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老城:拨开江南桥头一带的历史尘烟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吉林大桥那端高楼林立处就是当年的西改集街

顺吉林大桥进入丰满区的江南地界,第一个平交路口就是吉林大街与华山路的交汇处。这里高楼林里,车水马龙,是如今吉林市最为时尚繁华的地段之一。然而不必回溯太久,仅几十年前,这里街道和建筑的现代化都市特征并不十分鲜明,以至于一些老者用改集街、小市场等名称指点此处时,行走其间的外来者并不会觉得有多诧异。

80年代自北向南远眺华山路方向,取自《崔子衡藏品图集》

晚清吉林城江南地区城市化的起点

在清代,江南一带为典型的农业区,菜地农田遍布,零星的房舍错落其间。人烟略稠的沿江地区自西向东依次错落着巴虎屯、西改集街、东改集街等村屯,村屯之间由一条几与松花江平行的乡间土路连接。当时吉林城与江南地区的交通往来主要通过船只摆渡,在吉林城东莱门外就设有通往江南的渡口。因南岸为西改集街屯,故而渡口名为改集街渡口。

1921年吉林改集街渡口,取自《吉林旧影》

在吉林城古老的语言体系里,“街”(发gāi音)除了道路外,更多地是用作表达市集的含义。如城北打牲乌拉衙门驻地,因形成市集而被叫做乌拉街,去市场购物至今仍在口语表达里被称作“上街”。《吉林市地名志》中“改集街”被解释为“由集市易地而得名”,即改成集市的地方。想必是渡口设立后,借助人员往来的地利,普通村屯逐渐发展成了近郊码头集市,成为正对着东莱门的一处热闹繁华所在。

由华山路东向西眺望

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地区以,江南一带为吉林府下辖十七社之一——勤理社的一部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当时吉林省决定在江南地区兴建吉林省地方农事试验场,自此江南地区开发的大幕才徐徐拉开。为了工程建设需要,渡口附近甚至修建了一座跨江的简易浮桥,大批建材物资由老城运抵改集街一带,相较从前,这里变得更加热闹。而后农事试验场、蚕桑局、实习工厂、公园相继建成,江南与城区的人员往来日益增多,渡口所在的改集街就此稳据江南地区繁华的顶点。

1930年吉林城规划图

解放前改集街地区的缓慢发展

民国时期吉林的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东关商埠区,商埠区原有的近郊果蔬生产区职能,遂逐步向沃土广袤的江南地区转移。使得江南地区直到上世纪末,还有大片农田菜地绵延在道路两侧。民国十九年(1930年)初,吉林市政筹备处对吉林进行了全面的城市功能规划。在这次规划中,“江南新市区自西改集街,沿江绕山腹至龙潭附近,地势高、风直绝佳”,被规划为未来的居民别墅区;“自西改集街向西至马家屯一带平原,为未来之大商业区域”。1937年1月25日,伪“吉林市政府”编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计划》,对民国时期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大幅度更改,确定把吉林市建成为“一个观光旅游和工业发达的城市”。这个为日寇长期霸占吉林服务的规划在之后不断被局部调整,可无论怎样调整,江南地区均属于所谓的新开发区。1941年改集街、马家屯、泡子沿等江南一带正式被划归吉林市,随后成立了江南区,下辖裕民、昌明、吉祥等三町(町相当于街道管理机构)。改集街即属于昌明町。

伪满吉林市规划图

1940年,经过两年施工,选址于古老的改集街渡口处的吉林大桥正式建成贯通,由市区通向江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时代正式开启。早在在吉林大桥施工期间,位于今天华山路西端的西改集街一带就已经热闹起来了,日益增多的临街平房,除了原有的卖粮、卖菜的摊床外,还出现了大车店、茶馆和饭店等店铺,这一带因而得名“小市场”。

