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发 | 美军核潜艇能力建设与发展态势解析

 军休强军路 2023-04-03 发布于河南

原创 谭 震 蒋杰峰 等 军事文摘 2023-03-31 17:51 发表于北京

图片

2022年8月30日,美国会研究服务局发布《海军下一代攻击潜艇项目:背景和国会议题》报告,详细介绍了SSN(X)攻击型核潜艇的发展概况、性能特点以及战略意义。自1954年1月24日美国鹦鹉螺号核动力潜艇首航以来,核潜艇逐步确立了其作为核三位一体之一的支柱地位。确保了军事大国全域核威慑能力,开拓了“深边疆”对抗博弈战线。美智库甚至将核潜艇主导的水下战定义为游戏规则的改变者。长期以来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实践沉淀促使美国与俄罗斯在核潜艇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长足发展。那么,从能力建设角度而言,美俄核潜艇能力建设各有着何等独到之处?大国水下战略博弈又将有着何种发展态势?

史海转圜,“鹰”与“熊”的铁喙与傲骨

英海军中将霍雷肖·纳尔逊曾言:“一支作战舰队往往是最好的谈判者”,美俄海洋权益的博弈图谱向上可追溯到冷战时期。当时以苏联为首的新兴国家方兴未艾,以一种不同于旧日资本帝国的新面貌向世界展现了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为谋求世界霸权,美国采取扩张性对外策略,以军备竞赛为基,以核战略威慑为锁,以颜色革命为链,以局部战争为刀,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数十个领域与苏联短兵相接。在冷战期间漫长的大国博弈中,其中海洋以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及其所蕴藏的无限可能,受到了美俄双方的格外青睐。

面对二战后美军庞大的海军力量,苏联国防部与海军军事专家敏锐地注意到:对于以“大洋海军”为目标的苏联海军来说,意图冲破美国所打造的海洋牢笼,必须以潜艇为特别锋矢力量,实现了以较少的工业经济投入换取更快的规模战斗力。苏联海军总司令部于1945年夏天提出了关于1946-1955年军舰建造十年计划的建议。1952年后,611型Z级大型潜艇和613型W级中型潜艇逐步列装苏联海军舰队,Z级潜艇以封锁与干扰为战术目标,计划在大洋和远海海域、于敌人基地附近和海上交通线上使用;而W级潜艇则以保卫与反击为目标,大量部署于近海海域。由此,苏军潜艇发展的帷幕缓缓展开。

图片

美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

1958年,苏联第一艘核动力潜艇627型N级十一月号下水。苏联潜艇部队经过系列装备更新迭代之后,在航速、航程、打击能力、下潜深度等多个重要指标均取得了质的飞跃。1969年,世界上第一艘钛合金核潜艇——苏联海军66型级核潜艇试航,其潜航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0节,至今仍然无人能出其右。80年代初期,苏联潜艇部队和海军的发展登峰造极,1980年,享誉甚丰的“海底黑洞”——基洛级常规潜艇服役,世界上最大的战略核潜艇台风级于1981年研制成功,携带20枚SSN-20潜射弹道导弹,每枚导弹配备10个核弹头,共建造6艘。到1981年台风级服役时,苏联战略导弹潜艇增加到62艘,弹道导弹950枚,而同期美国导弹潜艇数量为40艘,导弹648枚。苏联潜艇部队力量配备与战略目标与其装备发展同频共振,60年代初,苏军逐步拓展潜艇部队任务领域,由最初的近海防备,到远洋战斗侦查,再到突破美军反潜防御阵线,最终到系统性深入大洋海域以期达成战略威慑目的,苏联潜艇部队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苏联海军的战略空间与大洋军事存在。

与之相对,向来以“本土绝对安全”自居的美国人认识到了苏联非对称式的海军发展已然威胁到了其绝对不容动摇的本土安全。从战略平衡角度出发,美国防部多次集中科技攻坚力量研发新型潜艇,基于平台密集型水下作战理论,大量提高自身水下对抗能力。立足于海洋声呐与深海声学通道,研发远程水下监听设备,提前判知苏联海军状况。在潜艇能力建设上,至1963年,美军已然实现第三代拉法耶特战略导弹核潜艇列装,该型潜艇以远射程与高威力的潜射导弹著称,同时该型潜艇装备的先进电子设备也提高了其自动化水平。美海军专家认为,海军应当以航空母舰为核心,其他舰艇力量必须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力量核心提供保护与协助。1976年,以反舰、反潜为目标的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建成服役。同时美军以极快的研装效率在1981年完成了第四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俄亥俄级的列装。与以前所有的战略核潜艇相比,俄亥俄级潜艇更为静音隐身,在1982年的海上试航中,几乎无法被侦测到。为对抗苏联远程潜射导弹并确保本土安全,战术效能更加专一,以反潜为唯一目标的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面世了,然而当其1997年正式步入服役之时,冷战的硝烟已然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

图片

美国俄亥俄级潜艇

风云之际,“深”与“智”的思考与发展

现代混合战争智能化、无人化、多元多元化的特点促使着水下战作战方式的不断转型。传统的海军水下作战力量主要由固定水下传感器、水雷、潜艇以及部分生物装备组成。随着大量无人化、智能化的海洋作战系统出现,海洋作战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美海军海面、空中力量承载着极大的区域拒止、领域控制压力。同时,水下作战任务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为了有效保障海面之下的基础能源设施,未来以核潜艇为代表的水下作战力量必得到更多的资源倾斜与力量投入。在核潜艇部队规模日渐缩小的前提之下,将单艇控制范围扩大到现阶段的两倍甚至是三倍,增大海下可控战略空间,单艇能力的提升成为了美军迫在眉睫的需求。

