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时期杰出军事家邓艾——奇袭成都

 微音dyx 2023-04-04 发布于广东

原创:邓远行

公元263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这一重大事件大大加速了中国重新恢复统一的进程,那就是——时年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的邓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慨,亲率二万偏师,走崎岖难行的阴平偏道,绕到蜀国的大后方,直捣成都,短短的三个月时间,蜀国灭亡。邓艾也因此役辉煌战绩永载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自唐起以最为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的身份名列于庙堂,接受后来者膜拜。

邓艾“偷度阴平,奇袭成都”的军事行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中国军事战争史上永恒的经典!

话说蜀汉景耀六年(263年)七月,后主刘禅由年号“景耀”改为“炎兴”,大概他希望从此之后,能给“炎汉”的蜀国带来“中兴”好运。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四个月后,“炎兴“这个年号便与国号为“汉”的蜀国,一同成为历史。而蜀国的灭亡,邓艾无疑起到了关健性、决定性的作用。

这一年八月,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东、中、西三路大军攻打蜀国,此时诸葛亮已逝去二十九年,姜维因连续多年北伐魏国,国力耗尽,导致朝野反对之声四起,为避不测之祸,从262年冬开始便离开成都,率主力大军在沓中(甘肃舟曲西北)屯田。

司马昭派出的三路大军分别由钟会、诸葛绪、邓艾统领。其中东路十万大军由镇西将军钟会统帅,从关中长安出发,分三路经陕西境内的斜谷、骆谷、子午谷三条南北走向的峡谷,主攻蜀国门户——汉中;中路三万大军由雍州剌史诸葛绪则统率,从祁山(甘肃礼县东)出发,负责在阴平桥头截断姜维大军的归路;而西路三万大军则由征西将军邓艾统领,负责攻击驻守在沓中(甘肃舟曲县西)的姜维主力大军。邓艾接到司马昭之令后,随即率麾下主力从狄道(甘肃临洮)分三路南杀向沓中:一路由天水太守王颀率领进攻姜维大营;一路由陇西太守牵弘率领进攻姜维前部;一路由金城太守杨欣率领进攻甘松。

姜维大军在邓艾大军中对阵中,顾此失彼,疲于应付。邓艾与姜维直接交锋,正酣战时,后面金鼓齐鸣,他急忙收兵后撤,后军探马飞报:“甘松各寨已被魏杨欣烧毁。”姜维大吃一惊,令部将打着他的旗号与邓艾之兵相持,而他则率后军星夜去救甘松。将到甘松时,山上木石如雨点般落下,姜维前进不得,只得退回半路。这时,邓艾又率大兵杀到,姜维无心恋战,径奔孔函谷大寨,固守待援。

忽然探马又报:“钟会已打破阳平关,汉中尽属魏矣!”姜维大惊,急传令即刻拔寨,连夜向剑阁关方向奔去。行至疆川口时,又遇到金城太守杨欣阻截,蜀兵溃败,一路丟下辎重而逃,快到达阴平城时,阴平桥头已被从祁山南下的诸葛绪大军占领。

此时的姜维,已成瓮中之鳖,前有诸葛绪大军拦截,后有邓艾大兵追击。然而姜维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佯装北上攻击诸葛绪军后部,诸葛绪中计,急忙调头回退三十里阻击蜀军,姜维于是乘隙调头南下,通过阴平桥头。待诸葛绪察觉时,姜维大军已经走远。

就这样,姜维脱离险境,率张翼、廖化及主力大军,赶在钟会大军前头,到达蜀国北面的天然屏障——剑阁关,与剑阁关守将董厥合兵一处,共同抗拒前来进攻的魏三路大军。

钟会的十万东路大军攻下阳平关后,一路南下,很快杀到剑阁关。

剑阁山势险峻,峥嵘而崔嵬,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钟会大军连续发起几次强攻,都被蜀剑阁关守军击退。钟会只得率军后退二十里扎寨,待邓艾和诸葛绪大军到达后,再图进攻良策。