大桥贯通后,在改集街南侧,兴建了供日本侨民子女就读的日本中学(解放后为吉林市电子仪器厂使用,现为交行花园小区)。1943年,在今吉林医药学院一带,还修建了吉林赛马场。由桥头小市场向赛马场修筑了一条土路(即现在吉林大街江南段的前身)——由沿江土路为主导的江南道路格局被打破。不过新的城建和交通格局却因传统的生活服务功能区为桥头小市场一带,因而无论街路如何蔓延,西改集街、小市场始终是伪满江南新开发区的根基。

80年代江南大街,解放前曾是一条土路。取自《崔子衡藏品图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侵略者长期殖民东北的美梦也随之破灭。可随之开始的战乱,却让江南地区城市化的脚步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特别是吉林大桥南端被炸断后,虽然被居民铺设了枕木,勉强通行,但风雨飘摇的时局,广袤的江南地区仅桥头改集街一带剩下谭家大车店、丁家饭馆等若干店铺苦苦维系着“小市场”的虚名。

解放后改集街一带的加速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江南地区迎来了建设高潮。随着一系列大中专学校、医院、工厂在江南地区陆续兴建,一度沉寂的古老大地又热闹起来。位于老市区与江南地区咽喉的改集街则更显繁华,特别在吉林建东公司被收归国有,更名吉林市建筑工程公司(一建集团前身)后,西改集街一带的菜田被陆续征用,建成了办公场所和职工宿舍,大批新居民迁居至此。

当时西改集街附近的饭店业随着居民增加、人员往来频繁而呈现出兴旺的态势。在吉林,百业兴旺多以餐饮业为标尺。在《吉林市饮食服务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1955年前后,仅今天中安居民委一带就汇聚有:陈玉琴开办的和平饭店、王桂娥开办的新江春、贾信德开办的三合兴 、张殿一开办的三义合、吴晋臣开办的四合发 等多家挂幌饭店(不是临时饮食摊点),改集街一带的热闹、喧阗可见一斑!

医药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后楼或许是华山路上最古老的建筑了

1958年以后,江南地区的道路基本完成了土路向砂石路面的升级改造,连接东、西改集街的乡间土路在完成改造后正式命名为华山路。六、七十年代,江南的砂石路陆续改造为柏油路面,新的建设格局逐步明朗起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华山路道路两边先后出现了江南供销社、市人民广播电台、江南邮局、江南税务分局、百货七商店、郊区中医药、465医院(今医药学院附属医院)等单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山路北侧,1965年时即建筑了若干栋红砖居民楼,这些楼房隐身在江畔绿柳林中,居住环境闹中取静,堪为今时高档住宅搂的开宗之作。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吉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在江南地区建区,江南地区发生了日新月异地变化。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华山路一带几十年沉淀下来的街路特色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在当年小市场一带,大商新玛特购物中心接过了国营七商店传下的旗帜,至今仍引领江南商业风潮;华山路北至江边的一众单位、机构完全让位于居民住宅,自吉林大桥桥头开始,耸立着中海等小区的望江大厦。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江湾大桥修建完毕、北华东校区迁入,以及东山改造的完成。街道面貌一度落后的东改集街地区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楼林里的小区、造型独特的文体中心与北华大学东校区所构建的新貌,让东、西改集街浑然一体,青山、碧水与五彩斑斓的街市叠织错落,完美地组成了宜居城市应有的气质和内涵。

俯瞰华山路

有人问我,费力去探寻某条街道、某幢建筑的陈年往事,是不是在做冬扇夏炉式的没意义之举?他们问得不无道理:探寻吉林城的街道沿革,并不会为这条街道上的住户带来普惠性物质收益;弄清吉林城一些建筑的前世今生,并不能改变这幢建筑与时代同步的消亡或更生。然而不去尝试了解,即便是身边的同学或者同事,也难生情感——人类所谓热爱、眷恋之情无不建立在深刻地了解之上。对家乡故园的情谊又何尝不是这样?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诚挚感谢崔子衡先生 对本人的支持和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