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菌性肝脓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进展

 银缕一瞬 2023-04-03 发布于山东


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liver abscess,PLA)是由细菌、真菌感染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约占肝脓肿发病率的80%。PLA易患因素包括胆道疾病、肝脏疾病和糖尿病等。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增加,影像及介入穿刺技术等诊治方法的进步,PLA在流行病学、病原体分布、临床特征以及诊疗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肝脓肿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提高,外科手术率及死亡率降低,在全球范围内其死亡率为1%~31%。本文结合近年PLA的文献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的临床数据,分析其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进展。

细菌性肝脓肿诊治的难点

细菌性肝脓肿诊治急诊专家共识2022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肝脓肿治疗策略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
社区获得性化脓性肝脓肿的单中心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看图识病:肝脓肿穿刺液为红褐色?(amebic liver abscess?)
病例学习:高热、腹痛男青年,两次复发的肝脓肿?
教学查房:咳嗽、发热,再腹痛,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流程图

一、流行病学

PLA在全球各地均存在,因不同地区人口平均寿命、卫生保健状况等因素,PLA的发病率略有差异。中国大陆地区PLA年发病率为(1.1~3.6)/10万,部分亚洲国家年发病率达到(12~18)/10万,欧美国家为(1.0~4.1)/10万,美国的总发病率为3.6/10万。近年来PL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4—2005年,美国PLA发病率年均增长率为4.1%,中国台湾PLA的年发病率也从2000年的10.83/10万逐渐增加到2011年的15.45/10万。

性别分布上,男性发病率为3.3/10万,高于女性的1.3/10万,Serraino等报告了2000—2016年,欧洲地区109例PLA患者,其中56.9%(62/109)为男性,患者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65.4岁。

年龄分布上,PLA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群,发病人群多为50~60岁。35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青年及儿童也有发病。Alkomos等研究显示,PLA患者113例,其中60%为男性,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4±20)岁和(58±19)岁,2012—2013年和2016—2017年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在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收治404例PLA病例,男性占59.7%(241/404);年龄(59.6±1.8)岁,范围为17~89岁,其中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占29.7%(120/404)。

二、感染来源及危险因素

PLA感染来源主要有4个途径,包括:门静脉途径、胆道途径、肝动脉途径和直接肝脏途径,部分患者感染来源不清,称为隐源性感染。开放性肝脏外伤性破裂,或者由邻近器官破溃直接侵入,细菌可直接进入肝脏引起肝脓肿,这类原因占比不高,却容易导致临床误诊。PLA病因最初主要由急性阑尾炎、外伤等腹腔内感染引起,目前胆道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PLA约占40%,但隐源性肝脓肿高达55%。Serraino等研究表明,PLA的4种病因中,糖尿病病因占7.3%,血源性病因占12%,隐源性脓肿病因占25.7%,胆道疾病病因占55%。胆道疾病病因构成包括:良性的胆囊炎、胆管炎、胆道结石、疤痕胆道狭窄和肝囊肿,恶性疾病包括胆管癌、胰腺癌、肝细胞癌、肝转移和胆囊癌等。

PLA的易患因素包括糖尿病、潜在的肝胆或胰腺疾病和胃肠道恶性肿瘤。PLA可能是高达15%隐匿的腹腔内恶性肿瘤的初始表现。中国台湾Kao等在1996—2008年随访了无癌症病史的PLA患者,发现47.6%(598/1 257)的患者患有糖尿病,经随访,186例被诊断为癌症,包括56例肝癌,22例胆道癌和40例结直肠癌,他们认为PLA可能是癌症,特别是肝胆癌和结肠癌发病的先兆,在这类患者中,应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以发现隐匿性癌症。

三、病原体分布

引起PLA的病原体包括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克雷伯菌约54%,埃希菌属约29%)、变性杆菌属及假单胞菌属;革兰阳性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及肠球菌属等。大肠埃希菌及链球菌是欧美地区PLA的主要致病菌,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PLA最主要病原菌为克雷伯菌(如肺炎克雷伯菌)。中国PLA病原体克雷伯菌占42%~70%,在糖尿病患者中多见。

美国Alkomos等研究显示,在96例PLA患者中进行了脓汁培养,其中27例为多微生物生长,占28%(27/96);大肠埃希菌阳性者占16%(15/96),肺炎克雷伯菌阳性者占7%(7/96)。意大利Serraino等发现,在62例经皮穿刺肝脓肿患者中,25例肝脓肿培养阳性(阳性率40.3%)。最常见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26.5%),其次是链球菌(13.2%)和厌氧菌(13.2%),其他包括肠球菌(11.3%)和葡萄球菌(7.5%)。印度Kumar等发现,肺炎克雷伯菌是最常见的需氧菌株,其次是阴沟肠杆菌、沙门菌气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需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和厌氧菌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156例血或脓液细菌培养阳性的PLA患者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占78.2%(122/156),大肠埃希菌感染占9.6%(15/156),屎肠球菌感染占4.5%(7/156),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占3.8%(6/156)。

四、临床表现

PLA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发热、寒战和腹痛,但具有典型三联征表现的患者仅占约30%,25%的患者伴有恶心和呕吐、厌食、体重减轻等;腹部体征包括右上腹疼痛、肝区叩痛、肌紧张、甚至有反跳痛等。约半数的肝脓肿患者可出现肝肿大、右上腹压痛或黄疸。
部分PLA患者起病时仅表现为发热,因此在因发热首诊的患者中,在进行充分问诊、体格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评估后仍不能明确感染病灶时,应考虑肝脓肿的可能性,特别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PLA患者腹部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易造成漏诊、误诊,无典型腹痛的患者不能排除肝脓肿可能。

