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禽鸟草虫白描画谱(一)

 涤砚堂 2023-04-03 发布于江西

图片

第一节禽鸟的生态结构

一、禽鸟在中国绘画上的应用和演变

“唐之工花卉者,先翎毛。肇端于薛稷、边鸾,至梁广、于锡、刁光胤、周滉、郭乾晖、乾右辈出,俱以花鸟著名。五代滕昌佑、钟隐、黄荃父子,相继而起。”(清王概《画花卉浅说》)事实上并非如此,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将“翎毛(禽鸟)草虫”单纯质朴且形象概括生

动地刻画在崖石、骨器和陶器上了,表达着先民们为了求生存希望得到所绘物的本能要求

如果在岩画上我们看到的“翎毛草虫”形象是狩猎、祭祀活动的记录的话,那么,彩陶上花

鸟草虫形象的造型处理(图案装饰性)则可以被看作是先民们绘画艺术的实际运用了。这个转变

的意义在于:一、绘画的应用价值得到了体现,这是实用美术的功能;二、装饰性取向使实用物有了人为意识的审美要求。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状态的重要标志。

西周早期祭祀用的青铜器纹饰和造型上就采用了凤纹鸟首,秦汉漆盂、铜镜、帛画、石刻、瓦当和墓砖上就具有鸟类的单独和组合纹样装饰,人们甚至还为了表述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臆造出了生活中不存在的动物、鸟类形象,作为吉祥图腾来崇拜,如朱雀作为灵鸟、飞鸿以颂延年等。在中国史前主要文化类型中,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中,都出现了有定型化样式的纹样,彩陶最为典型,其形象主要有鱼、鸟、虫、蛙、猪鹿、草叶、花瓣、谷穗等,这些对象无一不是属于花鸟画的题材。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乎所有朝代装饰器物和衣饰纹样的最典型的题材,都是后来花鸟画的题材,例如青铜时期的兽面纹、虫纹、鸟纹、龙纹、凤纹;秦汉时期的鸟兽纹、龙凤纹、星象纹;汉至隋唐之际常见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莲花纹等等。

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在日常生活中用花鸟的谐音词寄寓和表达情愫,如“龙凤呈祥”庆贺新人结伴;喜鹊加梅枝喻为“喜上眉梢”,加莲实喻为“喜得连科”,加梅竹喻为“竹梅双喜”;绶带鸟加梅竹喻为“齐眉祝寿”;鹌鹑添落叶喻为“安居乐业”;白鹤补苍松喻为“松鹤延年”等,这类题材的作品在日常器皿的装饰、国画和工艺制品中随处可见。

草之茂盛、鱼之回游、蛙之鼓噪、虫之出蛰、穗之黄垂、禽鸟迁徙作为与生存攸关的形象描绘出来,成为先民最早的文化标识,是中华民族最早选择的“花鸟”题材。

二、禽鸟的分类

鸟类属于脊椎动物,身披羽毛。依据禽鸟各自的生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环境形成的各种种类,大致可分为走禽、游禽、涉禽、鹑鸡、鸠鸽、猛禽、鸣禽、攀禽等八目。

1.走禽。鸟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因其翼退化已不能飞翔,颈较长,腿足粗壮,奔驰迅速,如驼鸟、食火鸡等。

