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语if为甲骨文“其唯”之简略

 张戈1963 2023-04-03 发布于四川

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其”词条对“其”的解释([]中的内容为本人的解释):

      三、副詞   表示疑問語氣。
      這種出現在假設複句的偏句里。由于這種特定的語言環境的作用,它在表示疑問的同時,臨時具有表示假設的作用,可譯爲要是如果      這種即發展爲後代文獻里表示假設的連詞(見何樂士等著《古代漢語虚詞通釋》字條)[与此平行发展成英语if:古英语gif、古弗里斯兰语gef,古撒克逊语和古诺斯语ef,古高德语ibu]。連詞的用例如下: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左傅 · 僖公九年》、其如是,執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
     (一)直接出現在謂語動詞之前。這種前可無其他成分,也可以出現施事主語 、受事主語、時間名詞語、時間名詞語+施事主語、施事主語+語氣副詞、語氣副詞+
時間名詞語、語氣副詞+時間名詞語+名詞主語、時間名詞語+名詞主語+語氣副詞等成分。
       1.其侑羌十人,王受祐。十人又五,王受祐。(合 26916  此例的出現在句首。第一辭貞問:如果以侑的方式使用十個羌俘,大王就會得到保佑嗎?第二辭貞問:如果使用士五個人,大王就會受到保佑嗎?[“其”亦可解释为“要是”]
       2.王其侑于小乙羌五人,王受祐。(合 26922)此例的出現在名詞施事主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大王要是以侑的方式使用五個羌俘給小乙,就會受到保佑嗎?
       3.口口卜,賓貞:我其征,捷*。(合 3061 )此例的出現在代詞施事主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我們要是去征伐,就會取勝嗎?
       4.羌方甶其用,王受祐。(合28093   此例里的出現在受事主語之後。甶,指人頭。這條卜辭貞問:如果使用羌方人的首級,大王就會得到佑助嗎?[“其”亦可解释为“要是”]
       5.丁卯卜,爭貞:翌辛未其敦邛方,受有祐。(合 6337 )    此例的出現在時間名詞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辛未那天如果進攻邛方,那么會受到很多保佑嗎?[“其”亦可解释为“要是”]
       6戊王其田于律*,擒大狐。(合 28319    此例的出現在時間名詞語+施事主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戊日大王如果到律*地去田獵,就會擒獲很大的狐狸嗎?[“其”亦可解释为“要是”]
       7.甲子卜,[犭大]貞:王異其田,亡災。(含 30757)    此例的出現在名詞主語+語氣副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大王如果去田獵,那么不會有災禍嗎?[“其”亦可解释为“要是”]
       8.辛卯卜:惠今日其夕侑歲兄辛,王受祐。(屯 2996)     此例的出現在語氣副詞+時間名詞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如果在今天對兄辛進行夕祭、侑
祭和歲祭,大王就會受到保佑嗎?[“其”应解释为“要”:是今日要夕侑歲兄辛,王受祐?]
       9.惠壬王其射,亡災,擒。(合37395   此例的出現在語氣副詞+時間名詞語+名詞主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如果在壬日這天大王去射獵,那么不會有災禍而會有擒獲嗎?[“其”应解释为“要”:是壬日王要射獵,无災,擒?]
      10. 辛丑卜,彭貞:翌日壬王異其田口,湄日亡災。(合29395)    此例的出現在時間名詞語+名詞主語+語氣副詞之後。這條卜辭貞問:明天即壬寅這日大王要是到口地去田獵,那么一整天都不會有災禍嗎?
       (二)在這種和謂語動詞之間也可以出現一些句法成分。這些成分如與格詞語、受事詞語、語氣副詞+與格主語、介賓短語、時間名詞語、方位名詞語、副詞狀語等。這種常出現於句首,也可以出現在名詞主語、時間名詞語、受事主語+施事主語之後。
       1.甲辰卜:新鬯王其公登*,王受祐。(屯1088    此例的和謂語動詞之間出現與格詞語,前出現受事詞語+施事詞語。這條卜辭貞問:大王如果把新鮮的鬯酒進獻給先公,就會受到保佑嗎?[“其”亦可解释为“要是”。整个句子应解作“王其新鬯登*,王受祐?]
       2.已卯其黄牛,正,王受有祐。(合 36350  此例第一小句中的謂語動詞省去了,出現在受事詞語前,前出現時間名詞語。這條卜辭貞問:乙卯那天如果使用黄牛,那么就會嗎?大王就會受到保佑嗎?[“其”亦可解释为“要是”]
       3.其唯[女司]*,正。(合38729   此例的出現在語氣副詞+與格詞語前。此辭貞問:要是[女司]神舉行托*祭,就會嗎?
       4.其于小乙公侑,王受祐。(合 27354)    此例的和謂語動詞之間出現介賓短語。這條卜辭貞問:如果對小乙和先公進行侑祭,大王就會受到保佑嗎?
       5.王其藝入,不遘雨。(合 30113)    此例里的出現在時間名詞語前。這條卜辭貞問:大王如果在掌燈時進人,就不會遇到雨嗎?   此例里的前出現名詷主語
       6.其西逐有鹿,〔亡〕災,擒。(合 28356)   此例的和謂諾動詞之閒出現方位名詞。這條卜辭貞問:如果在西面追逐鹿,那么就不會有災禍而會擒獲嗎?
       7.其皆取二山,有大雨。(合 30453   此例的和謂語動詞之間出現副詞狀語。這條卜辭貞問:如果對两位山神都進行取祭,就會有大爾嗎?
            七、副詞 表示測度語氣。
      出現在假設複句的偏句里,由於這種特定的語言環境的作用,使它在表示测度的同時,臨時具有表示假設的作用,可譯爲如果”“要是。這種也發展爲後世文獻里的表示假設的連詞
    )出現在一重複句里。
       1.王占*日:丙戌其雨,不吉。(合559反)  大王占測說:丙戌那天如果下雨,恐怕不會吉利。[“其”应解作“要”:丙戌要下雨,不吉。]
       2.王占*日:其唯庚娩,嘉。(合454)   大王占測說:要是在庚日分娩,或許會嘉美。[“其”应解作“要”、“唯”应解作“是”:要是庚娩,嘉。]
    (二)出現在兩重複句里。
       1. 王占*日:其唯丁娩,嘉;其唯庚娩,弘吉。(合 14002  大王占測說:如果在丁日分娩,大概就會好;假使在庚日分娩,或許會很吉利。[“其”应解作“要”、“唯”应解作“是”:要是丁娩,嘉;要是庚娩,大吉。]
       2.王占*日:吉,我受黍年。丁其雨,吉;其唯乙雨,吉。(合 9934正)
大王占測說:吉利,我們的黍子可能會有好收成。丁日要是下雨,或許會吉利;如果在乙日下雨大概世會吉利。[“吉”是王占卜所得到的结果,对我们而言那是王推测出来的,对古人而言是天意、是上天的安排。“其”应解作“要”、“唯”应解作“是”:丁要下雨,吉;要是乙下雨,吉。]
     (三)出現在三重複句里。
       1.王占*日:口其唯丙,不吉;其唯甲戌,亦不吉;其唯甲申,吉。(合 40386  大王占測說:要是在丙日(有某種現象),恐怕就不會吉利,如果在甲戌有,可能也不會吉利;假設在甲申那天有,大概就會吉利。[“其”应解作“要”、“唯”应解作“是”:口要是丙,不吉;要是甲戌,亦不吉;要是甲申,吉。]
     