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原因包括:脓肿早期较小或脓肿位置较深未累及肝包膜、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延缓病情进展、高龄患者应激反应及腹痛等不适感觉减弱、细菌毒力较弱、被腹部其他疾病掩盖等。

Serraino等研究显示,PLA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占73%,随后分别为右侧上腹部疼痛(63.3%),呕吐恶心(28.4%),乏力(26.6%),体重减轻(17.4%)和黄疸(12.8%)。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的404例PLA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97.5%,394/404)、畏寒寒战(80.9%,327/404)、乏力(63.4%,256/404)、食欲不振(50.2%,203/404)、肝区叩痛(48.0%,194/404)、恶心呕吐(34.4%,139/404)和黄疸(7.7%,31/404)。

五、诊断

PLA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血常规、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炎症指标,血液及脓汁细菌培养,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影像检查是确定肝脓肿的主要手段,血常规、CRP和PCT等炎症指标有助于指向细菌感染及反映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细菌培养有助于确定病原菌种类及指导抗菌药物选择。

超声、CT或MRI检查是PLA发现和诊断的主要手段,超声因方便易得、经济、可重复性强,引导穿刺引流等常作为一线检测手段,CT及MRI可更早诊断肝脓肿。典型PLA超声特点为囊壁厚、内缘多不光滑、可呈虫蛀样内壁、边界不清,其脓腔内可见浮动的点状回声;CT通常表现为圆形、卵圆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区,增强可出现典型的'日晕征'或'环月征'。MRI在T1加权像上呈现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现高信号。

PLA患者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送检血液或脓汁细菌培养可提高阳性率,有利于病原学诊断及指导抗菌药物治疗,高通量测序可协助精确诊断病原微生物。Chemaly等报告3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中47.4%(18/38)有近期腹部手术(包括移植手术),47.4%(18/38)有胆道或肝脏疾病,31.6%(12/38)有腹腔肿瘤(包括胆管癌、胰脏癌、大肠腺癌、胃腺癌、腹内纤维瘤),其50.0%(19/38)的PLA患者血培养阳性。然而,上海仁济医院报道了105例肝脓肿患者,从症状出现到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2.9±10.5)d,血培养阳性率仅为1.9%,脓液培养阳性率为37.9%。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疾病来源、不同诊断时间的PLA人群,血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较大,脓汁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菌学诊断证据的可靠性。

宏基因组测序(mNGS)技术可以快速、精确地检出致病微生物。对于血或脓液培养阴性的PLA患者,临床医生可利用mNGS技术对PLA进行早期诊断,并准确实施抗感染治疗。

PLA还可出现白细胞计数、CRP、PCT及其他炎症因子等炎症指标的升高及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严重者可出现肌钙蛋白升高、凝血指标异常、血肌酐升高、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及血小板下降等指标异常。Du等研究显示,脓肿大小与白细胞增加、白蛋白减少、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相关。因此白细胞计数、生化指标、炎症指标检查有助于感染的诊断及严重性的评判。

六、治疗

PLA患者治疗主要包括以抗菌药物应用为基础的内科综合治疗、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3种方法。在进行病灶局部治疗前需完善全身状况的评估并给予支持治疗。病情评估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营养风险评估、脏器功能评估等。对于伴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等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应予以积极保护脏器功能,如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人工肝治疗,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在明确诱因后酌情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正在行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应及时评估调整原治疗方案,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药物等;伴休克患者应充分补液扩容,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1.内科治疗

PLA的抗菌药物治疗为基础的内科治疗,既可用于3 cm以下的小脓肿或早期肝脓肿尚未完全液化的患者单独治疗,也可作为肝脓肿穿刺引流和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除一般的全身营养支持和输注血浆或蛋白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首选三代头孢+甲硝唑,或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甲硝唑。单纯抗菌药物治疗建议4~6周。对初始引流充分的患者建议2~4周静脉应用抗菌药物,而引流不完全的患者建议4~6周静脉应用。抗菌药物疗程为7~10 d,初始应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得以改善或感染好转,推荐降阶梯治疗。伴脓毒症休克/MODS的PLA患者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可选择碳青霉烯类或广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或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方案。

2.穿刺引流

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肝脓肿穿刺置管引流是PLA治疗的重要方法,优势在于方便、安全有效、创伤小、患者接受度高,其适应证包括:液化成熟的肝脓肿,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持续高热的肝脓肿。直径>3 cm的脓肿首选置管引流,有研究表明,脓肿直径>5 cm的患者中,置管引流治疗成功率为100%,而采用细针抽吸治疗成功率为50%。He等对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上海两家医疗中心治疗的直径在3~6 cm的PLA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44.7%(42/94)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无超声引导穿刺引流相关并发症,其中血培养阴性的21例患者有13例(31.7%)脓汁培养阳性,证实超声引导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治疗脓肿直径为3~6 cm的PLA不仅是一种安全、有效和有前途的治疗方法,还能进一步提高病原学诊断率。

3.手术治疗

目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PLA较少,主要在脓肿有高度破溃风险,或已经破溃形成腹膜炎、胸膜炎,合并其他胆道疾病时才需手术治疗。另外经规范的药物及经皮穿刺引流7 d病情无明显改善者,脓肿内容物黏稠致引流不畅,多房性及多发性PLA时考虑手术治疗。

七、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PLA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地区的病原菌种类存在一定差异,抗菌药物治疗应根据细菌流行情况及药敏结果选择药物,抗菌药物及脓肿穿刺引流已成为主要治疗方法,外科手术仅在部分特殊病例使用,及早诊断及正确治疗可以降低PLA的病死率。

引用: 闫巍, 李智伟. 细菌性肝脓肿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诊治进展 [J] .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3, 50(1) : 14-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