诸葛绪由于未能按军令在阴平桥头截住姜维大军,致使一举歼灭姜维大军的计划落空,于是亲到“前敌总指挥”钟会大营请罪。钟会大怒,叱令斩杀,监军卫璀劝道:“诸葛绪虽然有罪,但归邓征西将军管辖,你若杀他,恐伤和气。”钟会趾高气扬:“我奉天子明诏,晋公钧令,特来伐蜀。不要说诸葛绪,就是邓艾有罪也照斩不误!”众将力劝,钟会乃令左右将诸葛绪押上槛车,载赴洛阳,由司马昭发落。随后将诸葛绪所领之兵,收在部下调遣。

早有人将钟会言语报知邓艾,邓艾大怒:“我与你官品一样,而且长期镇守边疆,于国多劳。你怎敢妄自尊大耶!”儿子邓忠劝道:“'小不忍则乱大谋’,父亲若与他不睦,必误国家大事,还是望父亲容忍。”

邓艾想了想,最终还是听从儿子的劝告,忍下这口恶气,带着十多位将领,策马加鞭赶去钟会大营,与钟会共商灭蜀之策。钟会闻知邓艾来到,随即令帐上帐下布列三百名披甲持戟军士,以显其威严气派。宾主坐定后,邓艾说明来意,钟会故作谦虚,问道:“将军有何高见?”邓艾连连称自己无能,等待钟会先开口。但钟会一而再、再而三,固执地要邓艾先说出自己的计划,于是邓艾不再谦让,诚恳地说道:“可引一支兵马,从阴平小道出发,经汉中郡的德阳亭,用奇兵直取成都。姜维必回兵相救,将军乘虚攻取剑阁,定大获全功。”钟会大喜道:“将军此计甚妙!可速引兵去,我在此专候捷音!”

两人饮酒告别后,钟会斜着眼晴望着邓艾远去的背影,以嘲笑的口吻对帐下众将说道:“世人都说邓艾有才,今日观之,是个庸才。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军以百余人守住险要之处,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全饿死矣。我只以正道而行,何愁蜀国不灭?”

邓艾出辕门上马,回顾随从道:“钟会待我如何?”随从答道:“口不应心,皮笑肉不笑,勉强应付而已。”邓艾冷冷地笑道:“他料我不能攻取成都,我偏要取成都!”也许,对于如何率兵走过阴平小道、奇袭成都,在邓艾心中酝酿已久,此时已胸有成竹。

回到本寨,邓艾写下密折,遣使驰报司马昭:“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去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兵必还赴涪,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次日,邓艾召集众将于帐下,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最后他问道:“我欲与诸位立不朽功勋于青史,大家愿否?”众将齐声呼应:”愿随军令,万死不辞!”当晚,邓艾先命儿子邓忠率五千壮士作为前锋,不穿衣甲,手执斧凿等工具开路前行,凡遇险峻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为后续大军顺利行进创造条件。接着邓艾挑选精兵二万,随后出发,绕过剑阁关,一路北上,抵达阴平城即今甘肃境内文县以西的鹄衣坝附近。从这里开始,邓艾大军就进入了崎岖难行的阴平偏道。

为防范蜀的实然袭击,邓艾下令每前进一百里,就留下三千军士就地扎寨;又行一百里,又选出三千军士下寨,彼此间相互照应,交替前进。

就这样,他们沿着白水江河谷东行,到达“陇蜀咽喉”玉垒关后,又进入让水河谷,在文县东南部刘家坪乡附近折向南行,一直穿行在颠崖峡谷、崎岖不平、荒无人烟的小道中,来到摩天岭。

摩天岭位于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最高处海拔4000米,最低处也有2400米左右,地势险峻巍峨。

