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强势的太后有不少,但称帝的只有武则天一人,如果作为权谋家,武则天是当之无愧的唐朝权谋第一人,但如果说到作为君主的能力,撇开武则天女性的身份,在众多昏君中她绝对占有一席之地。 别说什么“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评价,武则天称帝的二十多年里,专心内斗,残害名将贤臣宗室无数,对内反对她的起义此起披伏,对外战争接连战败,也让唐高宗留下的大唐江山缩水一半,将李世民和李治打下的大唐制度毁了个干净,好在他们的底子厚,根基没有被动摇,但也让一片活力的大唐变得和死水一般安静。 想要称帝而非专权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太子李显继位,有个强势母亲的李显显然无法掌权,就在他即位的55天后,武则天联合大臣中书令裴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人废掉了李显帝位,改立自己的四儿子李旦为帝。 当然李旦和他哥哥李显一样都没啥实权,被武则天软禁在宫中,自己则以天后的名义临朝称制,掌管朝政大权。 虽然朝廷内外有人对武则天废帝称制不满,但不满归不满,起码名义上的天子还是李氏子孙,江山迟早还是李氏的,加上武则天身边有一帮铁杆的支持者,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和李治一同治理大唐,将大唐国力推到了新的高峰。 所以即便武则天废帝称制,还是没有多少人反对的,此时的武则天除了没有皇帝的头衔之外已经有了皇帝的一切权力,如果没有称帝以及日后的操作,武则天在历史的名声肯定不会差到哪里,更不会和吕后并称。 但偏偏武则天冒天下之大不韪,大权在握后选择了一条天下人都反对的道路——称帝,在男权社会的封建时代,一个女人想要称帝势必会得到天下人的反对,而她也心知肚明,但从才人到执掌天下的太后,她已经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了,称帝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挑战而已,她要完成这个挑战。 血腥的清洗之路李治驾崩的时候给武则天留下四个名将,这四个名将分别是坐镇长安的刘仁轨、抵御吐蕃的黑齿常之、抗衡突厥的程务挺、镇守西域的王方翼,为了防止边将联合宗室作乱,武则天二话不说,除了刘仁轨,其余三人全部杀了,至于刘仁轨,因为年纪大了,提前请辞最终寿终正寝。 边将一杀,立马给了这些异族人机会,尤其是东突厥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甚至还给程务挺立了庙,大战之前还去祭祀一下,至于吐蕃更是趁机拿下安西四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安西局势变乱。 至于支持她废帝的裴炎,眼看武则天想要称帝而非专权后,立马态度一变,极力反对,甚至召集一批效忠于李唐的武士准备在武则天出游的时候发动兵变,逼她还政,结果武则天因大雨取消出行,刺杀失败。 随后几个月各地反对武则天的起义连绵不绝,最先开始的就是李敬业起兵勤王,裴炎再度劝谏,武则天大怒下直接将他关进监狱,在狱中备受拷打,依旧不肯屈服,宰相刘景先、郭待举、胡元范为他求情,武则天直接杀了刘景先,罢免了郭待举,流放了胡元范。 但杀了这些朝臣又如何,朝廷内外的武将依旧不断起兵勤王,其中规模最大就是之前起义的李敬业,短短十几天就聚集了十几万大军,可惜李敬业利令智昏,居然做起了皇帝的春秋大梦,丢掉起兵勤王的正义性加上武则天遇到文武双全魏元忠才平定了这场叛乱。 虽然诸多勤王和叛乱被镇压,但武则天害怕还有人谋反,开启了残酷的酷吏时代,为了监视群臣和百姓,她特地颁布一道诏书,只要有人告密,各地官员都不得过问,且提供马匹伙食将告密者送往洛阳,至此来往告密的小人络绎不绝,其中就诞生了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万国俊、侯思止、王弘义、丘神绩等20多个酷吏,严密监控大唐各个角落。 他们在武则天的支持下,专门审理所谓的谋反者,索元礼杀的最多,周兴杀的最狠,包括宰相魏玄同、韦方质、崔詧、郭正一、名将黑齿常之、李唐宗室等等;至于来俊臣,编写《罗织经》,专门罗织罪名,并且制作10种让人闻之色变的刑具,成功诬陷并灭族了千余个家族,其中就有宰相李昭德、岑长倩、欧阳通、格辅元、乐思晦、傅游艺等重量级官员。 武则天称帝之前,已经杀了二十多位宰相了,更别说其他朝廷官员了,在武则天的高压和清洗政策下,让原本活力的大唐变得如死水一般安静,当年由周厉王发明的成语“道路以目”时隔一千多年后再次在唐朝上演,《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就曾记载了这么一句话: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 尽管如此,反对武则天的人依旧络绎不绝,李唐宗室更是起义不断,垂拱四年(688年)八月,9位李唐宗室联络准备起兵勤王,率先勤王的是李世民的孙子琅邪王李冲,率兵五千举起大旗,但仅仅七日就兵败被杀,这也开启了武则天对宗室的清洗。 