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姚珍:上海女知青做了40年的清贫村官

 泊木沐 2023-04-03 发布于辽宁

“你一个上海知青,怎么能嫁给一个农村的孤儿?你要是偏要嫁,将来就和妈妈断绝往来吧!”

20世纪70年代,下放到涡阳县王瓦房生产队的上海知青张姚珍,要嫁给村子里的一个穷小子。

小伙子名叫王廷书,是个孤儿,人有点木讷,一天到晚就知道干活儿,他的年龄还比张姚珍大了六七岁。

村里人都不能理解,像张姚珍这样从大城市来的大姑娘怎么会看上这样的穷小子,就连张姚珍的家人都非常反对,特别是张姚珍的母亲,几乎闹得断绝关系,但张姚珍就是坚持。

张姚珍看上的是王廷书的踏实、诚实、勤劳,这在张姚珍看来是无比宝贵的品德。

从此以后,张姚珍下定决心建立好自己的家庭,在做大队干部的时候尽职尽责,深得村民和领导的好评。

王廷书也没有辜负张姚珍,他疼爱妻子,也非常能干,还会编席子打篓子,这门手艺让一家人不愁吃穿,后来生产队还分给他们家半亩水塘的芦苇。

到了秋天,张姚珍和丈夫将干枯的芦苇收割之后,编成苇席背到集市上换成钱,即便在一个冬天也能挣上几千块。

后来,身边的知青们陆陆续续回到了城里,而已经在当地结婚的知青只能留下来。

张姚珍被招到了县供销社下辖的店集区供销社工作,不再做大队会计。

但随着经济的变革,供销社逐渐被淘汰,张姚珍很快就下岗了。

张姚珍为了生计,就前往北京一家公司当会计,一个月的收入一两千元。

第二年过年张姚珍回到了家乡,村干部和村民都找上门,希望她能继续留下做村干部。

乡亲们对她的想念让她很感动,不过,做村干部肯定没有在北京做会计赚钱多,可能连家里的花销都不够,但张姚珍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张姚珍后来当上了村里的文书,每个月的补助有限,她就和丈夫养猪、养羊,收入也算是稳定。

就这样,张姚珍一干就是40年。

王瓦房村是临湖镇较为偏远的自然村,路坑坑洼洼,村民们都想拥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

2010年,省里拨了一笔款项,需要村民自筹一笔钱,多数村民愿意出钱,但有一部分就是不愿意,张姚珍只能咬咬牙拿出了自己5000元的积蓄,将路费修好了。

为了给村里的学校建新楼,张姚珍急得每天在家里默默流泪。

村干部们紧急分配了任务,一天之内就要将所有的资金凑齐,张姚珍分到了6万,到处借钱,打电话给上海的亲戚,又去信用社贷款,一直找到了信用社主任家里。那时候已经是半夜了,信用社主任为她的为民办事的精神打动,保证第二天给她贷款,绝对不会耽误事儿。

家人了解了张姚珍这些年所做的一切之后,也慢慢选择理解了她。

曾经最反对张姚珍嫁给农村人的母亲打电话给张姚珍,让她带着丈夫和孩子一起来上海玩一玩。

这么多年和家人的隔阂终于消除了。

母亲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张姚珍将3岁的儿子留下来,张姚珍同意了。

后来张姚珍的三个孩子都留在上海念书,老人家为了让女儿安心做自己的工作,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孩子。

没想到人生刚刚走向光明,张姚珍又遇到了人生的坎儿。

她最小的孩子成绩极为优秀,好胜心强,但是没有考上大学,就产生了厌世情绪,在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喝了农药就自杀了。

在那几天,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自发去医院安慰张姚珍,这件事对她的打击非常大,是乡亲们不停地陪伴,才让她慢慢走出来。

村里的老人家患上了白血病,老人家在子女的陪同下在上海看病。

张姚珍那时候正在上海探亲,打算坐火车回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坐了一站又返回,重新回到了上海,看望了老人家,并且安抚她好好看病。

因为还有工作,张姚珍不得不先回去,临走前叮嘱自己的大儿子一定要安排好老人家和儿女。

大儿子按照母亲的吩咐将老家的客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家回到村里逢人就说:“张会计对我们村的人真是没话说,儿子也跟她一样,都是热心肠呢。”

张姚珍就这样一直做村官做了30年,母亲年迈,希望她能回来,可村民们舍不得,一再挽留她在干一届。

张姚珍一共干了三届,群众依旧舍不得让她走,她就这样做了40年的清贫村官。

张姚珍真正演绎了什么叫作青春无悔,当年的上海知青,为了农村的基层工作,真正得做到了扎根农村一辈子,也换来了村民们的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