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罗的海四国(2)----拉脱维亚

 上官子木 2023-04-02 发布于北京

 上官子木     文/图

  拉脱维亚也同立陶宛一样属于东北欧国家,其地理位置是:西临波罗的海,东接俄罗斯,北邻爱沙尼亚,南邻立陶宛。拉脱维亚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与立陶宛差不多,只是略少之,所以,拉脱维亚是比立陶宛还要再小一点的国家。

     拉脱维亚也曾经是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于1991年脱离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独立以后,成为议会共和制国家,同时彻底摒弃了前苏联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模式,逐渐建立起西欧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2003年9月20日经全国性的公投,拉脱维亚人投票决定加入欧盟,其会员国身份自2004年5月1日起生效。自2004年3月29日拉脱维亚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员国,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14年1月1日,拉脱维亚正式成为欧元区第18个成员国。

     有一种传闻,说在拉脱维亚,即使是美女也愁嫁。这是因为据拉脱维亚中央统计局2013年发表的统计资料显示,拉脱维亚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全国人口的54%。拉脱维亚中央统计局认为,造成这种人口状况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许多男人的死亡;其二是拉脱维亚男人寿命较低。这第一个原因听着很正常,而第二个原因则显得耐人寻味。
     根据世界人口统计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女性多于男性,但有62个国家是女性人口少于男性,这一现象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更为突出。女性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女性仅占该国总人口的33.6%,而欧洲国家中则是梵蒂冈的女性比例最低,为38.4%。

    里加是拉脱维亚的首都,我们在里加的地接导游叫依丽莎,她是拉脱维亚当地人。这美女看上去目标特别大,因为她不仅身高近1米9,而且非常壮实。依丽莎的体型当导游真合适,老远就能看到她,跟着她显然不容易跟丢了。依丽莎来过中国,曾经在北京语言大学进修过一年的中文,但她的汉语发音还是不太好,主要是四声掌握不好。尽管依丽莎很卖力气地讲解,但我经常听不懂她在说啥。当然,想想人家姑娘能说中国话已经很不容易了,只能怪咱们中文太难学。

     我注意到,拉脱维亚人似乎纹身很普及,不仅看到地接导游依丽莎的胳膊上有纹身,也看到不少行人臂上有纹身。

     我们在拉脱维亚也是两天,两晚。头一天的行程是游览里加的老城,而里加的老城不仅是个旅游景点,也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老城里有很多商店,还有一个挺大的集贸市场。不过,各个店铺卖的商品都差不多,好在我逛街的最大爱好是拍街景而不是买东西。

     有一面墙上布满了拉脱维亚全国各行政区的徽章,我数了一下,一共有77个。排在最上面顶端位置的就是里加的徽章,位居龙头老大的地位。

     里加市区有一条阿尔波特街,比普通的街道要别致,因为这里遍布着新艺术风格的漂亮建筑,由此而被称之为新艺术街。据报道,里加拥有800座新艺术时期建筑,享有“新艺术建筑之都”的美誉,而里加的新艺术建筑更多地集中在阿尔伯特街。浮雕是这些新艺术建筑外墙的主要装饰,浮雕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古希腊神话人物的头像以及神话中的神像,也有鸟兽、花卉等多种图案设计,这些非常繁复且非常精致的浮雕使建筑看上去特别具有豪华感。

     新艺术运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法国,后逐渐在欧洲和美国发展,涉及了十多个国家,从建筑、家具、产品、首饰、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画一直到雕塑和绘画艺术都受到影响,延续长达十余年,是艺术设计史上一次影响面相当大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追求的是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的魅力。因而,新艺术风格的突出特征就是“曲线风格”。与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高迪的建筑作品相比,里加的建筑在外形上没那么怪异,此外,建筑外墙曲线风格也没那么突出。可以说,里加的新艺术建筑的怪异并不体现在建筑构形上而是体现在浮雕上,这些浮雕与古典的建筑风格相比更具有审美的多样化。仔细观察里加的建筑,能看出有不少浮雕的内容并不唯美,而是呈现出怪异的特色。