李渊和李世民的子孙,除了李治这一支外,其余的李唐近支血脉全部被杀,年纪小的则被流放岭南地区,当然李治的子孙也没放过,李治的儿子儿子李上金、李素节及其家人被逼自杀,废太子李贤自杀,他的两个儿子被人用鞭子活活抽死。 可以说整个李唐皇室,除了李治的姑姑千金长公主侥幸逃过了一劫,而她为了保命,身为姑姑却被武则天认作干女儿,并被赐于武姓。 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九日,67岁的武则天终于登上洛阳则天楼,自称圣神皇帝,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阳,开启了武周时代。 对外战争的接连失利由于武则天杀了边将加上内部起义不断,各个异族趁此机会蠢蠢欲动,利用武则天称帝前后的内部不稳时机,频频入侵,尤其是吐蕃,在武则天称帝前后的十年里,大规模入侵了五次,双方互有胜负,唐军兵败三次,吐蕃兵败两次。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人松漠都督李尽忠联合归诚州都督孙万荣起兵造反,短短几个月就从东北松漠打到武周河北腹地,这也是渭水之盟以来,第一次有异族打入中原腹地,武则天先后派出二十八名大将平叛,但被叛军打的死伤殆尽,随后武则天又让王孝杰率领十八万大军前去平叛,王孝杰兵败战死。 这时候后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见状也准备分一杯羹,率领数万大军突袭凉州,随后逼迫武则天的儿子娶自己的女儿,当然彩礼是要给的,要求武则天归还投降唐朝的数万名突厥人、谷物种子四万斛、丝织品五万段、铁四万斤、农具三千件。 焦头烂额的武则天被迫答应后突厥的要求,前提是突厥能够帮助武周夹击契丹,在后突厥的帮助下,直到次年五月,武周才平定契丹的叛乱,但河北也被搞的民不聊生。 武周的虚弱让其他异族看到了机会,入侵的入侵,自立的自立,尤其是靺鞨人也摆脱武周的统治,建立了渤海国,可以说李治留下的一千两百万的疆域在武则天手上严重缩水,最严重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半。 虽然唐高宗末期,唐朝对外战争出现滑坡之势,尤其是出现了强敌吐蕃,但在裴行俭的各种操作下,让吐蕃陷于内乱之中,甚至不少吐蕃将领归顺唐朝,即便败仗也没有丢地丧土,对于其他异族更是所向披靡,但武则天掌权不到两年,安西四镇直接全丢,第三年连突厥都打不过了,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才重新恢复了开疆扩土的年代。 武则天的功过之论当然现在评价武则天的功劳,都说有一些有利的政治措施,比如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选拨人才、兴修水利轻徭薄赋等等、整顿吏治广开言路、后期重置安西四镇等等,当然说是这么说,得看她怎么做的。 完善科举 科举是杨坚设立的,但直到宋朝才彻底完善,当然武则天对于科举也有功劳,开武举,创糊名法,这一点不可否认。 至于破除门阀观念选拨人才,这一点武则天到没有,武则天提拔的官员,比如狄仁杰、李昭德、苏良嗣、王及善、敬晖等人,他们都是世家大族,至于破除门阀的基本告密而升迁的下层官员,而且基本都是补阙、拾遗等后补官员,真正提拔的平民官吏只有周兴、来俊臣之类的,名声如何,大家也知道了。 兴修水利轻徭薄赋 要说兴修水利,武则天时期干的最多的就是大兴佛寺以及建立各种建筑,轻徭薄赋?刚即位的时候给天下武姓人免税,至于其他人则没有。 整顿吏治广开言路 武则天怎么广开言路的?就是告密,互相告密以至于官员人人自危,后来告密上位的来俊臣因为告密告到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身上了,最终被武则天所杀,但客观上打击了世族势力。 同时武则天也任人唯亲,后宫干政最严重的就是武周时期,比如武则天后宫薛怀义、张家兄弟之流,武则天任用他们代替朝臣,众多名臣不是被贬就是下狱,疏远的也不在少数。 喜欢做无用功的武则天除了以上的治国政策外,武则天还喜欢做一些无用功,比如喜欢给人改名字,比如李尽忠、孙万荣造反,就给人家改名字李尽灭、孙万斩;比如喜欢搞官服、改官名,将官职改的繁琐无比,缺乏实用性,甚至喜欢造字。 比如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秘书省改为麟台、吏户礼工兵刑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尚书左仆射改为文昌左相、右仆射改为文昌右相等等。更别说换年号了,和自己丈夫李治成为历史上年号最多的人。 武则天接手大唐的是一个上升期无比强大的帝国,但她硬生生的打断了大唐上升的国势,最后留下的是什么呢?一个国土丢失大半,内政混乱不堪,吏治黑暗的大唐,幸亏出现了一个李隆基,靠开元期间的励精图治帮她善后,要不然武则天的评价比亡国之君好不了多少。 除了科举和打压了世家之外,在位期间做的事情几乎都被人诟病,杀了那么多有能力的武将,导致唐玄宗接手的时候出现了武将断层,不得不任用胡人将领,所以武则天作为女政治家,其能力不如芈八子、冯太后、萧太后和刘娥。毕竟主席他人家也评价过武则天,肯定她上位的难度,但从未评价过她其他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