其(群之)gɯ(渠之)、(见之)gɯ(居之),中古汉语giikii;甲骨文殷语其可拟作*gil(l)*bil(l)*bil(l)不仅可以音转为*gil(l),而且从来源上讲很可能出自隹*brull或蜜*mal)。《说文解字》:箕,簸也。从竹[廿×]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从箕。[廿×],古文箕省。,亦古文箕。,亦古文箕。,籒文箕。,籒文箕。居之切。《说文解字注》:()所㠯簸者也。所㠯者三字今補。全書中所㠯字爲淺人𠛹者多矣。小雅曰: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廣韵引世本曰:箕帚,少康作。按簸揚與受皆用箕。从竹。象形。丌其下也。四字依韵會本。今各本丌下互譌。居之切。一部。凡箕之屬皆从箕。()古文箕。象形不用足。今之箕多不用足者。()亦古文箕。下象竦手。()亦古文箕。此象箕之哆口。()籒文箕。依大徐作籒。按經籍通用此字爲語詞。渠之切。或居之切。()籒文箕。从匚。會意。匚部曰:籒文匚。。《康熙字典》:【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    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     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       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     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     又山名。【前漢·武帝紀】四月,幸不其。【註】其音基,山名。【廣韻】在琅邪。      又地名。【韻會】祝其,卽夾谷也。      又【集韻】【韻會】居吏切。【正韻】吉器切,音寄。【韻會】語已辭。【詩·檜風】彼其之子。通作記。【禮·表記】引《詩》彼記之子。     又通已。【左傳·襄二十七年】引《詩》彼己之子。      又【韻會】或作忌。【詩·鄭風】叔善射忌。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字【解字】:箕形,为箕之初文。《说文》:'箕,簸也。从竹[廿×],象形,下其丌也。……[廿×],古文箕省。,亦古文箕。,亦古文箕。,籒文箕。,籒文箕。’甲骨文與古文[廿×]字形略同。【釋義】:未定之词。    貞來庚寅其雨 乙四五二   古不其來犬 乙五三〇五    辛丑卜其御中母己  乙四五〇七    貞弗其受有祐 前一、二七、四  其三牢  前三、二四二