2. 游禽。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颈较长,主食鱼类、水草等。如鹅、鸭、雁等。

3.涉禽。长行走于浅滩、水塘边,捕食鱼类,嘴、颈、足都较修长。如鹤、鹭、鹬等。

4.鹑鸡。羽翼小,不善飞翔,嘴短小坚硬,后趾有力,有的雄禽头部有肉冠、肉瓣、肉垂,有的脚上有距。如鸡、雉、孔雀等。

5. 鸠鸽。嘴短小,羽翼长,善飞,食禾栗果谷类。如鸽、鸠、沙鸡等。

6.猛禽。翅翼强劲,嘴弯钩,爪锐利,性猛,以捕小动物为食。如鹰、隼、雕等。

7.郾鸣禽。体型较小,翼长善飞,喜鸣叫。如绣眼、白头、黄莺等。

8. 郾攀禽。足趾二前二后,善攀缘。嘴强健,取食时嘴足并用。如啄木鸟、杜鹃、葵花鸟等

三、禽鸟的习性和形态

禽鸟是陆生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禽鸟善飞行,生活区域广阔。能候、季节长途转移栖息地的称作侯鸟;为觅食而夏居山林、冬栖平野的称漂鸟;而大部分鸟类因久栖其产地的叫留鸟。

禽鸟的食物因类型不同所食食物也有区别。食果实种子枝叶,也有兼食昆虫和其它种类的故能把禽鸟分成食肉、食鱼、食虫、食植物等类型。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巢居的,野处的,生活在水滩及房檐下的等。它们中的有喜欢晨鸣,有的却习惯夜叫。

禽鸟通体生有羽毛,为适应飞行,所以身形如梭,从鸟的嘴基部到尾基部划一线,线上部为上体,线下部为下体。(图1)

鸟的头部可分为上面、颜面、下面三部分。鸟类的头部有的在头顶裸处生有肉冠,眼四周围的叫肉瓣,垂在颚下的叫肉垂,如鸡、雉等;有的头顶有冠,如太平鸟、葵花鸟等。(图2)

鸟嘴为角质,分上下腭,无牙齿、嘴唇。由于种类和食性的不同,鸟嘴也形成多种类别,一般可分为钩、直、钝、尖、扁等几种,猛禽类大都尖锐弯钩,而涉禽、游禽类的嘴多长直或者扁阔,大部分鸣禽类嘴短。禽鸟嘴的硬度也因种类不同有软硬之别,如啄木鸟、葵花鸟嘴坚硬,斑鸠、鸽子嘴小软,有的鸟类上嘴基部有柔膜,称为蜡膜。(图3)

鸟类的颈无论长短一般分成三部分,即前颈、后颈和颈侧,而颈长的又可分上颈和下颈。(图4)

鸟的躯体部分主要分为背腰部、胸部及肩部。(图5)

鸟的双翼飞翔能力的强弱与其各自的形状有关联,其翅翼有长、圆、宽、细等区别,(图6)而各类鸟翼羽毛的排列也颇复杂,大致可分为飞羽、复羽、小翼羽三种,飞羽为翼的主要部分。(图7)

鸟的尾如船的舵,由尾上复羽和尾下复羽组成。尾形因类而不同,如鹭、鸥等为平尾。伯劳为凸尾,燕子为燕尾,啄木鸟为楔尾,鸠莺类为圆尾,雉鸡类为尖尾,绣眼为凹尾等。(图8)

鸟足分腿、跗、趾三部分。(图9)涉禽足大都修长,游禽类较短。鸟爪趾通常为4个,生在后方的称托爪,专用于掌握食物和树干;内趾称食爪,专为抓取食物;生在中央的称探爪;外侧趾称撩爪。有的鸟如海雀、大鸨等已退化为3趾,而驼鸟退化得仅存有2趾。(图10)

月毛的中央有根硬轴,称为羽轴,两侧扁平柔软部分称羽瓣,与皮肤相接触,无羽瓣、中空透明的羽轴下部称翮。鸟体密披各种羽毛,按一定羽区生长,并根据鸟的种类而有各自的分布状态。(图11)

禽鸟头部颅骨很大,头两侧有很大的眼眶。肩带为翼的重要部分。躯部由胸椎骨、锁骨、喙骨、肩胛骨、肋骨、胸骨、座骨、尾椎组成。胸骨又称龙骨,能在高空中鼓动翅膀的鸟龙骨发不善飞翔的鸟龙骨小,游禽类的鸟龙骨长。各种鸟类颈椎骨的数目有所不同。鸟的上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掌、指骨组成,下肢由大腿骨、小腿骨、跗蹠骨、趾骨组成,禽鸟的骨骼质地坚而轻。(图12)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二节 掌握禽鸟形态的要领

