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老”狄仁杰备受武则天器重。可武则天临死前感叹:“狄仁杰,枉我对你如此信任,没想到,我是上了你的当了。” 武则天执政十五年,治国能力还是很优秀的。她也懂得“治天下之乱者,必以知人为本”的道理。 可即使如此有能力的武则天,还是遭到了许多大臣的非议,毕竟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男人是无法容忍一个女人成为天下之主的,而且许多大臣也开始密谋,如何能恢复李氏江山。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武则天便开始给予武家人重人的官职,并且还任用来俊臣这样的酷史来纠察异己,一旦发现有不臣之心的人,武则天便会立即处置。 而武则天非常器重的狄仁杰,也曾受到来俊臣的严刑逼供。 692年,狄仁杰被抓入狱后,来俊臣便对他说:“狄大人,只要你承认罪行,皇上不会为难你,肯定会免你死罪,你也不必受皮肉之苦了。” 狄仁杰对来俊臣这样的酷吏一向没有好感,但此时人在屋檐下,也不能不低头。 如若他不招认,来俊臣也不会放过他,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将他刑讯致死。总之他无论认罪或不认罪,在来俊臣这里都只有死路一条了。 于是他对来俊臣说:“大周革命,万物唯新,我是唐朝的旧臣,你让我招认,我便招认罢了。” 见狄仁杰认罪了,来俊臣心里很高兴,便又对他说:“你若能供出同谋,那我会帮你向陛下请示,请求对你宽大处理。” 狄仁杰听后,冷笑道:“如此有伤阴鸷之事,狄某可做不出来。” 狄仁杰虽然没有供出其他人,但能够定狄仁杰的罪,来俊臣已经很高兴了。既然狄仁杰已经招供了,来俊臣对他的防范也降低了。 之后狄仁杰写下血书,将其缝在棉衣里,并嘱咐狱卒说:“天气渐暖,棉衣用不上了,你通知我家里人将棉衣拿回去吧!” 狱卒也没有怀疑,便将棉衣送给了狄家人,而家人在棉衣里发现了血书,便将其呈送给武则天。 武则天得知狄仁杰的冤屈,便将他放了出来。 狄仁杰感激武则天放了自己,但对于武则天谋夺李氏大唐的行为还是有所不满,这也让狄仁杰对武则天的情感比较复杂。 他认同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但又希望武则天能还政于李氏。 一次,武则天觉得朝中无人,想要从中找一个宰相都找不出来。狄仁杰知道后,便举荐了张柬之。张柬之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且又有治国之才,是做宰相的最佳人选。 既然狄仁杰如此推荐,那武则天也不再质疑,便提拔张柬之做了宰相。而张柬之也不负众望,帮着武则天解决了许多问题,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 狄仁杰见张柬之身居高位,又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心里很是安慰。因为他知道,张柬之虽然效忠武则天,但他同自己一样,都希望武则天能将江山归还给李氏子孙。 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便更加重用张柬之,让他来帮着自己稳定朝局。 随着武则天的年纪越来越大,她的身体状况也愈来愈不好,渐渐地开始力不从心,传位的事情也到了最后抉择的时候。 武则天好不容易将李氏江山易主,若是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她有些不甘心。 可若是传给自己的侄子,好像也有些不妥。 因为之前狄仁杰曾经说过:“如果陛下去世,将皇位传给儿子,儿子还会在祖庙供奉祭拜你,但从没听说过侄子还要在祖庙里供奉姑姑的。” 武则天对此十分纠结,到底是传李还是传武,搞得她心烦意乱。 不过武则天的担忧是多余的,因为没过多久,张柬之便和李显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并传位于李显。 武则天眼见大势已去,也只能顺应他们的要求,将皇权重新交回李家人的手里。 而此时的武则天也开始懊悔,当初就不该听狄仁杰的建议重用张柬之。如若不重用张柬之,说不定传位之事她还能由自己做主。 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虽然有传位于侄子的想法,但也只是想想而已,毕竟还是儿子与自己的关系近一些。大概率来说,武则天还是会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的,只是他们逼迫自己禅位的方式,还是会让她有些不悦,所以才会埋怨狄仁杰。 文献参考: [1] 唐代名臣——狄仁杰[J]·张德一 [2]《新唐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