前面的道路更加狭窄,只容一个人侧身通过,马不堪行,于是邓艾步行上岭,带领众将士攀援石壁一步一步向前移动,登上摩天岭山顶后,沿着山脊向前行进。

邓忠及五千将士先行到达摩天岭主峰后,见前面及左右两侧都是悬崖峭壁,不禁放声痛哭。随后邓艾率先头部队到达,邓忠上前哭诉:“此岭尽是峻壁巅,不能开凿,前功尽弃。”邓艾坚定地说道:“我军到此,已行七百余里,过此处便是江油关,岂可复退?”然后带领几位随从登上最高点,四下瞭望,观察良久才返回,铿锵有力地对围拢上来的将士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已经来到此地,若能成功,共享富贵。”大家齐声回应:“愿从将军之命!”邓艾对照行军地图,来回仔细察看周边地形,最后选定一处山势相对平缓地方,命众将士们将所有的辎重抛下谷底,紧接着他带头用毛毡裹紧全身,毫不犹豫,骨碌碌地滚了下去。

真的非常非常敬佩邓艾!!六十七岁高龄了,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他却老当益壮,以身作则,不畏任何艰难险阻,始终冲在最前头。如今在这关健时刻他又率先垂范,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一滚而下。副将见状,勇气大增,也用毡衫裹身滚下,其余将士衣衫稍为单薄,则用绳索束腰,相互之间一个牵引一个,攀木挂树,鱼贯而下。就这样,邓艾率军安全地度过摩天岭。将士们陆陆续续来到山底后,重新整点人马和物资,也许是天意,竟无一人死亡。稍作休息,又整顿衣甲、器械继续前进。沿着唐家河谷(四川青川县)、清溪河谷,再翻越左担山(平武县与青川县交界处)。就这样,邓艾之兵通过大纵深迂回穿插,来到蜀国的大后方、通往都的咽喉之地——江油关(平武县南坝镇)。

邓艾转身激励众将士:“我们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前面就是江油关,粮食储备充足。前进可活,后退即死,因此须戮力同心,合力攻击,迅速将江油关拿下。”众将士齐声呼应:“愿死战!”此时邓艾二万人马尚未到齐,大部分还在阴平路上,但邓艾已经等不及了,如今所剩军粮不多,只有乘其不备,快速夺下江油关,才能在巴蜀大地立稳脚跟,以利后战。于是他亳不犹豫引领着二千多将士,星夜兼程向江油关进发。

江油关由于地处蜀国腹心地带,长期无战事,军备松懈,丝毫未作防备。城中军民谁也没有料到,魏军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眼前,因而惊恐万丈。江油城守将马邈,还没反应过来,邓艾之兵已经攻城,马邈只好竖起降旗,亲到邓艾大营投降。他俯伏大堂下痛哭流涕:“我有心归降久矣,今愿尽招城中居民及本部兵马,投降将军。”邓艾准予投降,随后将江油兵马分编到各部。

邓艾攻下江油后,随即筹划攻打涪城。部将田续当面反对:“我军涉险而来,非常辛劳,应当休息几天,然后再进兵。”邓艾大怒:“兵贵神速,你敢乱我军心耶!”喝令推出斩杀,众将一齐求饶,方免其一死。

此时阴平小道的各路兵马已陆续到齐,加上降将马邈的兵马,邓艾麾下已有三万人之多。此时邓艾兵力粮足,士气旺盛,又亲率大军日夜兼程,向涪城(今绵阳市)进发。

如同江油城一样,涪城守军也没作任何防备,对于邓艾大军的突然到来,惊慌失措,于是在城楼竖起降旗,尽皆投降。

连夺两城,邓艾的实力大大增强。但邓艾仍不敢松懈,又马不停蹄,乘胜进攻涪城。

远近告急文书,雪片似地飞向成都。蜀主刘禅大惊,连夜召集群臣商议,官员们面面相觑,并无一言。在这危难时刻,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连上奏章:“臣父子蒙先帝厚恩,陛下殊遇,虽肝脑涂地,不能补报。愿陛下尽发成都之兵,与臣领去决一死战。”后主大喜,立刻下旨,让诸葛瞻统率成都七万兵马,出成都,去涪城,迎战邓艾的三万之兵。

