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破不说破,莫言他人过——曾国藩处世哲学

 nysd2012 2023-04-02 发布于北京

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

尔心都不动,祇想见中堂。

公元1851年初,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自广西北上,先后进入湖南、湖北,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便攻克江宁。不久,太平天国领袖、天王洪秀全宣布将江宁改名天京,在此建都,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自此正式建立。

面对已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帝一筹莫展。尽管他早已下令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对付太平军,可是这些腐朽的朝廷军队久疏战阵,屡战屡败。无奈之下,咸丰帝只得另辟蹊径,鼓励各地自行兴办团练,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公元1853年,曾国藩于湖南招募湘勇,后发展为湘军。经过数年征战,湘军逐渐成长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中坚力量,曾国藩也因军功获封。公元1860年六月,曾国藩被封为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江南军务。次年十二月,曾国藩加太子太保衔,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作者注)军务,四省巡抚(清朝各省行政最高长官,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作者注)、提督(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作者注)以下悉数归其节制。

曾国藩向来惜才重士,戎马倥偬之余,不忘延揽人才。他主政一方以来,幕僚众多,除开一干人员专司军旅、吏治等庶务外,另有两派人士,一为道学派,一为名士派。道学派多为宋学(又称道学、新儒学——作者注)宿儒,时有“三圣七贤”之名,他们虽在幕府中领取薪俸,但并无事权,曾国藩但得片刻闲暇,常与他们纵论经世治学之道;而名士派中最得曾国藩青眼者,非李鸿裔莫属。

李鸿裔,字眉生,精书法,工诗文,才高学赡。公元1851年,时年二十岁的李鸿裔考中举人,后投于曾国藩幕下。曾国藩对李鸿裔极为赏识,待其如子侄一般,常与其讲说时政,就连自己处理政务军务、存放机要公文的密室,也允许李鸿裔自由出入。

一日,曾国藩又与李鸿裔在密室中讲论军机要务,恰逢有客来访,曾国藩前往正厅待客,留下李鸿裔一人独坐。李鸿裔闲来无事,翻看桌上案牍,见到一篇《不动心赋》,文中写道:“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顶戴,清朝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朝冠帽饰。一二品官员以红色玻璃为朝冠顶珠,三四品官员以蓝色玻璃为朝冠顶珠。此处以红蓝大顶代指高官厚禄——作者注)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曰不动。”作者正是那“三圣七贤”中的一人。

李鸿裔年少倜傥,素日不拘小节,又为曾国藩看重,对这些并无真才实学、只知欺世盗名的所谓“圣贤”向来不齿。这篇《不动心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虚伪,更是令他十分鄙夷。为了表达自己的嘲讽之意,他提笔在页眉处写下一首打油诗:“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祇想见中堂。”题罢,掷笔离去。

曾国藩返回密室后,读过此诗,心知必是李鸿裔所写,不由摇头叹息,令人寻其来见。见李鸿裔对此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曾国藩正色开言,称自己对这些腐儒的沽名钓誉之行一清二楚,但他们正是靠这虚名敛资度日,衣食无忧。倘若将其真面目揭穿,虽得心中一时畅快,却是断其财路,与其结下深仇,日后甚至可能引来杀身灭族之祸。自己一番苦口婆心,还望李鸿裔能够领会。

听过这番训诫后,李鸿裔醍醐灌顶,心中悚然,自此收敛言行,不敢轻言他人是非。数载后,李鸿裔入仕,初任粮道,因镇压捻军起义军有功,补为道台,后又擢升为江苏按察使,赏加布政使衔。晚年辞官归隐,居于苏州,居所号为“苏邻小筑”,内设“万卷堂”,藏书万余卷,平日或与名士交游,或临魏碑、作诗文,或治金石自娱,和乐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