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纪事:吉林市南马路上的报业风云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3 发布于吉林

在吉林市话剧团旧址被拆除后,一座高层建筑在南昌路路北开始紧锣密鼓地快速施工。新建筑进展是如此之快,快得让人不知不觉着淡忘这里旧有的模样。很奇怪,人的记忆惯常对时间两端印象深刻——要么是此时发生,要么是很久以前发生,至于中间发生了什么,非是刻骨铭心般的事件做锚点,否则实难被清晰记得。

一位已有些健忘的前辈对我提起,在话剧团南侧,曾经有一列始建于伪满时期的二层小楼,小楼的最北侧曾是伪满时期吉林市报业的终点,也是吉林报业开启新纪元的起点。为了确认位置,我拿现在的照片问他,他只能含糊应对,当我拿解放前的老照片给他看时,他则确认得斩钉截铁。

一、

拨开历史烟尘,让时光回溯到八十多年前。1935年,日伪当局为了实现长期掠夺吉林人民的目的,从当时的日本领事馆向吉林城东莱门方向修建了一条现代化的“马路”,为有别于民国时期修建的商埠大马路,新道路取名“南大马路”,民间俗称“南马路”。随即,在日伪的勃勃野心筹谋下,南马路逐渐被建设成为吉林城粉饰侵略压榨行径的繁荣地段——“商务中心”。所有最时尚、前卫的元素逐渐占满街道两厢。在这场为侵略势力乔装的活动中,自然少不了鼓吹殖民侵略,并对吉林人民实施欺骗、麻醉的反动媒体。

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就十分注重利用报刊对内对外进行舆论宣传。从殖民中国东北的那一刻起,更是把报刊宣传当作外交、军事、经济的一种辅助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报刊宣传进一步成为日本侵略势力奴役中国人民,钳制中国反日思潮的特殊“武器”。为此日本反动势力在中国大肆采用自办、投资、收买、贷款、补助等手段,对中国东北的新闻媒体进行整合、管控,使其成为日伪当局的喉舌。

1937年(伪康德四年)9月1日,在日伪当局的操纵下,由日本人三桥政明于1922年6月1日在吉林创办的日文《松江新闻》和中文报刊《东省日报》正式合并组成《吉林新闻》报社。这个为殖民侵略服务的报社的社址,就设在吉林东关南马路伪市公署公会堂南侧新建的二楼北端(在伪满时期的照片中,《东省日报》的水泥字嵌在楼门门额之上,《松江新闻》社的社名指示架就立在楼门旁边)。

有记载说《吉林新闻》是一份日文报纸,这显然不对。这份报纸始终兼有中文与日文。最初时中文为4版早晚刊,日文为4版早刊。而后虽有版面调整,可直到1945年8月伪满垮台,报纸停刊,《吉林新闻》始终都有中文版面。在现存的《吉林新闻》旧报纸中,也能见到许多中文版面,只不过这些报纸不过是当时反动势力威胁、迫害、麻醉吉林人民的毒药,每个版面、每个铅字都是时代悄然记下的侵略暴行罪证!

二、

八一五光复后,东北大地出现短暂的权力真空,各方势力竞相角逐。吉林市的政治形势也异常复杂:有苏联占领军,有国民党接收大员,有伪满余孽,有江湖强梁。各方势力明争暗斗,都想在纷纷乱世,为自己捞取不厌其多的利益。而在此刻,我党地下工作者在李维民同志的带领下,恢复了中共吉林特支,他们为了真正让吉林人民获得平安幸福的生活,不畏百难,投身时代洪流,与各方反动势力殊死较量。此际,南马路上的旧《吉林新闻》社竟也借势冲上潮头。
吉林特支恢复之初,李维民就在郑墉家后院的一所日本人住过的房子里,创办了一份油印报纸——《前进报》。这份报纸主要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及艰苦抗战事迹,揭露社会丑恶现象。通过正向、有力的宣传,团结并发动各界群众,壮大人民的力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另外,在伪满时期,吉林市的地下党组织都是单线活动,彼此并无横向联系。凭借这份油印小报的传播宋海桥同志领导另一吉林市地下党组织也很快与特支取得联系。

