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老先生离开钟爱一生的滑坡事业,享年95周岁。就在离世的前一天晚上,老先生仍在伏案工作,奋笔疾书,将自己对滑坡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奉献,生怕有所遗漏而留下些许的遗憾。而这也是老先生生命最后常常念叨的,也是老先生一生的写照,永远都在探索、治灾、育人的路上,滑坡就是他一生的全部。笔者毕业分配来到铁科院西北分院时,老先生已近八旬。每次从野外出差回来总能看到老先生手背在后面到单位来“工作”,目的就是在撰写专著的同时,能为技术人员答疑解惑。无论是谁,只要来向老先生求教,他都会滔滔不绝的举一反三,生怕你没有听懂。无论是大地构造,还是随手捡到的岩块,老先生的讲解都会让你得到满意的答案,都会让人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记得2000年左右,笔者刚刚从地基施工室调至滑坡设计室,有一次跟随老先生去四川江油624所进行滑坡应急。刚把老先生接出家门,老人家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讲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在候机厅里,在飞机上,在前往工地的路上,在现场......总之只要没有睡觉,老先生都会对着我这个滑坡“白丁”全程不知疲倦的输出。老先生输出的火力全程从来没有一丝丝的衰减。在返程的路上,一直送到家门口,老先生还要拿着我把一个知识点讲完整才肯放我走。这三天行程之中笔者所记的笔记,足足让我回味了很多年。老先生一生都在探究知识的路上。老先生黄埔军校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工作后就开始了他传奇的滑坡之旅。1950s初,为解决铁路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带头编写《路基设计及坍方滑坡处理》、《宝天宝略两线崩塌处理经验》、《宝天宝略两线滑坡处理经验》、《崩塌地区勘测设计》、《防治滑坡的支挡建筑物》、《柔性钢筋混凝土沉排的使用及其效果》、 《滑坡检算》、《深堑设计》等著作,初步奠定了我国特殊路基设计和病害治理的基础,被前苏联专家称为"中国路基第一人"。1961铁科院西北研究所成立后,老先生主持我国铁路的滑坡防治技术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祖国滑坡灾害事业中。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科研密切结合生产的滑坡之路。老先生提出了滑坡计算的经典传递系数法,即KT显式解法,成为我国几十年来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计算的经典理论公式;提出的以四种定性+四种定量分析为基础的“工程地质八大法”,为一代又一代工程地质病害治理人所传颂;专著《滑坡分析与防治》、《高堑坡设计及病害分析与防治》、《徐邦栋文集》等一批传世之作,无一不是灾害工程人的至尊宝典......以他为代表的滑坡人,提出了滑带土的残余强度变化规律和测试方法,使滑坡研究在理论上,使滑坡工程在实践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1966年,首次成功应用沉井抗滑挡墙治理滑坡成功,带队研发人工挖孔抗滑桩在成昆铁路上的成功应用,使我国治理大中型滑坡和高大边坡病害取得了巨大进步;1988年,带队研发的锚索抗滑桩技术在四川綦江松藻煤矿金鸡岩滑坡上的成功应用,使我国的滑坡治理事业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1990年左右在深圳罗湖至沙头角高速公路滑坡治理和边坡加固上首先采用了锚索框架技术,开辟了锚固工程在我国交通行业应用的先河......老先生言传身教,将自己从一个结构专业为主的专业人员,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实践,成长为一代工程地质大师,以身作则的典范成为一代又一代岩土工程师的榜样。1962年老先生提出设计人员必须先从事两年地质,地质人员必须先从事两年设计,技术人员必须要去现场从事施工两年的理念,是最早的岩土工程师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极大的促进了技术人员的成长、成型、成才。老先生时刻秉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无论是在他青年时代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在年过八九旬的本世纪一二十年代,无论是在宝成、宝天、鹰厦、贵昆、成昆、湘黔、枝柳、襄渝、太焦、梅七……铁路灾害治理,还是交通、水电、冶金、煤炭、矿山、市政等行业不计其数的灾害治理,都无不留下老先生在现场深入调查、剖析,反复研究、校核,从山顶到沟底,抚摸每一条裂缝、查看每一块岩土体、分析配套每一组构造面……用每一滴辛勤的汗水,每一个踏实的脚印,用敏锐的眼、睿智的脑、严谨的心,提供了一个个举重若轻的高效方案。为我国铁路的畅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我国滑坡治理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在老先生八十有余的那年,某大型复杂滑坡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争论,导致工作无法继续开展。老先生应邀去现场调查时,身患疾病而行动不便,我扶着老先生出门、在去现场的路上,无论在飞机上,在汽车上......老先生没有说一句自己疾病的事,反而是像打开的闸门一样,对笔者不断地在技术上进行浇灌。到了现场,是农民工兄弟抱、背、抬着老先生到每一个角落进行一丝不苟的调查、分析,虚弱的身体需要旁人的扶持方能站立。但老先生身无旁骛的在现场顶着烈日调查了一个下午。他脸上洋溢的是问题查看到位后的笑容,他不停地解说滑坡从构造对坡体的控制作用、滑坡特征与机理的分析,是让我们年轻人快速成长的一个难得现场教学。在随后的审查会议上,老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使会议在他发言后居然出现了其他专家没有任何其他补充,只说完全同意徐老先生建议的神奇一幕。这或许是老先生在渊博知识基础上的认真的现场调查、严密的理论分析、朴素的工程经验挟持下的水道渠成吧!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全身心的扑在祖国的滑坡防治事业上。记得我的老岳父王恭先老人家在当年申报工程院院士,仅差一丝丝没有成功后,我问老人家,为什么徐老先生作为你的老师没有申报呢?老人家说徐先生的渊博的知识他仅学到了不足四成,按道理徐老先生应该先申报,但被徐老先生拒绝了,转而极力推荐他申报。这就是徐老先生甘为人梯,甘做滑坡治理大厦的地基,成为我国滑坡事业奠基人,光明磊落的一生写照!老先生,永远怀念您。虽然我仅与您在一个单位相遇了五年,虽然我在滑坡专业上仅断续的聆听了您一年的教诲,
但我早已深深的为您折服。永远怀念您“认真严谨、不断探索、敢为人先、淡泊名利、诲人不倦......”的精神。您像一座灯塔,永远指引我前行的道路。老先生,您好!来世继续聆听你酷酷表情下难以掩盖的炽热教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