(以脂)Gwi(以追),中古汉语yi,越南语duy安世高译(v)pi、支谶译bṛ(v)bhivi(v)vivevāi、无名氏译vṛ为惟;后汉三国时期的惟为*bi/*be《说文·心部》:惟,凡思也。从心隹声。以追切上古隹为*brull:惟隹*brull*bru*bri*vi中古汉语yi。《汉典》收录金文2例,1例商代晚期作'隹’,1例战国中期左上口左下心、右隹;楚系简帛1例上隹下心。《说文解字注》:“()凡思也。方言曰。惟、思也。又曰。惟、凡思也。慮、謀思也。願、欲思也。念、常思也。許本之曰。惟、凡思也。念、常思也。懷、念思也。想、冀思也。思部慮、謀思也。凡許書分部遠隔、而文理參五可以合觀者視此。凡思、謂浮泛之思。生民。載謀載惟。箋云。諏謀其日。思念其禮。按經傳多用爲發語之詞。毛詩皆作維。論語皆作唯。古文尙書皆作惟。今文尙書皆作維。古文尙書作惟者、唐石經之類可證也。今文尚書作維者、漢石經殘字可證也。俗本匡謬正俗乃互易之。大誤。又魯詩作惟、與毛詩作維不同。亦見漢石經殘字。从心。隹聲。以追切。十五部。”。《康熙字典》:【唐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維。【說文】凡思也。从心隹聲。【玉篇】有也,爲也,謀也,伊也。     又語辭也。【毛晃曰】有是惟之惟,書濟河惟兗州之類。有思惟之惟,書視遠惟明,詩載謀載惟之類。有惟獨之惟。書惟王不邇聲色之類。     又姓。    又【正韻】無非切,音微。義同。按《說文》从心隹聲,則梁韻弋隹切,唐韻以追切,宋韻夷隹切,切喩母也。獨正韻竟作無非切,則切微母矣。

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隹”字【解字】:“《说文》:'隹,鳥之短尾緫名也。象形。’甲骨文象鳥形,隹鳥本为一字,古文字從隹與鳥实同。”(但从甲骨文、金文鳥之锋利、弯曲、阔大之喙來看,鳥当是雕(鳥的本读)之类的猛禽)【釋義】:“用为语词之唯,典籍作惟,维。 ”张玉金《甲骨文虚词词典》将“唯(隹)”当作语气副词,“是焦点的辅助标记”,“出现于语句焦点部分之前”,“ 表示提示、强调的语气”,他通常将其译作“是”、“會”、“应该”。