禽鸟类动态变化较多,在描绘上要正确生动地反映,除须熟悉禽鸟的种类习性和外部形态外。要把握其规律的特征。这样动态上才见自然,否则难免在动作上不符其结构规律,效果上有生硬的感觉。在描绘上,还需要种种艺术手法来加以衬托,使之更趋形神的完美。掌握禽鸟形态要领的要诀是:

鸟体似蛋形,万变不离本,嘴颈翼尾足,动作其中寻。嘴部能张合,颈项会缩伸,双翼善起落尾羽常垂擎,两足每直曲,各部活动勤,可随需要掇,神态才表尽。

嘴壳上固定,下嘴才活灵,张大见里层,上下不能平。嘴部正面形,描绘难以正,不论张仰俯,短阔是标准。眼部如何定,画在嘴角层;家鸭眼独特,偏向额边生。探首和理羽,其颈才显著,平时安闲详,不宜太突出。鹤鹭长颈禽,其法不相近,静止颈盘曲,行动才伸颈。背羽圆形状,缩颈前端藏,侧面见椭圆,正面背须让。双翼如须见,半环大小点,初级飞羽处长短徐徐添。胸部宜圆鼓,腹面应收敛;鸡鸭形不一,腹大不同前。尾羽要生动,切忌画得重。添翼顺手带,既活又灵松。鸟要站得稳,双足不能近,距离宜拉开,使体保平衡。入睡体放松。羽毛见耸蓬,躯体成圆形,神态才从容。悦时喜活动,昂首高歌颂,双翼微扑腹,尾羽每高耸。受惊口鸣叫,眼珠前方瞧,羽冠高耸起,其翼也微翘。久立翼尾展,间歇常舒腰,腿足横向伸。躯体斜里倒。紫燕扁头型,鸲鹆却是平,孔雀成三角,写生应看清。

要领已述毕,尚须勤动笔,熟中能生巧,神态更确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三节 禽鸟的写生

一、禽鸟的造型(以孔雀为例)

画禽鸟首先要熟悉各种禽鸟的形态和习性,认识它的生活规律,抓住禽鸟蓬勃的生命特征及其本性,并运用掌握的技法,以形写神,做到“形神兼备”,来刻画要表现的禽鸟。

鸟体万变不离其本,体形似蛋,一般没有变化。以孔雀为例,先圈画出蛋形身体,根据孔雀头的特征,把头概括成三角形,分出眼、嘴部位。运用定位线确定翅翼的位置,简略圈出。根据孔雀雌雄尾巴不同的形状特征,添尾,根据动势将雄孔雀的尾先概括成几个片。然后加上活动范围大的颈和脚。注意整体造型结构的大致准确和姿态的生动。

对孔雀进行深入刻画。具体画出眼形、嘴形。逐步将翼羽及尾羽定位画出。进行细部的具体刻画,添加湖石,最后勾描墨稿,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作品。

图片

图片

二、禽鸟的写生

为了丰富素材,写生是十分必要的。鸟是好动的动物,捕捉动态十分不易,平时要对真鸟经进行细心的观察,观其体态、颜色、质感,熟记在心。进行写生时,要选择生动的姿态及偶的动作。下笔时首先要抓大关系,将选定的造型概括提炼成简稿,然后对细微处局部描写。面对真鸟很难细心描写,其动作转眼之间就会千变万化,因此锻炼敏锐的视觉能力和默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具体写生时许多动态造型是必须结合默写才能完成的。运用鸟的标本进行仔细的观察。研究,并对标本“写生”为对活鸟进行写生作准备。写生须日积月累,通过写生能够培养视觉敏感性、分析能力及记忆力,通过写生得来的素材、简稿再进行修正加工,可以成为定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