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七十年代的人不是生活没压力,而更多的是没处去努力

 品讀历史 2023-04-04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为主,现在是市场经济为主;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又是计划经济?

上网查查,解释的长篇大论,看半天还是不甚明了,其实简单的说就是:

允许大家计划的,是市场经济,

不允许大家计划的,是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个性比较自由,个人可以制定自己的小计划;而计划经济则是个人的小计划服从政府的大计划。

其实个人也没法计划,也无法主动去努力,比如户口限制,不能随便流动迁徙,也不能自己去打工做生意。

网上有些人怀念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代,说什么那个时代不担心下岗,吃饭有供应、住房单位分,有病给报销,生活没有压力。暂且不说,这些福利根本没有农民什么事,农民都是土里刨食,吃的烧的不够,自己去大自然想办法。

那时榆钱、槐花等都是不错的代食品,如果地瓜能敞开肚皮吃,也就算吃饱饭了,那时很多的农民都是看米下锅,计划着吃,“忙时吃干、闲时吃稀”,能不断顿就算是好年景了。

有些人不承认那时的农民吃不饱,有的勉强承认那时吃不好。

的确,吃好确实没有个统一的标准,但我想起码粗粮,比如北方的玉米、南方的米饭能随便吃,咸菜管够,应该说才算是吃饱饭吧!

现在的贫困户都是顿顿白面馒头,所以再怎么说困难,不能说吃不饱,如果那个时候玉米面窝头不限量,敞开肚皮吃,说吃不饱也是昧着良心说瞎话。

那时农村就是这样,那时国家困难,优先保城市、保工业,工人老大哥的地位确实是高,农民在老大哥面前是充满羡慕的仰视。

有些年轻人在评论区说什么,“农民伯伯”的称号,显示那时的农民地位高,其实这些人没想,伯伯是指谁叫的,工人是这个家庭的老大呀!所以才有老大哥之称。

我想农民伯伯这个词,其实应该是城里孩子对农民的称呼,农民风里来、雨里去,面朝黄土、背朝天,长相显老,所以城里的孩子称“伯伯”,解放军都是年轻人,所以称叔叔,这都是未成年人角度的称呼。

工人老大哥,可不是未成年人叫的,按一些人推理,称农民伯伯地位就高,那就等于承认农民比工人大“一辈”,岂不可笑。

这是说的农民,那时令农民羡慕的工人老大哥,其实日子只是相对好一些,真正的生活水平还不如现在的低保户。

文章图片2

经济学家冯兰瑞说:

“当时工人的生活非常困苦。我们政研室去一些地方调查,出版了一本书:《中国工人阶级的状况》。那时候实行平均主义,八级工资制级差很小。民间流传'四个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奖金取消了,计件工资也停了。缺乏激励机制,大锅饭无法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生产上不去,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不仅收入低,工作积极性不足,生活条件也差。

在当时的大城市,相当一部分工人居住在“集体家庭宿舍”,很多不到20平米的房间住着两三家人。各家一张床,床前挂着布幔“隔开”。床头地上放着煤球和炉子、锅瓢碗盏、脚盆、脸盆和便盆。职工居住条件之恶劣,惨不忍睹。几家夫妻子女男女老幼同住一室,诸多不便,经常吵架和发生矛盾,就像恩格斯描绘的贫民窟。

现在虽然有些大谈今不如昔的人,常把房贷、车贷等挂在嘴边上,但现代人享受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那是你没有房贷、车贷日子真的过的没压力。

其实是没处去努力!也就心安了!

(我越来越感觉到,年龄大了的确爱回忆,只要起个头,不知不觉就会说一些陈年旧事。不说了,在一些人的眼里,我说的这些又有抹黑的嫌疑。)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