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军功为主只是项羽分封诸侯的表象,其实是为了权力洗牌和权力制衡

 莫为天下先 2023-04-03 发布于湖南

【导读】项羽徙义帝于江南,都郴,只是第一步,重点是第二步谋杀熊心。他密令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途中击杀。汉高祖二年十月,英布派人将熊心弑于郴城穷泉傍。在义帝被杀的同一时间段,陈馀开始攻打张耳。

【原文】陈馀悉三县兵,与齐兵共袭常山。常山王张耳败,走汉,谒汉王于废丘;汉王厚遇之。陈馀迎赵王于代,复为赵王。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

【译文】陈馀出动三县的全部兵力,与齐军合力袭击常山。常山王张耳兵败逃奔到汉,在废丘拜见汉王刘邦。汉王很是优待他。陈馀到代地迎回了原来的赵王赵歇,恢复了他的王位。

赵王因此对陈馀感恩戴德,立他为代王。陈馀考虑到赵王的力量尚弱小,国中局势又刚刚稳定,便不去自己的封国,留下来辅助赵王,而派夏说以相国的身分去镇守代国。

【解析】张耳和陈馀这对多年的生死之交,在巨鹿一战中关系破裂,又在项羽不公平的分封中加剧了仇视。两个人的关系,也从分道扬镳到兵戎相见、从生死之交到生死之敌。

陈馀得到了田荣支援的军队之后,便对在常山王宝座上坐了几个月的张耳发起攻击。打败了张耳,全部收复了赵国的土地之后,陈馀又把赵歇从代县接回来,重新做了赵国的国君。而张耳,则兵败逃奔刘邦。

有人说,是陈馀做得有些过分。仅仅只是因为此前项羽大封诸侯时,张耳被封为常山王、陈馀则封了个只有三个县的南皮侯,就彻底激发了嫉妒的怒火。在第一时间就联合田荣派遣来的军队,对张耳进行攻击。

当然也有人持有相反的看法,认为陈馀对张耳进行攻击,固然与陈馀内心的不平衡有关系。但究其原因,这个事件可以说是项羽一手操纵的。

这么说有什么依据?可以从项羽的分封中找出端倪。他之所以入关之后分封诸侯,目的是为了取代楚怀王熊心。

因为楚怀王熊心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他坚持承认六国复立后的地位,坚持让刘邦在关中称王。如果不改变这个现状,项羽就只能继续在楚怀王手下充当一位上将军。

在灭秦的过程中居功至伟,却没得到一星半点实质性的好处。这样的结果,项羽肯定不会心服!

由于巨鹿一战的威名,他在诸侯联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于是,他决定利用他在联军中的领导地位,煽动这些联军将领反对楚怀王的情绪。

让他们支持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分封天下。
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共主楚怀王,在他们眼里失去价值。

出于这种原因,项羽便改变了楚怀王将天下设立七个诸侯国的设想。他重新分封了诸侯,包括他自己在内,共计十九个诸侯。

从表面上看,他是以军功为分封的原则。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他封的势力基本上都是相互制衡的——

例如,田荣原来所在的齐地,分封了三个齐王;陈馀原来所在的赵地,分封了两个王;原来应该由刘邦封王的秦地,分封了三个秦王。


至于原来六国其他的地方,分封的结果也是大同小异。由此可知,项羽的分封并不是单纯的分封,而是包含了深厚的政治意义,也即权力洗牌,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果权力不洗牌,楚怀王以及各诸侯国的君王,肯定不愿自动放弃手中的权力。而要将联军首领分封为新的诸侯,就必定要挤占压缩原来那些诸侯的地盘和权力。

如此一来,旧势力与新势力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斗争甚至战争。当各地都陷入了你不斗别人、别人就斗你的乱局时,原来那些诸侯由于自己权力安全受到了冲击,就根本无法去顾及楚怀王熊心的领导地位。

到了这个时候,不管项羽采用什么行动危及楚怀王,都不会有其他的力量出面干预。即使有人不自量力出来捣乱,也毫无翻盘的可能。

所以,项羽认定不会有这样的傻子。在明明知道改变不了大局、甚至有可能还要自己陪葬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会选择首先保住自己。

