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养生入门:小肠在人体的作用

 咸鱼片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小肠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分。

十二指肠位于上腹部,上接胃幽门十二指肠球部,包绕在胰头周围,下接空肠;

空肠位于腹腔左上侧,即左腰区和脐区,下端接回肠;

回肠位于右下腹部,即脐区、右腹股沟和盆腔内,下端通过回盲瓣接盲肠及升结肠。

小肠的功能

小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消化后,基本上完成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粘膜吸收。

西医认为小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内分泌功能、屏障功能等

促进食物消化吸收

除胰液、胆汁和胃液可继续在小肠内起消化作用外,小肠黏膜腺体也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肠液,其中最主要的多肽酶,即将多肽分解为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后,即被小肠黏液吸收。
食糜由胃进入小肠,开始小肠的消化,由于胰液、小肠液及胆汁的化学性消化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作用,食物的消化过程也在小肠内基本完成,经过消化的营养物质也大部分在小肠被吸收,因此小肠是消化吸收的最重要部位。
除食物外,小肠还吸收水、电解质、各种维生素、以及脱落的消化道上皮细胞所构成的大量内生源性物质。

内分泌功能

小肠可以分泌大量的胃肠激素,如生长抑制、促胃液素、缩胆素,胰液素、胃动素、印胃多肽、神经降压素、胰高血糖素等,对消化腺及小肠的上皮、内分泌功能及运动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屏障功能

小肠具有重要的屏障功能,生理情况下,肠道内有很多细菌,肠道屏障能够阻止肠道内细菌及毒素移位至肠道外。

其他作用

小肠还可以起到连接胃与盲肠的作用,是消化器官的重要组成。

中医的小肠

小肠位于腹腔,其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接阑门与大肠相连,迁回叠积于腹腔内。对于小肠的具体形态,古代医家进行了仔细观察并有详细记载。
如《灵枢·肠胃》说:
“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脏器。
小肠由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主液。

主受盛与化物

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消化、转化饮食物的意思。
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指经过胃初步腐熟的饮食物要适时下降到小肠,由小肠来承受之;

  • 指下降到小肠的饮食物要在小肠内停留到一定的时间,以便进一步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小肠的化物功能,是指由胃传入的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之气的共同作用对其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物质和糟粕两部分,经脾转输,以营养周身。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在病理上,若小肠的受盛功能失常,则可见腹部胀闷疼痛。如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甚或完谷不化等

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所谓清浊,是指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及糟粕,而糟粕又包括食物残渣及废水。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最之分为清浊两部分:
  • 清者,即水谷精微,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传输作用输布全身,即所谓“中央土以灌四傍”;

  • 浊者,是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经胃和小肠之气的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排除。

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 由胃下降到小肠的饮食物,在小肠“化物”功能的作用下,分为水谷精微及食物残渣两部分;

  • 吸收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转输于心肺,并布散于周身,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 泌别清浊后的糟粕,分为食物残渣及废水两部分,食物残渣下降到大肠,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分则通过小肠的渗泌作用进入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类经》“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医宗必读》:“小肠……泌别清浊……水液渗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
由此可见,小肠在饮食物消化吸收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小肠的生理功能正常,则饮食物得以充分的消化吸收,清浊各走其道。其清者输布周身,营养脏腑;其浊者,则糟粕下归大肠,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浊水则渗入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在病理上,小肠生理功能失常,不惟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还可导致二便排泄的异常,如小肠泌别清浊失常,则水液不能及时渗泌膀胱,水谷并走大肠,可见大便稀薄、小便短少等症。对于这类腹泻病人,中医多采用“分利”方法,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浊水残渣各走其道,则腹泻 自止。

主液

小肠主液,是指小肠在吸收谷精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津液。
小肠吸收的津液与谷精合为水谷之精,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经三焦下渗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类经·藏象类》:“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临床上治疗泄泻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就是小肠主液理论的具体应用。实际应用中,所采用的利小便药物,其实一般都有健脾的作用。因而这实际上是通过健脾利尿来完成“利小便以实大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