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北上》的装置艺术

 一寸书 2023-04-03 发布于上海

徐则臣在《北上》的自述中说,自己写小说用的是装置艺术。

特意去查什么是装置艺术。百度说,装置艺术是“在特定时间、场合用特定艺术品与观众互动的艺术流派。”“将艺术实践与非艺术的生活领域相联系,反对艺术必须具有分离的形式和持续的对象的艺术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将艺术视为审美经验独特领域的界限。”

读过小说再去看这些抽象文字,会更容易理解一些。《北上》是一部南北交错、古今交错、时空交错的小说。里面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00年、2012年和2014年前后。在每个时间段里,又有许多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条线。例如清末时的两条线,一条是开始时小波罗在运河上诙谐有趣的游历过程,另一条是小波罗弟弟马福德与中国女子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不过第二条线是在小说很后面的部分才开始讲述。

小说在横向结构上也有许多发散,例如孙过程的加入引来了义和团同胞对小波罗的刺杀,而小波罗的死前分赠遗物,又如焰火一般,将相关人等的后代故事延伸到了现代。

总之,《北上》打破了许多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并没有遵循传统的叙事规则。

要说这样写有什么缺点,那就是人为斧凿痕迹可能会稍重,包括以马福德的视角叙事时,难免有些疏隔,谢望和与孙宴临的结合也有些生硬。但总归有不少创新的地方,至少勇气可嘉。何况也是得过茅奖的作品,有真正的实力。比如文中随便一处写景都很容易把读者带入进去。

而且作者还在书里借考古学家之口,说了一句疑似自我辩解的话:“强劲的虚构可以催生出真实”,“虚构往往是进入历史最有效的路径;既然我们的历史通常源于虚构,那么只有虚构本身才能解开虚构的密码。”

然而虚构肯定也是来源于真实的。文中小博物馆民宿的老板评价古董时说:“不过平常器物,却能看见流动的时间和过往的历史……古旧的日常细节呈现出了此地繁复、悠长、宽阔的地方史。”京杭大运河又何尝不是“流动的时间”呢?溯流“北上”的朝圣和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相融合,谱写出了一首动人的“大河谭”史诗。


声明:

想加入读书群可在后台私信:“读书群”,但不保证能及时看见并回复(你可能早已知道,留言过期是回复不了的,非本人故意不回)。此外读书群仅是为了方便大家进行读书方面的自由分享,互帮互助,暂时还没有精力运营其他。也许将来会有些活动,但目前只是佛系运营,平时也比较安静,期望值太高的请慎入,望周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