也就是说,项羽这么做一是为了给各国原来的诸侯增加压力,让他们为了自保或者疲于奔命、或者东征西讨,没时间顾及楚怀王的事。简而言之就是驱狼斗虎,借此除掉可能给他取代楚怀王带来的隐患。

不过项羽心中也明白,这些被分封的诸侯虽然拥戴他这个西楚霸王,但对他并不是一片真心。因此项羽对这些诸侯也并不放心,一方面对原来的诸侯进行权力洗牌,另一方面又对新分封的诸侯进行权力制衡。

比如说,将章邯等三人封在关中,将刘邦封在汉中,就是为了让这两股势力相互制衡。比如说分割赵地和齐地,也是为了相互制衡,不能让其中任何一家独大。因为如果少了一个方面的制衡,另一方的势力就会发展壮大。


又因为权力和利益是个无底洞,人的欲望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满足。一旦某个诸侯的势力增强,却又没有手段去制衡,就会引发矛盾引发争斗。甚至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和利益,还极有可能与他这个西楚霸王争权夺利。

只有使相应的范围之内的诸侯相互牵制,才能防止他们在实力足够时,引发危及他的地位的权力斗争。再加上自己这个主导者,就可以形成一个权力的三角形。而由他主导的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因为他能够对任何一方的责任、权力、利益进行规范。

若是有人说由于权力和利益的冲突,这个三角形容易被打破,项羽不会相信。他只相信一点,如果真的需要被打破,那做这件事情的一定是他自己。

这一点,项羽早就想好了。项羽的最终目的是兼并天下,可是他的势力虽然是最强大的,但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轻松吞并天下所有的诸侯势力。

因为项羽进入关中时的兵力虽有四十万,但其余三十万都是各诸侯国的联军。他绝不可能仅凭自己手里的十万楚军,就把东方六国再打一遍。所以就算要动手也得等到分封之后,再寻找机会对他们逐个击破,最终完成统一。

比如项羽封韩成继续为韩王,却不让韩王成回到封地。又因为韩国的实力最弱,他随便找个借口就杀了韩王成。然后派了自己的亲信、以前吴县的县令郑昌做韩王,轻轻松松就拿下了韩王成的封地。

可以说,项羽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系列的计划。甚至他还巴不得这些诸侯开战,然后在他们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在中间浑水摸鱼坐收渔利。从这个角度看,项羽的分封其实是蕴含着政治智慧的。

只不过始料未及的是,田荣在齐地挑起战端,虽然符合项羽的预期,但却并没有两败俱伤。反倒是田荣兼并了齐、济北、胶东三齐的土地,自立为齐王。


田荣不但让三齐大地脱离了项羽的控制,还给他制造了接二连三的麻烦,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是煽动彭越叛楚,彭越在攻打楚国时大败楚军,打败了奉项羽命率军迎击的萧公角;

二是援助陈馀叛楚,以致于陈馀用三县的兵力与齐军合力袭击常山王张耳,张耳兵败后出逃投奔刘邦;

最为麻烦的是,张良利用田荣的事情迷惑他,致使他忽略了已经占领了关中的刘邦。

由于这些接踵而至的麻烦,天下重新陷入了混乱。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刘邦
任用原韩襄王的孙子韩信为韩国太尉,领兵攻夺韩地。韩王郑昌这个项羽十分看重的亲信,太尉韩信攻打阳城时投降,刘邦立太尉韩信为韩王信。

而与此同时,河南王申阳在故主张耳的游说下投降刘邦。韩国的领土由三川郡和颍川郡所构成,现在三川郡由投降了的河南王申阳统领、颍川郡由韩王信统领。至此,被项羽巧取豪夺的原战国七雄中韩国的领土,已全部纳入刘邦的势力范围。

之前项羽想夺权天下,又没有当初秦始皇的灭亡六国的实力,就选择了分封诸侯这个缓兵之计。可是如今的天下形势,让他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甚至最终还走向了失败。

或许这就是上天的意志,也就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