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清史丨为什么对于“雨花台之战”的总结,李秀成认为是缺衣少食?

 人文之光 2023-04-02 发布于辽宁

清朝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太平天国的军事骨干、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虏。在李秀成被俘期间,李秀成留下了自供状。李秀成的供词为后世研究太平天国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不过,在李秀成的自供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让很多人感到质疑:那就是李秀成认为:雨花台之战之所以自己失败,是因为太平军缺衣少食的缘故。但是根据其他史料佐证,当时李秀成部的太平军在军粮补给这块并没有任何问题。

那么,为什么李秀成会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缺衣少食?

1、颓败的太平天国

打从天京之变以后,太平天国的运势可谓急转直下:东王和北王的势力遭到了清洗,虽然看起来洪秀全铲除了所谓的权臣,但是另一方面也导致大量太平天国的骨干遭到杀戮,这就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太平天国的综合实力。毕竟不论是东王的精锐还算是北王的干将,都起码属于抗清力量。此外,石达开出走也带走了大量的太平天国的精锐。

虽然之后洪秀全启用了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将领来继续从事抗清事业,但是此时的太平天国,几乎很难恢复之前的巅峰状态。同时,洪秀全对陈玉成、李秀成的猜忌,也在很大程度上分化瓦解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雨花台之战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2、雨花台之战

清朝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湘军先头部队驻扎在天京城外雨花台一带,准备进攻天京。面对湘军兵临城下,洪秀全惊慌不已,于是洪秀全派人前往苏州,要求李秀成率领军队回救天京。

洪秀全先后发布三道诏书给李秀成。之所以这么急,主要是李秀成的态度存在问题:李秀成不愿意带领自己部下的军队离开苏州:毕竟当时李秀成在和淮军交战。但是面对天王的催促,李秀成只好带着三十万军队抵达天京附近,和曾国荃的三万湘军对峙。

三十万太平军对战三万湘军,看起来不论怎么打,胜算都在太平军这边。而且一方面,苏南地区的粮食可以不断运输到雨花台的太平军这里,另一方面,天京城内还有不少存粮。也就是说:不论是军力还是粮食,按理说优势都在太平军这边。

但是结局让人尴尬:李秀成的三十万大军非但没能战胜曾国荃,反倒遭到了毁灭性打击——雨花台之战,李秀成部下的主力几乎被湘军全歼,太平天国的历史,也开始了倒计时。

3、内幕

李秀成虽然才干不比石达开,但最起码也该和曾国荃旗鼓相当。为什么三十万太平军却不足以压制曾国荃的三万湘军?

其实个人觉得,问题可以从三方面说起。

第一,太平天国后期,尤其是天京之变冲击下,太平天国内部出现了割据趋势:比如李秀成将苏州视为自己的地盘。在李秀成眼里,苏州比天京重要。洪秀全勒令李秀成救援天京的时候,淮军在攻打苏州。这让李秀成对天京的保卫并不上心——作为高级指挥者,如此的精神状态,太平军安能不败?

第二,当时李秀成的三十万大军其实很多都是七拼八凑而来,多数都毫无战斗经验,战斗力远不能和湘军相比。这导致湘军不论是战斗技能还是战斗经验,都比李秀成当时的军队强。

第三,指挥系统问题。洪秀全为了防止陈玉成、李秀成做大,给二人各自的部将都册封了王爵。这也导致了李秀成对自己的部下指挥出现无法畅通的状态。这种指挥效率低下,也让太平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所以综合这些来看,不论是太平军的决策者、指挥系统还是战士都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一切都决定了雨花台战役的结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