郑墉在伊统领胡同家中的照片,《前进报》就在后院

早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盘踞在吉林市的国民党市党部就在地方维持会的支持下,接收了南马路上的旧《吉林新闻》社,并以该社旧编辑、记者为班底,创办了一份名为《吉林日报》的报纸。然而这份报纸的文风消极、反动,内容陈腐、虚假,对吉林人民极尽污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最后连苏联驻军都觉得过分,遂由苏军政治部勒令停办。获得《吉林日报》停办的消息,李维民马上与苏军交涉,经苏军政治部同意,接收了国民党的《吉林日报》社,并将《前进报》扩展为吉林《人民日报》。1945年10月10日,吉林《人民日报》创刊发行——新、旧报业在这一刻发生了质的转换。

照片拍摄于吉林市统战文化陈列馆

三、

为办好这份吉林《人民日报》,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吉林地方党组织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报纸创刊伊始,吉林特支委派李之白担任社长兼总编辑,谭莫伽为副总编辑。报刊4开4版,每周6刊,刊头为李之白题写。在创刊号上,吉林《人民日报》公开表明:“《人民日报》是大家的报纸,它将是人民公开说话的工具、为大众服务”(引文取自《吉林日报》相关文章)。从创办之日开始,吉林《人民日报》宣讲我党主张,驳斥社会上对共产党人的谣言恶语,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从舆论宣传角度成为我党讨伐反动势力,启迪人民心智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吉林《人民日报》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导致反动势力对这份报纸极度仇恨,他们不仅继续在社会上施造谣抹黑之能,还利用安插在苏军驻吉司令部中的翻译,诬告“吉林《人民日报》私藏武器,意图扰乱治安”。更有甚者,还有特务到谭莫伽同志的家中实施威胁恫吓。一时间,苏军受到蒙蔽,对报社进行搜查并关押了报社部分工作人员。多亏李维民同志及时交涉,才使危机化解,关押人员得以释放。

李之白像,取自《吉林日报》

1945年底,余平若担任吉林《人民日报》社长,此时反动势力仍旧猖獗,一些人甚至打着国民党接收人员的旗号到报社强行“接收”。还是在李维民同志的努力下,敌特上演的“接收”闹剧最终也被平息。鉴于社会秩序混乱,直到苏军撤出吉林市之前,吉林《人民日报》虽归吉林市市委直接领导,但名义上还要由苏军政治部统一管理,报社采编人员外出会戴有中俄文字合璧的臂章。另外报社不仅有4名我党派出的武装工人警卫,苏军政治部还派驻了一个班的苏军常驻报社。

1946年5月28日,报社随军战略转移,撤出吉林市并于1947年3月在蛟河改名《吉林日报》(后辗转到达延吉)。而在吉林市,梁华盛带领国民党省政府耀武扬威进城实施全面“接收”,南马路上刚刚发散出的新闻光彩也被乌烟瘴气所遮蔽。

《吉林日报》社旧址

四、

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吉林日报》社重新回到吉林市,在熟悉的旧址恢复出版发行报纸。虽然处在解放区,但当时的吉林市仍受到国民党飞机的滋扰。1948年6月5日早晨国民党飞机轰炸吉林市,一颗炸弹在《吉林日报》办公楼附近爆炸,报社办公楼门窗尽碎,另有职工伤亡(对6月轰炸事件,吉林市主流地方史料一般记录为6月22日和23日,6月5日轰炸为《吉林日报》发布的文章提及)。

1949年6月,《吉林日报》与《农民报》《工人报》合并,改名为《吉林工农报》。1950年2月1日,《吉林工农报》改名为《吉林日报》(有资料提到是1952年正式改名《吉林日报》),并采用毛泽东同志题字作为刊头。1954年8月,《吉林日报》社随吉林省委迁至省会长春吉林地方史料记作9月1日

五十年代初的《吉林日报》照片拍摄于吉林市统战文化陈列馆

《吉林日报》社迁出后,报社所使用过的二层楼仍旧存在。至于哪些单位曾在此办公,往事杳然,只有人依稀记得曾有剧团使用,不过具体是什么剧团使用,我却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不仅如此,上世纪末,一座七层居民楼是如何“摧枯拉朽”,挺立在话剧团南侧,许多人也记不清楚。不过,我相信,1954年后,那座二层楼房所在的空间,一定会在某些人心中印刻下特殊痕迹,在文末的留言中,应该会看到一些有益的线索。

尽管1947年,南马路就成为了重庆路(后改为重庆街)的南段;尽管1958年,《吉林市日报》还从通天街30号迁至重庆路上(即《江城日报》社,曾为日伪时期的日清旅馆)。不过仅就坊间仍未丢掉俗称的南马路而言,从1954年开始,激荡几十年的报业风云已然归于平静了。

几年前《吉林日报》旧址的街貌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好友贾大为先生(网名易林学馆)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