1.      唯祖庚害。   唯祖辛害。   唯祖乙害。   唯祖[]害。(屯 1046)

此例+主語後是單個動詞。此例貞間:祖庚爲害呢,還祖辛爲害呢?祖乙在作崇呢,還祖丁在作崇呢?在同一骨版上有唯害禾之貞這說明的對象是。收成不好是事實,但不知是哪位先祖作崇,所以有此占 卜。
         2.
丙午卜唯岳害雨。    唯河害雨。  唯夏*害雨。(屯 2438
       此例+主語後是動詞十受事賓語。此例貞問:岳神或者河神在妨害下丽呢,還*神在妨害兩水呢?
          3.
貞:邛方出,唯我有作[囗卜]。不唯我有作[囗卜]。(合 715)
         此例第一辭唯十主語後是有十寳語。這對卜辭貞問:邛方要出犯了,我們有被帶來的憂患呢,還是不會有被帶來的憂患呢?

4.丁丑王不日:唯余其亡延,(合 24980

此例+主語後是+賓語?(前尚有副詞狀語)。延,應是指疾病之類的綿延。這條卜辭貞問:我不會連綿不斷嗎?


          5.
貞:方哉*征,唯帝令作我[囗卜]。《合 39912)
       此例+主語後是兼語短語。哉,這里指兵災。這條卜辭貞問:敵方前來征伐帶來了災禍,這上帝命令降給我們憂患的嗎?
          6.
貞:唯父乙害。   唯父庚。(合235正)
        此例第二辭+主語後的成分省去了。這對卜辭真問:父乙在為害呢,還父庚(爲害)呢?          +主語之“唯”可以翻译成现代的“是”。“隹”不仅是殷人的彝鳥、可能还是鳥占用鳥。出现在动词前、宾语和兼语前、形容词状语前的“唯”,张玉金释作“會”。“唯+时间名语词”:(在)时间名语词+會。

5..丁已王省夏*京。王賜小臣俞夏 “貝。唯王來征人方,唯王十祀又五彡日(《小臣俞尊》,見《金文總集》2665頁)。
       此例的+時間詞語出現在一段銘文後的記時部分里。此例是說:丁已那天大王視察夏 ·京。大王把夏·地的貝賞給了 名叫俞的小臣。這大王從征伐人方處回來的那一年,大王第十五個祀年里的乡日那個祀季。

1.庚申卜,殼貞:昔祖丁不口,不唯南庚害。庚申卜,殼貞:昔祖丁口黍,唯南庚害。(合 1772)
        此例不唯+主語後是單個動詞。不唯南庚害是說.不會是南庚在爲害嗎?
這種句子的主語,可以由代詞充當。
          2.
貞:唯帝害我年。貞:不唯帝害我年。(合 10124 )
         此例不唯+主語後是動詞+受事賓語。這對卜辭貞問:上帝正在損害我們的收成呢,選是不是上帝在損害我們的收成呢?
          4.
貞:不唯帝令我作[口卜]。(合 6746
         此例不唯+主語後是兼語短語。這條卜辭貞問:不會是上帝命令降給我們憂患嗎?
          5.貞:唯祖乙。    貞:不唯祖乙。(合 1638)
         此例不唯+主語後的成分省去了。這對卜辭貞間:祖乙(在作崇)呢,還是不是祖乙(在作紫)呢?

1.唯王亥。   不唯。(合976正)      由第一辭來看,第二辭不唯後是省去了主謂短語(第一辭柢省去了謂語動词)。這對卜辭可能是在貞間:王亥(在作界)呢,還是不是(王亥在作祟)呢?

          3.貞:唯。   不唯。(478)
         此骨版的正面有唯父害王一辭。如果它與例(3)所卜事項相同,那么例(3)應是貞:唯父害王。不唯父書王。的省略形式。

1.貞:王惠尸囗征   貞:王勿唯尸征   貞:王惠龍方伐。王勿唯龍方伐。(合6476)
        此例勿唯後是前置受事賓語。口形義不清。第一對卜辭大致是卜間:大王征伐戶方妤呢,還是不應該征伐尸方呢?第二對卜辭貞問:大王征伐龍方好呢,還是不征伐龍方好呢?

