨大的,成吉思汗亲切接见了宗教界人士,双方进行了友好的交流,道家“修身养性”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大汗的高度认可,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尽早完成“长生不老”的攻关工作。
这一年的陪伴,换回全真教成为官方认定的道家正宗,获得了免赋税等特权,从此力压佛教,一举成为元朝境内头号教派,以至于当时很多佛寺被推平直接改成了道观
什么叫格局?在南宋一帮官场混子在还在想着怎么从蒙古人身上薅羊毛的时候,老人家已经看出来成吉思汗要一统天下了,这就叫格局。
真实的世界,真是要比《射雕英雄传》残酷太多。全真七子?能比蒙古的铁蹄还“真”吗?
Nothing
扯远了,回到中东的主线,神奇的中东,其实也不神奇,把全真教换成“伊斯兰”,把成吉思汗换成“哈里发”,故事也差不多。在“弯刀”的加持下,“新月”才能沿着地中海沿岸,一路从埃及到摩洛哥,再跨过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
不愧是宗教传播靠政权的好例子。
不过,我扯了这么多,意思并不是说诸神就是一辈子给列王们打工的,事实上,虽然诸神的战斗最后是靠着列王决出了胜负。
可一旦决出胜负,欧亚大陆的列王们就纷纷发现,自己才是那个打工皇帝,因为不管你列王信不信,反正民众相信,而这种相信,需要你:

2.
以神的名义

1099年,当十字军把耶路撒冷团团围住的时候,远在欧洲的乌尔班二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骄傲,毕竟罗马陷落之后,欧洲第一次齐心协力,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那就是 —— 以神的名义。

图片

现在大家对这事儿没啥感觉了,毕竟一转眼,欧盟已经成立30年,虽然永远吵吵闹闹,但毕竟还是成功协调了不少事儿。但倒退1000年,那地方跟一个大型斗兽场没啥区别。
封建制度下的欧洲分裂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公国,文盲大领主领着文盲小领主,然后再领着文盲骑士,带着文盲侍从,互相打了个不亦乐乎。考虑到他们的地盘通常都不大,所以打了个半天又往往分不出个胜负,遭殃的就成了可怜的农民、妇女和儿童。
像现在的法国勃艮第,就是产葡萄酒的那个地方,“贼来如梳,兵来如篦”,上帝的羔羊像蝼蚁般死去。教会忍不可忍,发起了:“上帝的和平(Peace and Truce of God )”运动。立下类似“教堂里不能杀人,不能杀儿童”之类的规定。
而运动的最高潮,就是“十字军东征”,你们不是喜欢打仗吗?往东方去打啊,那里有圣地、有财富、还有无上的荣誉。在乌尔班二世的号召下,内斗成一团的无产骑士和寻求财富的贵族,摒弃争端,团结在神的名义之下,一路向东来到应许之地,在1099年攻下了圣城耶路撒冷。

图片


当然,这一招也不是只有他们基督徒会耍。
十字军东征的时代,正好也是伊斯兰世界碎了一地的时代。那个孕育了《一千零一夜》的伟大帝国:阿拔斯,已经极度衰落,各地总督虽然遥奉巴格达的哈里发为老大,但实际上已经成了独立王国。大家稍微回忆一下《三国演义》前几章,就可以想象那种场景。
汉(哈)献(里)帝(发)缩在长安,被太监和权臣当猴耍;各地军阀(主要是突厥人,这个后面讲)招兵马抢地盘,互相斗了个鸡飞狗跳。所以当这伙人看到十字军时,第一反应不是:
“文明的冲突来了,安拉需要我们保护。”
而是:
“这伙雇佣兵看起来不错,是哪个军阀雇来的,我也要去请一批。”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胜利,可以说是“有准备打无准备,一打一个准”。当然,攻下圣城耶路撒冷,血洗清真寺,竖起巨大十字架的时候,大家终于回过神来,原来这玩的是“诸神之战”的后半场啊。
有趣的是,虽然阿拉伯军阀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我也要请一批”的想法仍然根深蒂固,他们和十字军王国的列王们互相勾结,在中东继续内斗不止。之后的一百年里,大家可以经常看到:

穆斯林帮基督徒打穆斯林,
穆斯林帮基督徒打基督徒,
基督徒帮穆斯林打穆斯林
……

等等不同的排列组合。

图片


当然,故事的最后,总会有某一个天选之人,既能意识到“以神之名”的巨大威力,又可以组织世俗的力量。在十字军时代,这个穆斯林英雄就是萨拉丁。作为军人出身的库尔德人,他随着叔叔夺取了雇主法蒂玛王朝在埃及的政权,创立阿尤布王朝,并在红海两侧疯狂扩张,地盘一路从埃及延伸到叙利亚和也门。
面对疾速扩张的帝国,萨拉丁的统治并不稳定,对埃及人本地贵族而言,他是外人;对阿拔斯军阀而言,他是威胁;对法蒂玛王朝什叶派人民而言,他还是个叙尼派,简直没有一个地方是合拍的。
阿尤布王朝早期的政治环境,可以说:
“内有老臣虎视眈眈,
外有军阀不怀好意,
上有老板随时打压,
下有百姓蠢蠢欲动”。
用什么来稳固政权呢?
“天国王朝”
1187年,萨拉丁领导的穆斯林联军打下圣城耶路撒冷,他成为伊斯兰世界的英雄。从他踏进阿克萨清真寺的那一刻起,伊斯兰世界不再有任何人怀疑萨拉丁的合法性,耶路撒冷,将是他阿尤布王朝的基石。

图片


天国王朝是什么,
Nonthing,他只是一个破烂小城,远远比不上巴格达的繁华;
everything,他是泯泯众生的圣城,是人间的天国。

3. 
技巧问题

好了,谈完了凯撒和上帝的辩证关系,我们就可以理解七世纪之后中东世界的一连串事件。
上一篇咱们不是提过逊尼派(战功派)和什叶派(血缘派)的矛盾嘛,穆圣归天,伊斯兰世界进入四大哈里发时代,前三位都是逊尼派的,656年,等了几十年的什叶派首领,“真主的雄狮”,穆圣的堂弟,阿里·塔利卜终于继位第四任哈里发。
他面临着棘手的问题,前任哈里发奥斯曼是被暴徒杀死的,有传言说他才是幕后黑手。千把年前的事情,已经没人搞得清楚事实如何,只知道一点,在对叙尼派的安抚工作上,塔利卜干的不够漂亮。
作为不同派别的新老板上台,一方面没有彻查前任的谋杀,另一方面还取消了大量前朝的任免和政策,这种玩法不出意外的激化了双方的矛盾。656年,战功派以穆圣遗孀阿伊莎为核心,血缘派以塔利卜为核心,双方在伊拉克的巴士拉狠狠打了一仗,史称“骆驼之战”。

图片

战斗以塔利卜获胜而告终,但也带来两个严重问题:第一,统治中心的力量被大大削弱;第二,安拉门徒的宗教矛盾被抬到了台前。
上帝分裂了,凯撒自然要插手。
很快,叙利亚的总督穆阿维叶搞起了独立。
作为地方总督,穆阿维叶拥有几个优势:首先,他占据的叙利亚是经济重镇,毕竟那里有大马士革;其次,作为和拜占庭帝国的战斗北方前线,他手握重兵;最后,失落的叙尼派希望通过他夺回权力。经济、军事、和合法性都齐了,此时不造反,更待何时。
怎么办呢?继续打呗。
公元657年,代表伊斯兰合法政权的塔利卜和代表北方分离势力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在隋芬(现在的叙利亚拉卡省那些地方)打了一仗。无法取胜的塔利卜,很不明智的选择了和谈。

