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每天早晨,皇帝都会召开朝会,与文武百官商讨国家大事,这叫早朝制度。在外人看来,能够站在朝堂之上,面见圣上,侃侃而谈,是件让人羡慕的大好事。但其实,参与早朝,对每一个大臣来说都特别辛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煎熬。为啥会这样呢? ![]() 就是因为这所谓的早朝早朝,那可真的是很早啊!根据大明会典的记载,明代的早朝,大臣们往往要半夜就开始起床,穿过大半个京城到午门去,凌晨3点就要在午门外等候,午门上的鼓敲响时就要排好队伍了。在5点左右宫门打开的时候,百官就要鱼贯而入,过去金水桥后在广场整队。而清朝的律法规定皇帝为卯时上朝,也就是现在的早上5点到7点左右。大臣们必须在寅时,也就是早上3点到5点就等候于宫门之外。如果迟到了,轻则受罚责骂,重则丧命抄家。 两个朝代都差不多,早朝时间都在凌晨3点左右,由此,就给参与早朝的大臣们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咱们就以清朝为例,来看看他们为了上早朝,到底有多难哈。 早餐没得吃 ![]() 有人可能有疑问,够资格参与早朝的,都是朝廷重臣,家里肯定养着厨师,他们就不能在家吃完早饭再去早朝吗?诶,没那么简单!首先,凌晨3点赶到皇宫外,意味着凌晨一两点就要起床梳洗,这个点,大部分人是没啥胃口的,再好的美食,也吃不下。其次,大部分人也不敢吃早餐。为啥?吃饱喝足了,过一会儿就容易想上厕所。而在紫禁城,里面那是没有厕所的,从皇帝到宫女等等都是用马桶,大臣如果有内急,此刻能做的只有强憋着。如果真的发生意外情况,言官的弹劾是免不了的。所以各位大臣在上朝之前是能不吃就不吃,能不喝就不喝,防止种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通勤距离太长 关于大臣们上早朝的通勤问题,总结一下就是“披星戴月赶早朝,路途漫漫好无聊”。大臣们大多住的离皇宫很远,那从家里到皇宫的这段路程,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个磨炼。据晚清詹事府大臣恽毓鼎回忆,他上朝途中就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当然这是正常的情况下。在碰到雨雪天气的情况下,这段路程的时间要更长,而且在冬天时马车中是没有可以取暖的东西的,路途又远又颠簸,稍不注意就会感染风寒。 如果皇帝是去颐和园上朝时,那大臣们要走的路程则更远,只能提前更早点起来。恽毓鼎有次赶往颐和园给慈禧祝寿,为了不迟到,凌晨一点就已经起床赶路了。为了打发这漫长的路途时间,很多大臣都会在车里看书,甚至有的两三天就能读完一本,由此可见上朝之旅途漫长了。 摸黑走路好危险 当大臣们饿着肚子、掐着时间赶到皇宫以后,就会开始集合,等待皇宫大门开启,大家依次进入。您是不是觉得进了大门就好多了呢?其实不是!这时候的时间也就凌晨5点左右,天还属于黑着的一种状态,而按照清朝的规矩,除了那种需要当天提前送达的公文和提前去报告的大臣之外,其他的大臣,从东华门到隆宗门的这段路程,是严禁点灯行走的。 如果运气好,碰到特许点灯的大臣恰巧入宫,其他大臣还能趁机借个“光”,共同入宫。否则,大家就只能瞪大眼睛摸着黑进宫了。黑灯瞎火的走路,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大臣来说,跌倒摔跤是常有之事。如果正好是碰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那就更危险了。曾经有大臣为了上早朝,摸黑在雨天赶路,因路面湿滑,不慎跌入御河之中导致被淹死了。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膝盖不好扛不住 ![]() 在上朝时,还需要考验大臣们一项功夫,就是跪功。在《清会典》中规定:“大朝,王公百官行三跪九叩礼,其他朝仪亦如之。”意思就是只要是朝会,不论哪种,大臣的三跪九叩都是免不了的。另外,如果有的大臣能在朝会上被皇帝召见谈话,或是加官进爵时,大臣都必须摘下头上的花翎,用自己的头部用力磕地。这个磕可不是简单的磕,还必须得发出声音,发出响声,能让皇帝听到才行,这种也被人们称作“叩响头”。 在太和殿和养心殿中,有着专门的实心砖以及空心砖,大臣们事先贿赂好太监,太监将大臣领到空心砖的地方,大臣轻轻一磕,就会发出声响,但如果是在实心砖上磕,把头磕的头破血流也不会发出那种响声,可见“叩响头”的难度之大。 另外,有时候有的大臣因为长时间跪着奏对,还会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例如乾隆十三年时,高达七十四岁高龄的吏部尚书刘于义因为长时间跪着上奏,在起立时因为体力不支跌倒,当场就逝世了。 怎么样?看完以上这些,您是不是也会感慨一句:这上早朝啊,苦!实在是太辛苦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