再说邓艾得到马邈献出的地理图册后,细细阅览后大惊道:“若只守涪城,倘若被蜀军占据前山,何能成功呀?倘若迁移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迅速召来师纂、邓忠,吩咐道:“你俩各率一军,连夜赶去绵竹,我随后便到。记住,切不可怠慢。”

师纂和邓忠接到邓艾军令后,急匆匆率兵连夜出发,临近绵竹(今绵阳)时,诸葛瞻率大军早就严阵以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杀过来,师、邓两军大败,慌忙后撤。邓忠向邓艾报告,称蜀兵“太盛,未可击。”邓艾厉声叱斥道:“存亡之际,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你俩速去前战,再不取胜,将你俩斩首。”

师纂和邓忠又率领一万兵马与诸葛瞻大军交锋。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匹马单枪,抖擞精神,战退二人,诸葛瞻指挥两路兵马一齐杀出,魏兵又是大败,师纂、邓忠负伤而逃,蜀军紧紧追赶二十里,就地安营扎寨,以待明日再战。

这一次,邓艾见二人都负伤,未再加以指责,连夜召集众将,商议破敌之策,最后决定采取修书一封给诸葛瞻,将其激怒,诱至伏击圈,聚而歼之。

果然,诸葛瞻看完来使递给他的邓艾书信后,勃然大怒,将书信撕得粉碎,随即率大军出营,杀入邓艾阵中。邓艾佯装不敌,且战且退,诸葛瞻奋力追杀。忽然鼓角大响,两路伏兵杀出,邓艾又率师纂、邓忠调头围攻,蜀兵四面树敌,大败逃回绵竹城内。邓艾下令攻城,于是魏兵一齐呐喊,将绵竹围得水泄不通。

诸葛瞻在城中,见形势严峻,令部将彭和赍书杀出,往东吴求救,见到吴国皇帝孙休,呈上告急文书。孙休阅后,召集群臣商议:“蜀国危急,岂不坐视不救?若蜀灭亡,吴亦危矣!”随即令老将丁奉为主帅,丁封、孙异为副将,率兵五万前去救蜀,但由于路途遥远,而且蜀地山路崎岖,一时难于到达。

而诸葛瞻久等援兵不至,城内粮草即将耗尽,心里焦燥对众将说道:“久守并非良策。”于是留下儿子诸葛尚与尚书张遵守城,他披挂上马率三军杀出。邓艾见蜀兵尽出,命令后撤。诸葛瞻奋不顾身,向前冲杀。忽然一声砲响,四面魏军杀出,将诸葛瞻困在核心。诸葛瞻左冲右突,始终无法冲出包围圈。魏兵齐齐放箭,蜀兵死者无数,诸葛瞻亦中箭落马,仍大声喊道:“我力竭矣,当一死报国!”遂拔剑自刎而亡。诸葛尚在城楼上看得清清楚楚,悲愤难耐,逐披挂上马,张遵劝道:“将军切勿轻出。”诸葛瞻叹道:“我父子子孙,荷国厚恩,今父既死于敌手,何用生为!”随即策马杀出,亦死出阵中。守城的张遵、黄崇、李球见此情景,又各引一军杀出,此时已是蜀兵寡、魏兵众,且魏军士气如虹,很快三将亦皆战死。至此,绵竹被邓艾大军攻下。邓艾感叹诸葛瞻父子忠贞报国,于是将其父子厚葬,随后慰劳三军,对立功将士一一奖励。接着,邓艾又率大军一鼓作气拿下雒城(四川广汉)。

雒城失守,蜀汉朝野震动,人心惶惶。此时距离成都仅百里之遥了,而且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刘禅见大势已去,自觉无力回天,于是采纳光禄大夫谯周建议,亲自写信给邓艾:“……天威既震,人鬼归能之数,怖骇王师,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顺以从命!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努藏一无所毁……”在信中,他言词恳切,表示愿意归降,并承诺将府库钱粮、士民田簿、印绶等所有一切,完整地交出。

随后,刘禅遣私署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三人,带着他的亲笔信赶到雒城,拜见邓艾。邓艾收看了刘禅的投降书信后,异常高兴,收下玉玺,好言抚慰并热情款待张绍三人,并修书一封交张绍带回。