所谓“深”,指的是潜艇的隐身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发展,“深”不再仅仅局限于海洋深度这一物理实物层面,更是将电磁空间、声道空间等无形作战领域包含其中。所谓“智”,指的是潜艇装备在未来必须适应愈加复杂的战场环境,在多负载情况下也当有着强大的控制能力,这对于潜艇本身的电控系统有着极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既是科技意义上的,更是未来意义上的。

美国防部认为,潜艇部队原本平台密集型作战原则需向传感器密集型作战原则逐步转型。为确保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海洋战场情况乃至源自陆基、空天的打击威胁,并长期保持编队作战效能,潜艇部队将持续不断强调海域内的集群效应。一旦水下无人系统能够高效应用于美军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作战效能有效提高至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其在海下空间将会突破原有的可能极限,表现出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乃至实现局部战场控制。对于核潜艇能力建设的评估与军事理念的拓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实战角度而言,战场生存能力也就意味着战场作战效能。提升核潜艇隐身能力最主要的两条途径,一是对个别设备进行无声化、特殊化处理;二是对整套推进系统乃至电子系统进行综合性升级。2015年,美海军完成了潜艇综合电力系统兼容性测试相关设施的配置工作,随后展开安静型推进项目,正式在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上安装。在此基础上,美海军进一步提出研制适配潜艇的永磁发动机,彻底消除齿轮传动噪声。如果说对于潜艇“深”的改造是出于战场生存也就是防御的目的。那么潜艇“智”的提升就更多地偏向于进攻的需求。美海军部门认为自己正在走向有人/无人系统可选执行任务的未来,在两个军种追求的混合愿景下,未来海军三分之一的舰队和海军陆战队一半的航空装备可能是无人驾驶的。装载无人化框架的攻击型核潜艇在复杂的水文环境中,将能够通过自动路线规划和回收,以蜂群化、集群化、智能化的区域密集状态达成行动目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无人指控系统具备超越人体极限的长航时、远距离的持久作战能力,实时的作战链条接入使得单艇战场态势感知与信息利用能力得到了几何级的提升。

综合“深”与“智”两方面因素,目前正在建造的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在艇身、反应堆/推进系统、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皆有着非凡的进步,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将配备16枚潜射弹道导弹。可配备与现役俄亥俄级相同的三叉戟IID5潜射洲际弹道导弹,也可兼容三叉戟IID5LE导弹,其强大战略威慑与战略打击能力不容置喙。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更使得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存在着绽放惊人异彩的可能。

图片

核潜艇发射导弹示意图

图谱造物,“常”与“特”的统合与设计

角色的变换往往意味着能力的调整,随着任务内涵的拓展与任务压力的骤增,美海军下一代海军潜艇力量建设规划必然有所调整。核潜艇必须兼具“常”与“特”的性质,在常规有效任务,如侦察、支援、护卫中有效发挥作战效能的同时确保自身能够有效接入系统性立体作战网络,完成特种行动任务,成为综合性的水下复合平台。无人化指控系统的引入使得核潜艇执行“特”类任务成为可能,例如在后方遥控指挥实现狼群式作战,远距离前出探测,超远距离对敌核心打击。

美军马赛克战作战概念的提出与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水下作战力量的发展态势。马赛克战,意即运用多种零散的碎片化力量组合成强大的军事力量图谱。将原本综合性的功能平台分散为小型窗口,通过窗口功能诸元的异构组合以期实现军事功能的动态组合。对于潜艇部队而言,依托某一核心水下枢纽指控潜艇为中心,以功能相对具有特色的单艇为链条,即可组成一个具备综合作战效能的综合性作战编组。通过编组内各个潜艇的分散-异构-组合,便能够更高效地达成“常”与“特”之间的功能转换,蓝海宽阔,战术百变,实现了上述能力统合的美军核潜艇,其战略能力将难以估量。

在目前技术与军事理念的指导下,美海军将潜艇设计规划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大型潜艇平台,二是小型攻击型潜艇,两者依托共同的无声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群化设计概念,但在主要承载功能上有着极大区别。大型潜艇平台的设计目标并不是保持强大的深海作战能力,而是将目光汇聚于远洋力量投射,作为完备的水下综合移动基地,如重刃抵喉般将作战区域直抵对手海床。远超别类潜艇的前出能力也意味着大型潜艇平台必然具备更为立体的信息收集能力,能够在未来混合战争中有效发挥平台优势,起到监视、侦察、收集的作用。大型潜艇平台同时兼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在区域拒止中也能发挥一定的战术作用,有专家指出,与其将大型潜艇平台看做潜艇,不如将其看作洋面下不断移动的,壁垒较为薄弱却隐藏能力极强的堡垒。

相对于大型潜艇平台对远洋力量投射与海下基地功能的重视,小型攻击型潜艇更多地将资源投入到机动性与深海攻击能力的建设之中。迅捷的机动性与较小的艇身使得小型攻击型潜艇能够全水域航行,并能够长期安静、快速地移动,在特定作战任务中能够实现海中悬停。更为智能化的电子系统接入后,小型攻击潜艇能够作为指控中心的作战诸元达成更为复杂的战术目的。目前正在服役的俄亥俄级与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也将得到充分调整升级,使得其适应未来海洋对抗要求。对于美海军而言,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单艇的诸类水文环境隐身能力,武器快速部署发射,无人系统信息高效传输与防护,战场态势感知等系列问题,是其目前面临最大的技术挑战。

版权声明:本文刊于2023年1期《军事文摘》杂志,作者:谭震、蒋杰峰、马文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军事文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