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万小时定律”的由来

 竹香书屋 2023-04-03 发布于广东


 “1万小时定律”,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让我们回到诺奖得主赫伯特·西蒙那里。

Image

赫伯特·西蒙

1973年,赫伯特·西蒙(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与威廉·蔡斯(William Chase)合作发表了几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比较论文。'他们经研究发现,对有或没有长期训练经验的人来说,虽然他们工作记忆的容量相差不大,但是国际象棋大师在摆盘、复盘等实验

当中的表现都显著强于一级棋手和新手。其中,国际象棋大师、一级棋手、新手三类人能记忆的组块分别是7.7、5.7和5.3。什么是组块?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些需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在认知科学上就称为“组块”。比如,我们记忆电话号码的时候,将13912345678,拆成“139-1234-5678”,那么这就是3个组块。

西蒙在文中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Ten-year Rule)。他推测,国际象棋大师能够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存储5万~10万个棋局组块,获得这些专业知识大概需要10年。这就是西蒙的“十年定律”。

Image

安德斯·艾利克森

当时间来到1976年,一位来自瑞典的心理学家移民美国,他就是安德斯·艾利克森。艾利克森参考西蒙论文中的“十年定律”,两人在国际象棋的专业技能习得领域合作发表了论文。后来,西蒙渐渐老去,而学术事业正值上升期的艾利克森在专业技能领域积累的证据越来越多。1993年,他发表了另一篇论文,阐释他对一个音乐学院三组学生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被格拉德威尔引用,以致演绎出“1万小时定律”的实验:

把学院学习小提琴演奏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是学生中的“明星演奏者”,具有成为世界级小提琴演奏家的潜力,第二组的学生只被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第三组学生的小提琴演奏水平被认为永远不可能达到专业水准,他们将来的目标只是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音乐教师……实际上,到20岁的时候,这些卓越的“明星演奏者”已经在他的生命中练习了1万个小时,与这些卓越者相比,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练习的时间是8000个小时,而那些未来的音乐教师,他们的练习时间只有4000个小时。

Image

格拉德威尔

有趣的是,格拉德威尔丝毫没有提及西蒙的贡献,是故意忽视,还是真的没有读到?从论文标题到实际内容,艾利克森的研究报告强调的也仅仅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而已,而非“1万小时”这个魔术数字。心理学史上从来不存在所谓的“1万小时定律”。2012年10月,艾利克森在捍卫“刻意练习”的观念时,提到了格拉德威尔的错误演绎,以致他的研究经常被当作一个“稻草人”,遭到心理学界的批评。对于格拉德威尔没有提及刻意练习,他也略有微词。

“1万小时定律”究竟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与练习时间并不存在1万小时的最低阈值。如,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需要3500小时;记忆类专家的技能习得也并不需要1万小时,而是数百小时。

Hacker News(黑客新闻)的读者们已经整理的证据表明,不少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习得专业技能所需的时间同样不是1万小时。在《刻意练习》一书中,艾利克森使用的数据也不能印证“1万小时定律”,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训练上的平均时间为3420小时,而成绩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 7401 小时。

其次,成功与练习时间并不完全成正比,天赋虽然在其中不起决定性作用,却也会是一大影响因子。如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指出,优秀科学家的平均智商在125以上。同样,医生、律师、会计的智商多数位于中上水平。某些体育项目更是会对身高和身材有要求,这类身体特点上的差异更不是时间和简单的练习可以弥补的。

再次,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我们身边就不乏一些看似努力,其实没有成就的人。练习时,我们有没有采取阶段性进步,有针对性,有技巧性,随着时间和效果改变和调整策略?抑或是机械地每日花上几小时,只为达成“1万小时”这个目标?有没有发现更为有效的训练方法,能不能辨别练习中的漏洞,去弥补已取得的进步?这其间的差别,最终便是新手、胜任者和专家的区别。

Image

Eubulides ofMiletus

最后,用一个巧妙的思想游戏驳斥“1万小时定律”,这就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米勒特斯的欧布里德斯(Eubulides ofMiletus)提出的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

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如果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

Image

在“破解”沙堆悖论时,我们经常不得不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万粒沙子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万粒沙子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粒沙和10001粒沙就有点不合理。这样就不得不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所指代的沙子数量是多少呢?我们现在并不知道。那么,最初设定的那个“1万粒沙子是一堆沙”作为知识的价值就被消解了。

同样,在沙堆悖论的视野下,“1万小时定律”的价值也就被消解了。正如真实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为专家的时间往往随着不同专业技能领域的变化而变化。

备注:此文摘自《人生模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