张绍一行回到成都后,向刘禅作了详细的汇报,刘禅看了邓艾的回信后,也非常高兴,随即遣尚书郎李虎到雒城,向邓艾奉上“文簿”,——户口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绵绮綵绢各二十万匹……。将全部家底献上,以表真心投降。

刘禅接着又遣大仆蒋显、大常张峻、益州别驾汝超赶去剑阁,敕令姜维就近投降。

而姜维收到刘禅敕令后,大惊失色,久久无语。他万万没料到,邓艾会走阴平小道,直插成都。而阴平小道连猿猴都难于攀越,邓艾竟然做到了,而且一路攻城拔寨,以少胜多,无法阻挡。此时他内心是否会生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呢?

帐下众将闻之,则咬牙切齿,圆睁怒目,挥刀砍石,发泄心中悲愤。过了好一会儿,姜维才缓过神来,安慰众将:“我有一计,可恢复汉室。”随即向众将附耳低言,众将连连称好。于是姜维令军士在剑阁关遍插降旗,后又派人进入钟会寨中,说姜维率张翼、廖化、董厥,愿前来投降。

此时钟会在剑阁与姜维相持足足三个月了,进展很小,而粮草即将耗尽,由于补给困难重重,钟会已萌生退意。就在这时,忽然传来蜀主刘禅向邓艾投降消息,钟会内心非常妒恨。现在听到姜维愿向他投降的消息,大喜过望,命人将姜维迎入帐中,待之为上宾。姜维连连称赞钟会“算无遗策;司马氏今日盛,全赖将军……”云云,钟会听得心花怒放,视姜维为知己。从此,日见亲密,依旧让姜维统颔其旧部兵马。姜维心中暗喜。

此时的钟会由于姜维的“投降“,迫不及待上书朝廷,向司马昭邀功。在奏章中,他把蜀国的灭亡,归功于自己“分兵据势,张广罗网,南杜走吴之道,西塞成都之路,北绝越逸之径”以至蜀军“走伏无路,群寇困逼,知命穷数尽,弃甲投戈”的结果,而只字不提邓艾灭蜀之功,实在无耻,令人不耻!

然而,不管钟会怎么吹嘘,如何往自己脸上贴金,都无济于事。魏景元四年(263年)十二月,司马昭以元帝曹奂名义,下诏褒奖邓艾的丰功伟绩,诏书中称赞邓艾:“……曜威奋勇,深入虏庭,斩将搴旗,枭其鲸鲵,使僭号之主,稽首系颈,历世逋诛,一朝而平。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吴汉擒子阳,亚夫灭七国,计功论美,不足比勋也……”

诏书以当时能用的所有好词,称赞邓艾为历史上无人能及的伟大英雄,连名震天下的白起、韩信、吴汉、周亚夫之辈都“不足比勋”。

诏书同时以中央政府名义,加封邓艾为“三公”之首——太尉,增邑二万户,比钟会足足高出一倍,高度认可了邓艾灭蜀首功的历史地位。

邓艾进入成都主持“受降”仪式后,约束部众有序进驻成都,没发生抢掠等恶性事件;派人去绵竹把在此地战死的魏兵与蜀兵,一视同仁,合在一起埋葬;他安抚投降人员仍任原职,重操旧业。

为进一步稳定四川时局,邓艾循照东汉开国首功邓禹的做法——承制拜官,即可以不经上奏就可以以朝廷名义,直接封官拜爵。

邓艾“持节”封刘禅为“骠骑将军”,仍让后主返皇宫居住,原来的诸王则封为“驸马都尉”,对各大臣,则依据其原来的职位,相应地进行了任命。与此同时,邓艾对自己的部将师纂、王颀、牵弘、杨欣按战功一一进行封赏,这确实是有“越权”嫌疑,但邓艾是因时局稳定需要,不得已而为之,而且是循照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做法,有例可循。