     里加的漂亮建筑随处可见,不仅在阿尔波特街,也遍布在托姆斯基广场和市政厅广场,这些富有美感的建筑使里加这座城市充满着艺术气息。

     我们在拉脱维亚第二天的行程是游览锡古尔达小镇,锡古尔达离里加很近,只有1个小时车程。来之前就听说锡古尔达号称“拉脱维亚的瑞士”,不过我没看出哪里像瑞士。当然,人家这样号称的意思也许是说这里像瑞士一样美,也的确是,锡古尔达确实可以说像瑞士一样风景如画,不仅如此,锡古尔达还保留着很多中世纪城堡。

     这天我们一共看了三个城堡,包括入内参观十三世纪的Turaida城堡。用我们今人的眼光,这些当年王公贵族住的古堡相当简陋,也看不出一点奢华。然而,这可是当地人的历史珍宝。欧美人都特别注重保留古迹,不仅认为年头越久的建筑就越有观赏价值,而且也为拥有这些历史古迹而感到自豪。对于我们游人来说,古堡的美属于饱含历史的沧桑美,而古堡周围的园林则是赏心悦目的自然美。

     在拉脱维亚有两顿西餐值得一提,其一是在锡古尔达的一家乡间餐馆吃的午餐,值得赞叹的不仅是餐厅内的装潢很有民族风味,而且餐馆四周是一派田园风光,餐馆大门前还有3 个帅小伙在演奏管乐。所以,我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还耳闻美乐,眼观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其二是在里加的一家自助餐厅吃的晚餐,这家餐厅不仅是四周的园林景致非常秀美,相当养眼,而且餐厅里的就餐规则也与我以往吃过的自助餐不太一样,这意味着整个就餐过程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新鲜。

     以前吃的自助餐无论在北美还是在西欧都与国内一样,即所有人都是以统一价位付账,之后就可以进入餐厅随意吃了。然而在里加吃的这顿自助餐,付款的金额是可以有多种选择,也就是说,可以选择不同的价位。我们这顿晚餐作为团餐是由旅行社安排的,全团的人都是拿着14.7欧元的餐卷,进入餐厅后虽然也是随便选食物,但选完之后要到柜台结账,超过14.7欧元的部分要自己掏钱。所以,我们一边选择食物,还需要自己算账。我选完了食物最后结账是14.6欧,收银员问我:是再拿点还是结账?我的回答是结账。团里别的人看钱数还没达到14.7都是再去拿点,而我选择结账一是因为懒得麻烦,二是因为吃不惯西餐,可选择的食物很有限。实际上,我看大家最后都没能吃完自己所拿的全部食物。

     最初我对旅行社有关这顿饭的安排颇有不满,觉得太麻烦也太费心,因为要搞清每种西餐食物的价位已经不容易,还要搞清那些看上去很陌生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内容就更不容易。但经历了就餐的全过程之后,我意识到旅行社这样安排也是用心良苦,使我们有机会体验一下当地人的生活。餐厅里用餐的除了我们这几个中国游客以外,其余都是当地人。我注意到,当地人一家好几口人吃这么一顿也就20欧左右,这么一比,我们每人14.7欧就显得很奢侈了。

    在里加还吃过两顿中餐,都是在一家叫“老上海”的中餐馆,菜的味道真不错,比立陶宛中餐馆的水平高一些,可惜的是连着两顿上的菜居然一模一样。

     在拉脱维亚的两晚都是住在里加,如果要问我对里加有什么不好的印象,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酒店房间太小,毫不夸张地说是小到行李箱都没地方放,乃至小到转身都困难的程度。从统计数据来看,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比起立陶宛的首都维尔钮斯面积略小,而人口却多出20多万,所以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旅店的房间小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对拉脱维亚印象比较深的,一是里加的漂亮建筑,二是锡古尔达一带的乡间风光。前者属于人文景观,后者属于自然景观。总之,拉脱维亚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却是一个充满艺术感与美感的国家。

 

里加的新艺术风格建筑





里加老城街景




托姆斯基广场


市政厅广场


国家歌剧院

里加市区街景

里加园林风光

锡古尔达街景

TURAIDA城堡


锡古尔达园林风光





拉脱维亚田园风光

注:此文图首发上官子木新浪客2015-08-14 20:51: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