张玉金先生认为“唯” 可譯為

五、副詞    表示判斷語氣,可譯為

這種源於表示强調的,因爲對某一事物加以提示强調和對某一事物加以斷定,在語氣上十分相近。
       (一)與對言。是對判斷的否定,由此推斷,有表示判斷的作用。
         1.癸酉貞:日月有食,唯若。  癸酉貞:日月有食,非若。(合 33694)
        
在癸酉這天貞間:有日蚀和月蚀的現象發生,這是福順呢,還是不是福順呢?
         2.庚辰貞:日有戠,[口卜],唯若。(合 33698
        戠,讀焉”,指太陽中的黑氣。這條卜辭貞問:太陽中有黑氣,這不是憂患而是福順嗎?
         3.非水。   (合 28299
        由第一辭來看,第二辭後省去了。水,洪水,水災。這對卜辭貞問:不是水災呢,還是是水災呢?
         (
二)出現在字之後。
        1.
允唯焚。   非唯焚。(合 34479
       這對卜辭貞問:應當進行的果真是焚燒尪巫這種祭祀呢,還是不是焚燒尪巫這種祭祀呢?
        2.
貞:非唯。二月。(合 26808
       此例的非唯後省說了某些成分。
     (三)單獨使用。出現在名詞謂語和動詞謂語之前。
       1.甲申卜,殼貞:婦好娩,嘉。王古*曰:其唯丁娩,嘉其唯庚娩,弘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唯女。(合 14002
        在甲申這天占卜,由殼貞問:婦好如果分娩,那么會好嗎?大王占測說;要是在丁日分婉,可能會好;如果在庚日分娩,那么可能會很吉利。占卜後的第三十一天即甲寅那日分娩了,不怎么好,是個女孩。
         2.
乙已子令小子口先以人于勤。子光(貺)商()口貝二朋,子日:貝唯蔑女(汝)。口用作母辛彝。在十月二,唯子曰令望人方每(《口作母辛卣》《金文總
集》3038頁)。
        乙已那天族長命令名叫口的分族長先帶着人到勤地去。族長賞賜給口四串貝。族長說:貝是用來勉勵你的。口因此制造了祭祀母辛的禮器。時間是在十二月份,是君主叫人去偵伺人方酋長每的那年。

将甲骨文“其唯”中的“其”释为“要”、“唯” 释为“是”, “其唯”意即“要是”。 “其唯”出现在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中,常位于分句的句首。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if(conj.1.[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如果.如果.[后跟过去时态,表示假设]要是,假如.无论何时;每当.2.虽然;即使.3.[常用于间接疑问句]是否.4.[表示礼貌的问询]是否.5.[表示看法]如果.6.[表示惊讶、遗憾]这不是;要是….多好.7.[暗示有所保留]或许不.[表示虽有可能,但不重要]就算.[置于形容词或副词前表示对比]尽管.n.条件;假设.)Old English gifof Germanic origin;related to Dutch and German ob.《培根词汇》if(conj.)"in case that; granting, allowing, or supposing that; on condition that;" also "although, notwithstanding that," Old English gif (initial g- in Old English pronounced with a sound close to Modern English -y-) "if, whether, so," from Proto-Germanic *ja-ba (source also of Old Saxon, Old Norse ef, Old Frisian gef, Old High German ibu, German ob, Dutch of "if, whether"), of uncertain origin or relation. Perhaps from PIE pronominal stem *i- [Watkins]; but Klein, OED suggest it probably originally from an oblique case of a noun meaning "doubt" (compare Old High German iba "condition, stipulation, doubt," Old Norse if "doubt, hesitation," Swedish jäf "exception, challenge"). As a noun from 1510s.

甲骨文其唯*gil-brull原始日耳曼语*gib(u)古英语gif(现代英语if)、古弗里斯兰语gef,古撒克逊语和古诺斯语ef,古高德语ibu、德语ob、荷兰语of "if, whether"。甲骨文殷语“其唯 *gil-brull借入原始日耳曼语中时被简略为*gib(u),它最终发展成现代英语if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