邓艾灭蜀后,他又积极开始筹划灭吴之策,向朝廷上书:“臣艾切谓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此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宜留陇右兵二万,蜀兵二万,煮盐兴冶,并造舟船,预备顺流之计,然后发使,告以厉害,吴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若便送禅来京,吴人必疑,则于向化之心不劝,且权留之于蜀,须来年冬抵京。今即可封禅为扶风王,锡以资财,供其左右,爵其子为公侯,以显归命之宠,则吴人畏威怀德,闻风而从矣。”

但是,司马昭阅后,却深深怀疑邓艾建议封刘禅为“扶风王”,意在结蜀人之心,图谋反叛。此时也不知从哪里传出邓艾即将谋反的谣言,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司马昭原本就疑忌邓艾在巴蜀“承制拜官”,收到邓艾的伐吴之策后,愈加疑忌“专权”有“不臣”之心,于是密令卫罐监视邓艾一举一动,同时下发诏书,加封钟会为司徒,以节制邓艾。

而早就将邓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钟会,见司马昭已怀疑邓艾,于是趁机上书,诬蔑邓艾“专权恣肆”,把邓艾为稳定巴蜀局势而进行的“封拜”之事,说成是“擅行妄为”、“悖逆不道”;并就邓艾提议封刘禅为“扶风王”之事做文章,则诬陷邓艾“结交蜀人,早晚必反。”

与此同时,钟会又秘密派人于途中截回邓艾表文,利用自己擅长摸仿别人笔迹之特长,用邓艾的笔法在奏章的关健部分“皆易其言”,使奏章充满傲慢之词。司马昭收到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邓艾奏章,勃然大怒,不辩真假,随即令钟会军协同监军卫瓘收捕邓艾父子。

《魏氏春秋》如实记录下邓艾被囚时的表情与语言,邓艾仰天长啸,悲愤道:“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也!”此时已是公元264年正月十五。

钟会率大军浩浩荡荡抵达成都,住进昔蜀主刘禅的皇宫,之后与姜维特意来到邓艾的囚禁之地,以鞭指着邓艾怒骂,姜维也在一旁骂道:“匹夫行险侥幸,也有今日呀?”邓艾圆睁怒目对骂:“败军之将,呸!”姜维无言以对,倖倖然随钟会而去。

至此,钟会麾下有魏、蜀军队二十余万,声威大震,钟会野心迅速膨胀,不愿再居于人下,意欲谋反:“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回西蜀,做第二个刘备。”为此,他日夜与姜维秘密商量,策划谋反。

正月十六日,钟会请众将前来饮宴为名,将众将软禁原蜀主刘禅的宫内,之后听从姜维建议,在宫内挖一大坑,把众将坑杀。

钟会的反叛图谋注定要失败的。灭蜀之战前,他一直在司马昭府中任首席参谋,为人阴险毒辣,出阴招帮司马昭铲除异己,深得司马昭欢心。但在军中却无任何根基,威信极低。

时有钟会的心腹丘建在旁,对钟会与姜维之间的密谋,听得一清二楚,他想方设法,通过为软禁在宫中众将送水送饭的来人,将这一秘密消息传至宫外驻扎的魏军大营中。各营大哗,留守在各营的低级列将领怒不可遏,钟会的死期到了!

连自己的心腹都背叛自己,可见钟会的为人是多么令人不耻!在军中的威望是多么之低!!

正月十八日上午,正当钟会做着春秋大梦时,驻扎在成都城内的各营军士,从四面八方涌来,喊声震天,钟会慌忙下令紧闭殿门,外兵挥刀乱砍,将殿门劈开,蜂涌而入。钟会持剑砍翻几位后退军士,被一拥而入的外兵乱箭射倒,众军士争先上前,割下钟会头颅,这个阴暗狠毒、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小人终于落得可耻下场,死时四十岁。姜维持剑上殿,忽然腹疼难忍,站立不稳,于是仰天长叹:“我计不成,乃天意也!”随即自刎而亡,死时五十九岁。邓艾旧部见钟会、姜维已死,便离开宫殿,一路狂奔,连夜追赶劫车,营救邓艾。早有人将此事报知卫罐。卫瓘大惊:“是我捉邓艾,若放了他,我死无葬身之地矣!”护军田续见此对卫罐道:“昔日邓艾取江油时,要杀我,幸得众将求告,才免一死,今日当雪此恨。”卫罐大喜,随即遣五百军士与田续,连夜赶去绵竹。