图片

从世俗的角度,这倒是没错;但从宗教的角度,这就犯了大忌。这意味着他把自己的拉低到了和穆阿维叶平等的地步。安拉的代表,居然跟凯撒平起平坐,放弃了哈里发的宗教神圣性,什叶派的伊玛目们暴怒了。
这次和谈基本葬送了中央政权,掌权的什叶派日渐衰弱,而各地总督纷纷叛离中央加入逊尼派的叙利亚政权,穆阿维叶因此创建了伊斯兰世界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倭马亚王朝,中国人把他叫做:白衣大食。
几年后,塔利卜被刺身亡,他儿子哈桑主动退位,归隐麦地那,成了一名学者,什叶派的世俗军事力量从此逐渐消亡。
到了679年,年迈的穆阿维叶摒弃伊斯兰的哈里发选举传统,宣布儿子耶齐德继位,从这一年开始,伊斯兰世界进入了王朝时代,他不再是一个哈里发,而成了世俗的“凯撒”。对此,伊斯兰信徒当然不能忍。
怎么办,凉拌,之前什叶派还有和叙利亚分裂势力一战的能力,但20年过去,他们除了合法性以外,已经基本没有世俗军队。680年,穆阿维叶去世,耶齐德一世登基。
王朝的更迭,是在权力交接时最为脆弱。
这一年,穆阿维叶摒弃选举传统的行为,触怒了很多人,他们开始鼓励塔利卜的小儿子,归隐在麦地那的侯赛因出来恢复伊斯兰世界的神圣传统;而统治尚不稳固的耶齐德一世则决定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680年,是改变伊斯兰信仰的一年。9月,侯赛因启程前往伊拉克,要恢复安拉承诺的人间秩序。队伍只有稀稀拉拉的上百号人。侯赛因无数次得到警告,叶齐德一世将会对他不利,但他仍然决定前往。对他来说:
凯撒虽然手头有剑,但上帝手头有经。
680年10月10日,巴格达南部的卡尔巴拉。这是穆斯林世界决定性的一天。72人的侯赛因队伍遇上4000人的倭马亚王朝军队,全军覆没,先知的血脉在这里血染黄沙,包括刚结婚的儿子,和3个月大的婴儿,凯撒的使者轻松消灭了上帝的仆人。

图片


果真如此吗。
据说,在穆阿维叶弥留之际,他反复叮嘱儿子耶齐德一世:
侯赛因可能造反,他的反叛将微不足道。但你一定要原谅他,善待他。他是先知的血脉。
过了一辈子刀口舔血的日子,这位穆斯林世界的首位凯撒,太了解上帝的力量,可惜他的儿子不懂。从680年那天起,什叶派穆斯林有了安拉为神,有了穆罕穆德为先知,然后他们有了殉道者侯赛因,侯赛因就是什叶派的耶稣,纪念他的阿舒拉节就是穆斯林的耶稣受难日。
先知血脉在这一天殉教,决定了什叶派自此永远不再可能被彻底消灭。
如果大家在伊斯兰历的正月十五去伊朗,就会看到每一个地方都“庆祝”阿舒拉节。他们把卡尔巴拉的战役表现成戏剧,用鞭子抽打自己,用剑划开自己的皮肤;他们在伊玛目的带领下嚎啕大哭、诅咒倭马亚王朝的暴君。

图片


他们会对你说:

每一滴为侯赛因流下的眼泪,都能洗涮掉一百种罪行。

悲情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侯赛因的牺牲鼓励他们为信仰而反抗“凯撒”,他们的名字将会从萨达姆·侯赛因,一路到国王巴列维。
凯撒终于还是不能控制上帝。
大家以后看历史,会重复、重复、再重复的看到同样的故事。
随便说个大家熟悉的,在侯赛因受难400年前,一个20岁的年轻皇帝不忿于自己彻底被架空,跨上战车,带领三百家丁,冲向大将军府。这点兵几乎不值一提,很快屠戮殆尽。
就跟400年后,一群人围着侯赛因,但谁都不敢对圣裔下手一样;皇帝持剑四顾,士兵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候,某个莽汉跳将出来,一矛刺出。皇帝被当胸刺穿,死于马下。
大家应该都猜到我说的是谁了,年轻的皇帝是高贵乡公曹髦,莽汉叫成济,而这次刺杀留下了千古名言: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一矛下去,把司马家钉死在篡位的耻辱柱上,让他们家的名声臭了几百年,可以说是非常不划算了。
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啥呢?让我们往后看1000年。大家可能不记得了,朱元璋起兵时,是以“弥勒转世”的名义造反的。作为团结教众的利器,他遥奉“明王”韩林儿为皇帝。
等到1366年,他打败张士诚统一江南之后,朱大将军派心腹廖永忠(这名字起的好)去滁州接皇帝继位。然后韩林儿就淹死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朱重八就此名正言顺的继承大宝,现在大家还有谁记得韩林儿吗?

图片


一正一反,大家感受一下这水平的差距。
回到主线,从680年开始,伊斯兰世界正式进入了凯撒和上帝相爱相杀的时代。
侯赛因一死,他自然成为精神的图腾,凯撒们可不会放过这种好机会。侯赛因殉教不到百年,746年,阿布·阿拔斯联合什叶派穆斯林,在伊朗起兵。
从波斯故国开始造反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还记得诸神之战我提到的吗?作为琐罗亚斯德教的故土,波斯人虽然信仰了伊斯兰,都是始终还是看不太起阿拉伯人,按照他们的说法:

当阿拉伯人在旷野中吃着蟋蟀,命悬一线之时;

马什哈德(伊朗第二大城市)的狗正在悠闲的啜饮冰凉的清水。
可以说是把地图炮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当年的倭马亚王朝实施的是民族统治原则,伊斯兰帝国边陲的波斯人,属于阿拉伯统治集团的打压对象。
国仇家恨和宗教加持,虔诚的教徒围绕在什叶派黑旗之下,一举打垮了倭马亚王朝,屠了倭马亚全家,建立了阿拔斯王朝,我们称呼他为:黑衣大食。
出乎什叶派意料的是,新凯撒阿拔斯发现上帝的力量不好管,什叶派伊玛目的宗教权力太大,而他的子民中逊尼派更多。于是果断的过河拆桥,利用叙尼派势力打压什叶派,成功巩固自己的皇权。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叙尼派的名称正式确定。
不甘心失败的什叶派聚集到阿拔斯帝国边陲,非洲的摩洛哥。乘着阿拔斯王朝衰弱的时候,他们找了个先知后裔赛伊德为哈里发,攻下埃及,建立了一个北非什叶派王朝,叫做法蒂玛王朝,中国人叫做“绿衣大食”。
更热闹的是,倭马亚王朝的人也没死光,他们残留的一个王子一路狂奔,从伊拉克巴格达跑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就是现在的西班牙,搞了个科尔瓦多王朝,继承了“白衣大食”的血脉。
就此,伊斯兰世界就变成了:倭马亚王朝残存在伊比利亚半岛,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占据了地中海粮仓埃及,而衰弱的阿拔斯王朝混成了汉献帝,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苟延残喘。

图片


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叙尼派、什叶派,他们的互动基本确定了伊斯兰世界的内斗方式:
国王和国王内斗,叙尼派和什叶派内斗,各种排列组合连番上阵。
凯撒们拉着某一宗教派的大旗获得王权;王权太强又挤压了宗教;宗教找出个新的世俗代言人继续冲击王权;王权又靠着这股力量割据,随时准备成为新的凯撒……
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就在这种拉扯中,伊斯兰世界走进入了世界的第一个千禧年。新的玩家出现,这个时代,蛮族崛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