而遇邓艾父子被旧部救出,刚从槛车下来。田续率兵赶到,邓艾以为是自己的旧部来到,未加防备,被田续一刀杀害,而其子邓忠也死于乱军之中。

悲乎!一代英雄邓艾生忠心赤胆、功勋卓著,却遭钟会陷害,惨死在小人之手,实在令人痛心!后人有诗悲叹——

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

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

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

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邓艾功成身死让后人悲叹、痛惜,但他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卓越功勋,却被后人永远铭记!!

晋朝建立后,朝野上下纷纷替邓艾鸣不平。晋泰始三年(267年),议郎段灼上书晋武帝,现在读之,仍令人动容。

段灼的奏章云:“艾心怀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灭之诛,臣窃悼之……艾性刚急,轻犯雅俗,不能协同朋类,故莫肯理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状。昔有姜维断陇右之志,艾修治备守,积谷强兵。值岁凶旱,艾为区种,身披鸟衣,手执来耜,以率将士。上下相感,莫不尽力。艾持节守边,所统万数,而不难仆虏之劳,士兵之役,非执节忠勤,孰能若此?故落门、段谷之战,以少击多,摧破强贼。先帝知其可任,委艾庙胜,授以长策。艾受命忘身,束马悬车,自投死地,勇气陵云,上众乘势,使刘禅君臣面缚,叉手屈膝。艾功名以成,当书之竹帛,传祚万世。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艾诚恃养育之恩,心不自疑,矫命承制,权安社稷,虽违常科,有合古义,原心定罪,本在可论。钟会忌艾威名,构成其事。忠而受诛,信而见疑,头悬马市,诸子并斩,见之者垂泣,闻之者叹息。陛下龙兴,阐弘大度,释诸嫌忌,受诛之家,不拘叙用。昔秦民怜白起之无罪,吴人伤子胥之冤酷,皆为立祠。今天下民人为艾悼心痛恨,亦忧是也。臣以为艾身首分离,捐弃草土,宜收尸丧,还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绍封其孙,使阖棺定谥,死无余恨。赦冤魂于黄泉,收信义于后世,葬一人而天下慕其行,埋一魂而天下归其又,所为者寡而悦者众矣!”

段灼在奏章中历数邓艾一生功绩,高度称赞邓艾的高尚品德和赤胆忠心,认为邓艾”矫命承制”,目的在于“权安社稷”,虽违“常科”,但符合“古义”,情有可谅;邓艾忠心为国,功勋卓著,却遭小人钟会陷害,以至身首异处,全家遭殃,令天下人寒心、悲叹。他要求晋武帝司马炎厚葬邓艾,而且要“绍封其孙”,以慰籍死者英灵,取信以后世,为后世树立榜样。泰始九年即公元273年,司马炎终于下诏,承认“艾有功勋”,为邓艾昭雪平反,册封其孙邓朗为“郎中“。

而邓艾在经营西北时,他所修筑的界墙、关塞、城堡在泰始年间仍发挥巨大的防御作用。姜人叛乱时,大多数官吏百姓的人身和财产,依靠邓艾当年修筑的城堡得以保全。

邓艾无疑是三国后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他文武双全,军地两称雄,无论是屯田还是征战都杰出非凡。尤其是在与深得诸葛亮的高足弟子、蜀汉大将军姜维多年的抗衡中,以全胜不败战绩永载史册。尤其是奇袭成都一役,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奇袭成功的著名战例,堪称中国战争史上经典传奇。灭蜀后他又提出顺长江而下,东灭孙吴,一统天下设想,可谓远见卓识,丝毫不亚于昔日诸葛亮之《隆中对》。他绝对是三国时期最为伟大的军事、战略家,称他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亦实至名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